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两大突出特征,但目前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产学脱节、育人力量单一、校外育人机制长效性较差、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等诸多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进行了测绘工程专业产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测绘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产学融合;育人模式;协同

一、前言

工业是立国之本,“新工科”建设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钟登华,2017;林健,2017)。当今世界已经迈步跨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世界各国的工业重点将集中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力量,高校要顺应新工业的发展现状,主动布局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人才培养(姜晓坤,2017))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因此,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的需紧缺人才,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陆先亮,2019;高松,2019;杜青平,2019;张波2019)。综合来看,研究“新工科”背景下测绘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完全契合东北大学办学定位,对学校“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育人模式改革的基本构想

测绘工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空间、电子、信息、激光、惯性等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创新性和实践性是该专业的两大突出特征(曲建光,2019;柯福阳,2019;牛海鹏,2018)。目前,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产学脱节、育人力量单一、校外育人机制长效性较差、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等诸多不足,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东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现状,为满足“新工科”建设发展需要,切实改进现有的育人模式,本项目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育人模式

1.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将开放、先进、实用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首先,梳理现有课程体系,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能反映测绘行业发展趋势的课程。把真实的社会需求及时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增加的新课程要听取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的建议,论据充分、减少随意性;充分利用一线生产单位的技术力量,在课堂中引入他们的新技术(如当前的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新设备(如长距三维激光扫描仪),保证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广大学生逐步认识人类创新活动的规律,认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创新客体的普遍性,认识新时期创新素质的新内涵。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新工科”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重点打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测绘专业实习体系。一方面,加强产学融合,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创新创业工作中学习到需要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工作的“真实场景”,有效改善学生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不足的状况,最大程度减少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另一方面,对实习基地要合理分类,发挥不同类型基地的优势强项,从而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资源浪费。

(二)产学深度融合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多方协同育人队伍建设

1.校内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力量。但是,高校教师从校园到校园,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为此,从两个方面进行制度化安排。一是安排测绘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提升教师本身的工程化思维,培养其将产业问题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二是安排部分工程实践能力优秀的年长教师与新增的优秀青年教师“结对”,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尽快取得成效。2.校外育人队伍的规范化与长效化建设。校外行业精英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但是,校外育人队伍的规范化和长效化亟待加强。第一,量化校外育人队伍的入门标准,综合考核其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指标,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标准。第二,常态化聘请行业知名人士、事业单位高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制定时间、地点、学分等长效化指标,为学生传授实践知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在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中,突出行业应用目的,达到学校反哺产业的效果,从产学共赢的角度提高校外行业的积极性,保障校外育人的长效化。

(三)学生共性软实力与个性硬实力培养方式

1.普遍顾及的人才共性软实力培养方式。以职业道德、管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重点的软实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支撑。测绘工程专业与数据打交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在早期专业课、早期校外育人课程开课初期就要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再者,从专业课的角度,在校外协同教育力量中增加管理能力培养的课时,为精英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最后,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查与锻炼。总之,以此作为全面提升学生共性软实力的载体和抓手,塑造文化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2.顾及个性的人才硬实力培养方式。当前,学生在个人性格、专业素养、未来规划等方面存在多种差异;测绘工程专业也存在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发展方向。因此,需要针对实习基地的多样性,综合考虑实习课程性质、教学发展阶段、学生个性差异和学生就业意向等,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的实践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最大限度打造学生个性化硬实力,是学生成为既具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领跑者。

三、初步成效

1.初步构建了产学融合、长效化的测绘工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自2018年起,首先,聘请省内龙头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的3位骨干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指导6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再者,聘请2位测绘行业专家作为答辩专家,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有效把控。至此,初步建立了产学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2.建设适应测绘人才分类培养的实习基地群。已与辽宁省内7家测绘行业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7家单位作为我校测绘实习基地。这些单位既包括辽宁省基础测绘院等技术先进的事业单位,也包括全国排名前列的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单位,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型基地的分类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已统一安排2014级、2015级本科生以集体形式和分散形式赴上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目前,已按不同发展需求对测绘人才进行分类,并对上述实习单位进行了分类,初步形成了适应测绘人才分类培养的实习基地群。3.东北大学代表队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中获得“水准测量项目特等奖”、“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特等奖”、“测量程序设计项目一等奖”、“团体特等奖”等奖项,车德福教授获“突出贡献奖”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参赛的7名队员中,有6名队员被分别保送至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读研,1名队员得益于大赛锻炼的高超程序设计能力而被互联网公司高薪聘用。借鉴测绘技能竞赛的优势,以点带面辐射拓展,积极调整测绘专业实习教学内容,加强实习的过程控制,完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方兴未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测绘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通过重新构建突出创新特征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突出实践特征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育人模式改革;通过培养校内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规范化引入校外育人队伍,建设产学深度融合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多方协同育人队伍;通过顾及学生个性的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构建产学深度融合的、长效化的测绘工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新工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3]姜晓坤,朱泓,李志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13-17+23.

[4]陆先亮,徐明华,江一山,徐守坤,戴国洪.基于“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7):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