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高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结合了具体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监理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及协调机制建设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了些许相应的控制措施,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对高层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的体会,以期能为类似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监理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建筑节能材料的开发,节能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今后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中,监理对高层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做好有关的工程质量控制,就要提高和完善监理工程的质量。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主塔楼地上38层,地下3层,裙房地下3层、地上4层,并且该工程建筑为综合性超高层智能化节能建筑,主要用作办公、宾馆、观光、商贸、展览和其他公共设施等。 
  2监理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及协调机制建设 
  我们自承接这一项目后就充分认识到,要做好规模巨大,专业复杂的超高层建筑的监理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理组织机构、通畅的管理流程和有效的协调机制。 
  2.1组织机构建设 
  根据监理合同所委托监理工作范围和内容,结合超高层建筑专业繁多、工作面广、立体交叉施工的特点,本项目在主体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组织机构采用了直线制形式,设置总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并结合其技术难度高、专业涉及面广的特点,设置了项目监理总工程师。在整个监理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分别按区域、专业或条块设置了塔楼结构工程、裙房结构工程、玻璃幕墙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安全与文明施工、测量与见证取样、进度协调及工程量复核、节能工程及信息资料等部门。配备各类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制定各专业、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 
  2.2管理流程建设 
  (1)在管理流程策划中,充分考虑总包单位采用联合体的特点,尊重外方建设单位的管理特色,在满足国内建设管理程序、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竣工资料要求的前提下,最终形成了一套既适合项目建设运行、也满足各方要求的管理流程体系。 
  (2)管理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流程设计、信息流程设计与工作表式设计,理顺各项报批、报验制度与流程,并建立资料管理制度和资料格式。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对陆续进入的分包单位进行管理流程交底,明确监理要求。 
  2.3协调、沟通机制建设 
  (1)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工地例会是及时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协调管理的主要运行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对推进各个层面建设管理的有效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沟通机制建立:加强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全面参与并作好现场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和安全监理工作,同业主、设计、总包、各分包等参建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监理在组织协调项目参建各方工作时,以合同为依据,建立“相关单位联系表”,明确项目参建各方的工作职责、管理流程与沟通方法。 
  3节能工程监理的组织措施 
  (1)明确总监对节能工程的领导责任与整体组织协调责任,监理组织机构内设置节能工程管理部,统一归口管理节能工程事宜。 
  (2)明确各专业负责人、各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在本专业节能工程范围内对质量控制点、隐蔽验收点各项要求的落实,严控本专业节能工程施工质量。 
  (3)要求施工单位建立节能工程保证体系,监督其人员到位情况与组织措施的落实情况。 
  (4)建立节能工程工地例会制度,每2周召开一次。 
  (5)对于施工期间陆续进场施工的相关分包单位,要求其尽快参与节能工程培训与节能工程工地例会,做好对其的交底工作,使其尽快融入节能工程的项目运作团队。 
  4节能工程监理的技术措施 
  (1)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节能工程技术措施等内容,要求其编制节能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并按照节能工程的要求编制各项技术资料,重点审查各项方案、计划、措施的针对性、现场操作的可行性。 
  (2)编制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工程监理规划、各项节能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3)设备材料的管理与控制是节能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 
  (4)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采取“节能”措施,要求其做到: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 
  (5)根据节能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及各项计划中明确的节能工程质量保证点、隐蔽验收点的策划,采取旁站、巡视、平行检测等手段,全程跟踪施工质量并完善验收手续,以确保节能工程四新应用点、设计亮点在各分项工程的落实与质量保证,并留下过程资料、验收资料。 
  5节能工程质量控制难点特点分析 
  (1)本项目的精品化目标是一个系统目标,包含建筑形象的视觉震撼、结构形式复杂新颖、工程质量创优等。创节能工程的高目标导致本工程建设目标系统更加复杂化,其综合集成、协调管理的任务更重,控制难度更高。 
  (2)机电工程。复杂的机电系统,尤其是智能化系统、预制组合立管整体施工、整体卫生间的施工、双轿厢超高速电梯和擦窗机安装,在高度450m的竖井内进行10kV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在国内属于首次使用,增加了节能工程质量管理的难度。 
  (3)幕墙工程。单元幕墙工作量大,制作安装难点多,幕墙结构稳定性,大面积幕墙安装平整度控制,幕墙防渗性能,幕墙节能指标控制难度大。 
  (4)创节能工程目标使得大范围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得监理单位技术管理难度增加。
  6节能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针对上述节能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和难点,在日常质量管理中贯彻“预控为主,强化过程”的监理思路,制定了如下节能工程质量控制原则:(1)控制源头的原则;(2)技术方案优先原则;(3)样板引路原则;(4)建立“多检和联合检查”制度;(5)工程报审报验资料与工程施工同步的原则。 
  7节能工程质量控制重点与要点 
  (1)由于本项目机电节能系统庞大,技术复杂,节能技术要求非常高,通过抓好设计质量、设计交底、图纸会审工作,集思广益,尽量在设计阶段解决好一些关键问题。 
  (2)机电管线的综合集成质量控制。通过深化设计的管理与协调、样板段施工,确认管道安装标高、轴线,优化施工工序,保证工程质量。 
  (3)通过设备材料选型、厂家确认,关键设备工厂检查,控制质量源头。例如,供配电系统设备的选用应考虑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变压器选用节能低损耗的干式变压器;照明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的光源和灯具;电缆电线采用低烟无卤环保绝缘材料等。 
  (4)加强设备材料进场管理。机电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线、附件、材料等产品进场时,监理应按设计要求对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进行验收,并对性能参数进行核查。对于重要设备与材料,要求进行复检,复检抽样由监理进行见证。 
  (5)加强节能工程施工过程管理。节能工程应随施工进度对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或关键工序进行验收,并应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 
  (6)强化现场安装调试,保证工程质量和功能实现。例如,通风与空调系统安装完毕,进行通风机和空调机组等设备的单机试运转和调试,并应进行系统的风量平衡调试。单机试运转和系统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全部调试合格并入整栋大楼的联合调试。 
  (7)幕墙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密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幕墙玻璃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中空玻璃露点、镀膜玻璃的安装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8)安排驻厂人员监理单元式幕墙板块组装质量,检查材料使用、构造节点应符合下列要求:密封条应规格正确,长度无负偏差,接缝的搭接符合设计要求;保温材料应固定牢固,厚度符合设计要求;隔汽层应密封完整、严密;冷凝水排水系统应通畅,无渗漏。 
  8高层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体会 
  (1)抓好监理内部管理与协调。根据节能工程的难点及特点、项目建设模式等具体情况编制节能工程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对全体监理人员进行交底,明确监理工作流程、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及监理工作制度,明确监理人员分工和职责、节能工程监理检查点设置和检查方法等。定期进行内部节能工程培训和学习交流,确保节能工程监理工作专业、有序、高效。 
  (2)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巡视工作,全面掌控节能工程现场质量,及时纠正现场质量问题。节能工程规模大、作业面多,这就要求监理人员根据各自主管节能工程的进展,采取质量预控措施,质量检查要认真、细致,指出问题要全面、及时,解决问题要彻底、合规。做好现场节能工程施工情况的记录、并拍照留存。这些信息是节能工程质量控制和组织协调的基础和依据。 
  (3)以数据反映工程的质量状况,资料与工程同步。资料是反映节能工程质量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竣工备案的基础,但通常施工单位对节能工程资料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影响工程验收备案。本工程在开工时编制节能工程资料模板,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总结,竣工阶段专门针对节能工程资料归档设定计划日程表、并强化检查和督促,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工作顺利完成,也为工程最终评为“詹天佑”奖创造了条件。 
  9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意识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建筑工程节能工程也日益增多。在高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中,监理对高层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若要保障高层建筑节能施工的质量,就要建立和完善监理制度,并依循质量控制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高层建筑节能工程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曾小明.探讨如何做好高层建筑中节能工程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 
  [2]苏小丹.高层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