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四川地震之后发现,破坏最严重的是建筑的节点,所以新平法的核心部分就是节点,由原来的36个增加到132个。2011.9.1废止03G系列平法,正式启用11G。根据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建筑趋向使用高强度、高性能、高节能的材料。平法由原来的6本简化为3本,所对应的目录如下:11G101-1(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2(现浇砼板式楼梯),11G101-3(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及桩基承台)。

新规范的影响范围如下:1.材料发生变化 2.基本构造发生变化(保护层、锚固、弯钩和机械锚固、钢筋连接) 3.构件节点发生变化

这里主要记录通用部分的变化(涉及四大核心构件)。{八卦句:中国建筑的抗震能力差,但是耗钢量在世界首屈一指,每年耗钢6.5亿吨以上,注:有官方数据支持},旧规范以二级钢为主,1级钢为辅,钢筋原来的级别有四种,分别是235,335,400和400R,新平法增加为八种,分别为HPB300、HRB335,、HRBF335、HRB400、HRBF400、RRB400、HRB500、HRBF500。11G淘汰235级别,用300光圆钢代替;增加500Mpa钢筋;并逐渐淘汰335----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国际通用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旧对钢筋级别的称呼“一级钢,二级钢”之类不复存在,只能是说HPB300的钢筋全称,这可能带来对量时的交流混乱。变为8种钢筋级别带来很大的麻烦就是统计钢筋量的时候,要归纳成八类的量。总体的说,新平法给我的感觉是知识点简化了,但计算变得复杂(抽筋~~~~~~)。以锚固长度lae为例。原来求C30砼,二级抗震,二级钢的lae只需要对表查询,直接可得到lae的值。现在增加“la,labE”基本锚固长度 的概念。即查表所得的是基本锚固长度,要得到最后的lae,需要经过系数计算。如下:La=Σa*Lab LaE=ΣaE*La (Σ为修正系数,正确读音应该为“揭塔”而不是“西个玛” ,Σa和ΣaE要分别查表)。粗一看你会只觉得才多了两个系数换算,但一个建筑需要计算多少个LaE,而且搭接长度依赖LaE,节点的变化值要多少个,你自己算算,手算能不算到手真的抽筋吗?说说比较容易理解的保护层。旧的保护层定义是受力纵筋外皮到砼外缘,新平法把“受力纵筋”改为“最外层钢筋”,即 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钢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找一点资料做出的对比如下: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新平法规定的保护层简化表格和类别。旧平法对柱子最外面的箍筋计算公式如下:L=2(b+h)-8bhc+2*1.9d+2max(10d,75)+8d,那么新规范的公式则是L=2(b+h)-8bhc+2*1.9d+2max(10d,75),少了8d。计算两肢箍时变得简单一点,但是多肢箍的计算却是复杂到让华罗庚也要脑充血(不信你可以试试)。实际上混凝土厚度是增加了。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说,今后在计算柱梁箍筋、拉筋的长度时,计算公式需要按照 L=2 (b+h) -8bhc+2×1.9d+2max(10d,75) 来计算。而且在混凝土等级小于C25时,需要增大保护层厚度。这无疑是预算人员需要熟记的一点。还有,老图集保护层厚度受混凝土强度影响,而新图集则不受影响。

在保护层表格中,还可以引出环境类别的变化。 老图集环境类别三只有一种,新图集环境类别分为三a和三b两种。

另一个通用变化是增加了机械锚固节点(此举措可以省钢筋,但须自己另算锚头和锚板,此部分造价也需要考虑与弯折锚固的造价对比,选择合理方案)

新平法取消了基础连梁,总共只有基础梁和基础联系梁两种。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梁是“顶”住柱子的,受柱子传递下来的力,所以基础梁的钢筋直通柱子(类似主梁钢筋直通次梁),而基础联系梁的箍筋是从柱边算起,没有所谓的空开50mm。 对于柱子来说,新平法共变化14处,增加10节点,尤其是插筋部分。剪力墙修改29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