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测量放样中,最常用的就是正算放样(已知该点坐标进行定点放样),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进行的放样工作,这种办法就显得黔驴技穷了,比如在南方的山区道路施工中,往往会有高填高挖路段,有的高达几十米,那么这些段落的填土边线及挖方开口线放样就给我们施工测量带来了麻烦,如果采用常规的办法一般会有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放出中线
2、然后对填挖断面进行测量
3、再估算填挖边线距中桩的距离
4、试放出该点位置
5、对该点进行高程测量,比较该点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的差距,重新计算距中桩距离
6、重复4、5步,试放该点,测量高程,至到与设计高程相符为止
从表面看,这6个步骤并不复杂,但要完成一个点的放样,需要大量的时间的人力,如果采用同时作业,全站仪需要2~3个人,水准仪需要2~3个人,计算高程,平面关系最少1个人,那么需要的人员是5个人以上,而且计算过程也需要大量时间。
所以,这种办法是实用的,但却是最笨的办法之一。可能大家也会有一些更好的办法,可省去一些步骤和时间。大家可能也会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此问题呢?当然有啦!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种办法就是使用GPS(RTK)进行三维放样,但这不是一般广大施工单位所具备的,所以还是第二种办法了。
第二种办法就是大家可能已经熟悉的反算了。
所谓反算,就是通过施工测量中任测一点,得到其坐标,然后反算该点所在桩号及距中桩的距离以及实测高程,再根据反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比较,请可实时得到该点与设计差值,及时调整放样数据,快速准确的进行放样工作,下面将这一工作原理与大家作简要介绍。
反算边线放样概念:
1、在放样段内将全站仪置于导线点上,该点最好有高程数据。
2、后视另一导线点,将仪器水平角置为真方位角,量取仪器高度,如该点无高程,再后视一个水准点,得出全站仪的仪器高。
仪器高=导线点高程+量取的仪器高度
仪器高=水准点高程-后视读数+棱镜高
3、根据该段地势情况,估计大概边线点位置进行测量,可得出方位角、距离、高差读数,根据这三个数据,可计算出该点的三维坐标。
X=测站X+cos(方位角)×距离
Y=测站Y+sin(方位角)×距离
H测=仪器高+高差读数-棱镜高
4、再根据该点坐标,可反算出该点所在的桩号及位置。
直线段反算:
桩号=直线段起点桩号+cos(直起点到测点方位角-直线方位角)×直起点到测点距离
距中桩距离=sin(直起点到测点方位角-直线方位角)×直起点到测点距离
注:如为负值则该点位于路线左侧,反之则在右侧。
5、根据桩号和位置,可计算出该点的设计高程。再和测量的高程进行比较,就可得出该点的填挖高度,如果是在边坡上,还可根据坡度算出距离边线的移动值。
6、根据移动值,再次进行放样,重复3~5步,至到放样完成。
以上说了那么多,工作内容可分为两个,一是棱镜立点,二是计算,如果要将以上工作减化,可以省掉的步骤就只有计算,立点是必须的。省掉的计算可以找相关的计算程序来代替,这方面的程序现在种类不是很多。
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全线通-路线三维坐标处理系统V7.4”。它首先将你的路线数据建成一个路线三维模型。再根据你测量的第二步所得的方位角、距离、高差读数输入程序,便可计算出该点的坐标、桩号、距中桩距离、实测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度、内外移动值。直接了当,你只需要移动棱镜,至到你所需要的边线位置。
当然,“全线通-路线三维坐标处理系统V7.4”还有强大的路线坐标处理功能,各种线型都能计算,可出各类报表,CAd图形等功能,还带有文曲星野外放样程序,给你的测量工作会带来最大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