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条件
一般洪水期出现在4—6月,其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半数。枯水期在11月至次年3月。枢纽主体工程按部颁分等指标划分为三等,主体建筑大坝为永久3级,其它为临建五级。
溢洪道设计采用的正常运用洪水标准:频率P=1%,重现期一百年,相应洪峰流量860秒立米,洪水总量2296万立米;洪水位582.85米。非常运用洪水标准:频率P=0.02%,重现期五千年,相应洪峰流量1420秒•立米,洪水总量3660万立米,洪水位584.10米,相应调节下泄流量110秒•立米。临建导流采用的洪水标准,按日降雨300毫米。
坝址海拔高程541米,地质条件均黑云母花岗岩,河床部分出露较好,岩性新鲜完整。在岸山体平均坡度20度,右40度。多年平均降雨量1623毫米,多年径流量8250万立米;多年平均泥沙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200吨,容量1.5吨/立米。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5米/秒。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36℃、16.9℃和6.7℃,无霜期245天,常年积温≥12℃4707.9℃,≥10℃5031.9℃,年日照时数4422.8小时,气候高寒多雾。
工程枢纽开公路5.5公里,与尤(溪)——沙(沙县)线衔接,为对外交通运输的唯一通道,场内交通主要是沿坝址上下游,左右岸布置开设施工便道。坝址下游两岸场地较为开阔,可供搭设生产、生活设施。工程所需“三材”及机电设备为大宗外购统配物资,其毛竹、石灰等地方性材料,全靠县内筹集,施工电源,从青印溪二级林源电站架设10KV3公里专用输电线路至坝区,最大负荷500千瓦 ,变压器容量630KVA。施工输电线路总长20公里,(包低压线路)施工水源利用河道和天然山泉水。设计和审定的施工期为三年(1977—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