隧道:是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的洞室。
分类:地质条件(土质、石质)埋置深度(浅埋、深埋)所处位置(山岭、水底、城市)用途:交通(铁路、公路、水底、地下铁道、航运、人行地道)水工(引水隧洞、尾水隧洞、导流或泄洪隧洞、排沙隧洞)市政(给水、污水、管路、线路、人防 前四共同沟)矿山(运输巷道、给水巷道、通风巷道)限制坡度,限制最小曲线半径。
隧道位置设计包括选定隧道的穿山高程和洞口位置,确定隧道线路的平、纵剖面及横断面形状等。通常是根据铁路或公路的等级和运营要求,结合山岭地形和地质条件,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在线路勘测设计中一并完成。过去:高边坡、高仰坡、深路堑,现在“早进晚出”原则。
支护系统四种计算模型:以工程类比为依据的经验法、以测试为依据的实用法如收敛—约束法、作用—反作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
(简答)地质超前预报的内容:隧道所在地区地质分析与宏观地质预报、隧道洞身不良地质及灾害地质预报、重大施工地质灾害临警预报;方法:地质分析法、超前平行导坑预报法、超前水平钻孔法、物理探测法、特殊灾害地质的预测方法。
岩体的初始应力,主要是由于岩体的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和地质地温作用引起的。而地温一般在深部岩体中作用才明显。
围岩是指隧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或指隧道开挖后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那部分岩体(这里所指的岩体是土体与岩体的总称)。岩体分级的目的是:作为选择施工方法的依据;进行科学管理及正确评价经济效益;确定结构上的荷载(松散荷载);给出衬砌结构的类型及其尺寸;制定劳动定额、材料消耗标准的基础等。围岩分级考虑要素:第一类:与岩性有关的要素,,例如分为硬岩、软岩、膨胀性岩类等。其分级指标是岩石强度和变形性质等。例如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岩石的变形模量或弹性波速等。第二类:与地质构造有关的要素,如软弱结构面的分布与性态、风化程度等。其分级指标采用诸如岩石的质量指标、地质因素评分法等。这些指标实质上指对掩体完整性或结构状态的评价。这些指标在划分围岩的级别中一般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类:与地下水有关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