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装饰材料的多样化和装饰工程的特殊性,引发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复杂化。本文从建筑装饰工程的预算成本及造价形式出发,详细的分析了装饰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装饰工程预算造价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是集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其施工内容涉及到室内外设计、建筑绘图、装饰材料、装饰工艺等多方面知识,这就需要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的造价进行经济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分析,以此来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支出,促进建筑项目利润的提升。本文从建筑装饰工程的预算成本及造价形式出发,详细的分析了装饰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建筑装饰工程的预算成本及造价形式
(一)装饰工程的预算成本
装饰工程的预算成本主要是指在既定范围内工程量所产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是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施工成本支出和工程总体造价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施工单位与承建单位签订合同前,必须要做好工程预算成本的分析工作。
(二)装饰工程造价的形式
装饰工程的造价形式主要分为三种,首先是以国家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以地区性的单位估价表为依据,制定的工程预算书。这类预算书包括:施工取费、材料调价、工程量汇总、预算编制等内容,表现形式主要以装饰工程的实际施工内容和造价为主;其次是直接费,直接费是工程预算定额中工料的消耗量与单价汇总后的总费用,也是工程预算书的组成部分;再次,施工单位按着自己的管理水平确定工料数量,并以市场价格确定费用以及利润,按投标的方式进行上报。
二、装饰项目预算造价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材变化引起的造价增长
装饰工程因施工主材变化引发的造价增长时有发生,这主要因为以下两种因素:首先,承建单位在设计阶段对效果图进行评审,但因效果图与实际施工后的效果差异较大,承建单位为了追求建筑的整体性,而对装饰主材进行更换,造成了造价的增长;其次,施工单位中标的价格较低,为了提升企业利润,减少施工成本的支出,企业诱导承建方更换主材,而中标单位则调整了主材价格,造成费用的追加,从而提高了工程造价。
(二)装饰工艺变化引起造价增长
现场施工前应对施工环境进行勘察,然后确定施工工艺,而在一些装饰工程中,施工前没有进行调研就准备施工,造成施工工艺不能开展,如要实现装饰效果需要改进施工工艺,这时需要承建方进行变更确认,如果在不影响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同时进行更改,那无形中必然增加了施工成本的支出,近而提高了工程造价。
(三)编制不规范引起造价增长
在编制装饰工程招标文件时一般都需要编制工程量清单,而近年来工程量清单编制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装饰项目投标过程中多数企业没有严格的按着《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的内容进行编制,项目内容不详细,界定不清楚,重复列项较多,引起了工程造价的增长。
三、装饰工程预算造价控制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的确定甲控主材
甲控主材的含义是以承建方对主要材料的价格、质量、品牌、数量进行控制,在招标时施工单位以承建方的提供的材料信息为准进行报价,而这一价格只是暂定价格,在中标后还可以适时调整,但主材的控制权还是以承建方为主导,在项目结算时可以对调整后的材料价格进行核算。甲控主材策略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因装饰材料的品种相对复杂,价格差异较大,承建方要想控制所有的施工用料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承建方人员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如施工方,如果所有材料都由承建方购买,市场渠道不好,反而会增加造价;其次是装饰工程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主材,施工单位如果选购主材,那利润不只包括材料购买的差价,还包括供应商的让利,这就增加了装饰工程的工程造价,如果承建方全面控制材料购买,造成工程利润较低,招标时也很难有施工队伍前来参投。
(二)工程量清单编制的规范性
不规范的工程量清单无论是对投标报价,还是对工程结算都会留下很多隐患,提升工程造价的控制难度。有的招标单位只是对原有的工程概算或预算进行简单的整理,就作为工程量清单进行施工招标。由于项目特征描述不清、工作内容界定不明,投标单位在编制报价时很难做出准确报价,为了中标经常按工作内容最简单的情况进行低报价,中标后再利用现场签证等方式调增结算费用。
(三)合理确定标底和招标控制价
合理确定标底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根据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造价的咨询单位提供的标底,这种方式的标底对组织机构的工作量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标底的科学性很容易受到质疑;其次,按投标人的报价进行平均,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下浮作为复合标底。这种方式招标人不用编制标底,减轻了一定压力,投标人的报价趋于标底的较多,评标相对简单。但参与投标的人数少时容易形成围标或操纵标底。
参考文献:
[1]徐扬.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造价控制[J].科技资讯,2008,16
[2]张涛.关于装饰工程中几点技术控制要素的探讨[J].今日科苑,2008,6
[3]朱鸿源.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