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

    摘要:从分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资料入手,就观测误差的存在、所谓“反弹”现象成因以及“反弹”的数值特征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反弹现象

  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和相关要求,在待测建筑物上布设沉降观测点,按照定时,定人,定点的方法,进行观测,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

  通常计算观测点沉降量的公式为:S= Hi - Hi+1

  式中:S为沉降量,单位为mm;

  Hi +1、Hi为同一观测点的本次高程、上次高程。

  一般情况下,当S>0时,观测点下沉;S=0时,认为观测点静止;S<0时,观测点上升,在土木建筑界称之为建筑物“反弹” 。关于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孰是孰非,无有定论。本文谨以某区大厦沉降观测资料为例,就高层建筑沉降及“反弹”现象展开研究分析。

  1 工程概况

  某区大厦主楼23层(其中地下一层),东西两侧裙楼4层。整个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桩基础,结合筏板基础。该建筑共布设沉降观测点21个,位置见图l。本工程持续跟踪观察两年有余,共观测17次,另对第6次观测成果复测一次。仪器型号为DSZ2,仪器经检验符合有关技术要求。为便于施工,对少数观测点作了引测处理。

  据检查,水准点联测、观测点联测观测精度良好,闭合差均在允许值的1/2以内,其中在1/3以内的占70%,3个工作水准点成品字形布设,均在施工场地50 m以外,标设规格及埋设亦按国家四等水准点要求处理。

  2 观测结果及资料整理

  为便于对沉降及”反弹”现象进行分析。

  3建筑沉降分析

  (1)该建筑沉降量呈现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主楼内的8个观测点(J1-J8)平均沉降31.7 mm,裙楼内靠后浇带的6个点(J9-Jl4)平均沉降20.9 mm,在建筑边缘上的7个点(J15-J21)平均沉降为10.2 mm,3组平均数互差为10.7mm。以上的数字特征与建筑物各部位所受荷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沉降量与荷载量成正相关。

  (2)各组数值趋中性较好,离差分别为6.9 mm、7.4 mm、4.4 mm。 ·

  4“反弹”现象的初步研究

  4.1观测误差不可忽视

  由于观测仪器、观测者和观测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沉降观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观测误差(以偶然误差为主,却带有叠加作用,使各次观测成果中都含有此项误差)。累计沉降量是各次沉降变化量的代数和。若测量精度m=0.5 mm,由误差分布类型和置信水平决定的系数K取1.5,则只有当S≥0.75 mm时,方可认为发生了明显变形。当出现“反弹”时,一定要考虑正常观测误差的影响,予以修正。

  4.2 要结合施工状况,客观全面分析“反弹”现象

  4.2.1 勿把观测误差引起的差异当作变形值

  如第4次观测资料中,J16点“反弹”0.6 mm,该点是否真的反弹呢?从施工状况来看,J16点位于北裙楼边缘,第4次观测时裙楼已到顶,主楼也至地面上12层,对比第4次资料,主楼内8个点平均下沉1.9 mm,后浇带附近6个点平均下沉1.5 mm。而同处建筑边缘的数点平均下沉0.3 mm,可以视为没有明显变化。据此推断,J16点的“反弹”现象不真实,应系观测误差。

  又如第15次观测,此时工地正在安装幕墙和管道,有一定的施工荷载,此时,位于建筑边缘的J21、J20、J16、J17诸点平均下沉1.2 mm,处于后浇带、主楼的观测点也都出现“负值”,因此除J1(—2.0 mm)、J8(-1.4 mm)外,其余9个点的“反弹”量都在观测误差以内,也不应视为“反弹”。

  4.2.1 不因变形值小而一概视为观测误差。

  如第6次观测成果中,有7个观测点出现“反弹”,其中有5个点超过1 mm,最大达2.4 mm,显然这是真的“反弹”。对于我院的成果报告,委托方认为不可靠,建议复测一次。复测结果与第五次资料相比较,最终仍有4个点出现“反弹”,而这4个点正是第6次观测中“反弹”量最大的4个点。尽管这4个点的“反弹”量均小于0.4 mm,但我们认为这不是观测误差,而是上次观测到的“反弹”量的剩余量,至于量的缩小,正说明“反弹”在逐渐消失。在以后第7、8、9次观测中,均未出现“负值”,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

  4.3对“反弹”的成因分析

  说清“反弹”的原因要比确定“反弹”困难。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及与资深工程监理人员共同探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连续加载后停止加载,此时极易出现“反弹”。如第6次观测到的“反弹”,就是由于工地放假过春节,停工约20 d左右。尽管此时主楼已到地面上14层。

  (2)主楼加载,裙楼到顶,压迫基础边缘上翘,

  (3)建筑物加载的不均匀性。

  (4)沉降观测点有变动。

  (5)其它未知因素。

  4.4关于“反弹”的数值特征

  4.4.1“反弹”点成面状分布

  如第六次观测时的”反弹”在观测点Jl、J7、J8、J14、J19、J20、J21构成区域分布。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鹤立鸡群式的“反弹”(点反弹)。

  4.4.2非“反弹”的“负值”大体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如第10、11、15次观测资料中,S0.8 mm的,有6点,占13.3%。

  4.4.2“负数”出现频率

  在共计17次对比资料中,有4次出现“负值”,占23%;21个观测点全部出现过“负值”。

  5 结束语

  沉峰观测尤如高层建筑的“脉动”,正确把“脉”事关建筑百年大计,因此,建筑物变形观测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应谨慎待之。

  5.1测绘工作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

  测绘企业首先要结合建筑物本身的勘测、设计、施工、营管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每宗沉降观测计划的安排、沉降基准点及标志点的布设、观测周期落实等情况进行全面详实的筹划,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打破部门和单位的界限,共享相关资料,同时要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在对观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认真地研究,去伪存真,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

  5.2测绘界与建筑工程界要密切合作

  对于包括沉降观测在内的变形观测,测绘单位的任务是对有关变化量作出准确的几何描述,并对变化量作出适当的物理解释,揭示其变化机理,则要具有工程地质、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一般测绘人员所缺乏的。所以测绘界应与建筑工程界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我们的变形观测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5.3 加紧科研攻关,力争测定能力和水平有新的突破

  目前在我国,对建筑物沉降观测仍然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传统的观测方法,虽然简便直观,但由于人为操作环节多,容易造成一定的偶然误差。我们认为要提高效率,提高成果精度,只有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在全息变形观测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所突破,提高整个测绘行业的技术能力,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