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
有些地理教材上也称之为河川袭夺。
人类的跨流域调水
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河流袭夺。
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
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的关系,
低位河常常将高位河袭夺,
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
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
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
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
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
称为河流袭夺。
2、河流袭夺后的地貌
发生河流袭夺后,
河系重新组合成
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
地貌形态。
河流袭夺后,
其中发生溯源侵蚀主动“抢夺”其它河流的,
即抢夺他河流域之河流的
那条河称之为袭夺河或抢水河,
常为低位河抢水之后,
河水激增,
可暂时呈过能河状态。
被抢水的河流
最终流入袭夺河的那部分称之为被夺河,
被夺河的上源因被袭夺河夺走,
因此被切断的河流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
(因为没有水源,久而久之可能会干枯)。
在被袭夺的哑口处,
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
称为风口。
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
河流流向极不自然,
往往呈现突然转弯的现象,
这种由袭夺所造成的河湾则
称为袭夺湾,
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
(河流袭夺,侵蚀活跃,下切较深,
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
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
所以落差较大,形成跌水)。
当高位河流入低位河时,
高位河的下游便成为断头河,
由于流量的减少,
流速也会便慢。
而当高水位的河川注入低水位河川时,
转折处成为不自然直角转弯
称为抢水湾(或袭夺湾)。
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
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
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
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
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
当切过分水岭时,
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
上源夺过来,
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
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
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
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
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
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
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
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
因为水往低处流,
再加上土质松软,
容易侵蚀,
因此水往新的河道流,
便造成了河川转向。
河川因为地形或土质侵蚀,
使河川约有180度的转向,
如成下方开口的“ㄇ”形,此称为改向河。
河流袭夺存在着
地质作用、地域、水量、水流性质等
方面的差异。
最主要的差异是地质作用的不同;
不同的地质作用,
决定了不同的河流袭夺方式,
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
塑造了不同的水系形态。
3、河流袭夺的类型
按形成河流袭夺的主要地质作用不同,
河流袭夺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主动式河流袭夺。主动式河流袭夺基本上由外力作用造成,是指河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水系演变现象。分水岭被一坡河流切穿,说明了分水岭两坡是不对称的,分水岭不对称是河流袭夺的潜在因素。在自然界,分水岭相邻两坡不可能完全对称,而存在不对称性大小差异。
第二种,被动式河流袭夺。被动式河流袭夺完全由内力作用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经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构造隆起,当河流下切侵蚀量小于降升量时,河流被迫改道或向后倒流,注入另一河流中去。
第三种,混合式河流袭夺。混合式河流袭夺是在形成地貌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该河流袭夺过程较前述各种形式的都复杂,历经的时间也较长,但在不同阶段,内外营力作用则是有先后主次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