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俄罗斯建成新西伯利亚布格林斯克(Bugrinsky)桥(图1),这是一座公路系杆拱桥,双向6车道,桥宽36.9m,主跨达380m!我国在建的济南齐鲁黄河大桥是一座公轨同层设计的三跨系杆拱桥,双向8车道,桥宽60.7m,最大跨达420m!

1.jpg

一座看似常规的系杆拱桥,为何有如此可观的跨越能力?仔细观察可发现,这些拱桥的吊杆布置方式与常规的系杆拱桥有所不同。这就是本文讨论的网状吊杆拱桥(Network Arch Bridge,简称网状拱)。

从传统系杆拱到网状吊杆拱

这个话题,要从系杆拱说起。众所周知,拱的水平推力得依靠坚实的地基承担。当地基不适于抵抗水平力时,可以在同一拱的两拱趾(拱脚)之间增设水平柔性拉杆(称为系杆),形成系杆拱;或者,借用能承受拉弯作用的梁(称为系梁或刚性梁)来承受水平力。这样,拱的水平力就不用墩台承受了。

按现在的惯常说法,对采用竖吊杆布置的系杆拱,根据其拱肋和系杆(梁)的相对刚度大小,可分为柔性系杆刚性拱(图2a,即系杆拱)、刚性系杆柔性拱(图2b)和刚性系杆刚性拱(图2c)。后两种,实际上是拱-梁组合结构。

2.jpg

系杆拱桥的构思,由来已久。早在1482年,达芬奇就曾绘制过系杆拱桥的草图。在欧洲博学家威朗兹欧(Veranzio,1551-1617)的著作《新式机器》中,也可看见系杆拱桥的想象构图。至于系杆拱桥的工程应用,依笔者拙见,大致始于19世纪上半叶。

1849年,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采用熟铁建成跨度62m的温莎铁路桥。这座桥的构造与图2b相近,只不过竖杆间增设了十字交叉的斜杆。1841年,美国工程师惠普尔(Whipple)获得弓弦式桁架桥的专利。所谓弓弦式桁架,就是指上弦杆呈弧形,下弦柔性杆水平布置,其间布置若干竖杆及节间交叉斜杆的桁架。1869年建成的惠普尔铁桥(图3),跨度33.5m,桥宽7m;上弦压杆采用铸铁,下弦拉杆采用锻铁。可以看出,把这桥稍加改造(去掉交叉斜杆,让竖杆直接吊住桥面),就是一座现代系杆拱桥了。

3.jpg

刚性系杆柔性拱也称为朗格尔拱,这是以奥地利工程师朗格尔(Langer)的名字命名的。1858年,朗格尔提出在等高钢板梁顶面增设柔性拱(设置铰接竖吊杆);因柔性拱是用来加劲钢梁的(而不是刚性梁服务于柔性拱),故这样的构造也叫朗格尔梁。1883年,建成第一座朗格尔梁桥。顺便提及,自锚式悬索桥也是朗格尔在1859年最早提出来的。

刚性系杆刚性拱也称为洛泽拱,这是以德国工程师洛泽(Lohse)的名字命名的。19世纪下半叶,德国出现了上下弦杆均为弧形的桁架桥,称为双凸透镜式桁架或鱼腹梁,采用的是德国工程师保利(Paoli)在1865年提出的专利。美国匹兹堡在1883年建成的Smithfield街桥(图4上),就是一个典型桥例。洛泽将透镜式桁架改为上下布置弓形桁架、中间只布置竖杆的结构,并按此建成过数座桥梁(其中之一就是德国汉堡北易北河桥,图4下)。这样的结构,看上去融合了鱼腹梁和系杆拱的构造特点。不过,它后来是如何演变成“刚性系杆刚性拱”的,还有待探究。

4.jpg

除了竖吊杆,系杆拱桥的吊杆也可采用其他的布置方式(如扇形布置,斜向布置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工程师尼尔森(Nielsen)在1926年提出的斜吊杆布置(不设竖吊杆,见图2d),后来称之为尼尔森拱或尼尔森体系。斜吊杆的立面布置,可以不交叉(图中实线所示);或仅交叉一次(即增加图2d中虚线部分)。

设想对系杆拱半跨均布加载,对竖吊杆拱,未加载侧靠近拱趾的几根竖吊杆会因松弛而退出工作,这导致对应部位的拱和梁的弯矩增大;对尼尔森拱,未加载侧的半跨则只有部分间隔分布的斜吊杆退出工作。可知,用斜吊杆代替竖吊杆,尽管拱肋和梁的轴力不会有显著变化,但弯矩及竖向挠度却可减少。另外,斜吊杆也增强了系杆拱桥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结构自振频率得到提高。

1933年,尼尔森在法国建造的Castelmoron桥(图5),这是一座无交叉斜吊杆的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跨径140m,为当时同类桥梁跨径之最。不过,由于吊杆材料和计算手段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建造带交叉斜吊杆的尼尔森拱桥。

5.jpg

世界上带交叉斜吊杆的大跨度尼尔森拱,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在日本,这样的桥被称为尼尔森-洛泽桥。典型的桥梁包括:Ounoura桥(跨度195m,1972年),Utsumi桥(跨度219.6m,1988年)等。10多年来,尼尔森拱桥得到更多关注。荷兰2013年建成De Oversteek公路桥,跨长285m;2016年开通Zandhazen双线铁路桥,跨长255m。我国高铁也建成若干座跨度百米左右的钢管混凝土尼尔森拱,如武广客专胡家湾桥、京沪高铁蕴藻浜桥等。

若把斜吊杆再加密,系杆拱的受力行为是否会更好?实际上,在尼尔森体系问世之前,德国人就尝试过了。1878年,在德国东部城市里萨,就曾建过一座斜吊杆相互交叉的铁路系杆拱桥(图6)。不过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如此复杂的桥梁结构的计算设计困难、构造施工繁杂,很难有竞争力。于是,这样的创新实践也只能浅尝辄止了。

6.jpg

到1955年,挪威阿哥德大学的Per Tveit教授在他当时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网状吊杆拱桥(图2e)的概念,其基于尼尔森拱,“网状”的定义是:一部分斜吊杆与其他斜吊杆至少交叉二次。

网状拱的显著受力特点,就是拱肋和系梁所承受的弯矩小,且分布更加均匀。图7所示为三种吊杆布置方式,及其拱肋和系梁在L/2、L/4处弯矩影响线的对比。相较而言,网状拱的拱肋和系梁的弯矩影响线幅值最小,而且减幅明显。这意味着网状吊杆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拱肋和系梁的弯矩,由此拱肋和系梁可设计得更为纤细,结构更为通透轻盈,材料也会少用一些,这样经济性及美学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7.jpg

按笔者的理解,网状拱的显著结构特点,是可以把网状吊杆视为调整拱结构力学行为(包括稳定、动力行为)的一种手段。网状吊杆不仅仅是简单的传力构件,更是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图2c所示的这类拱桥,无论其是下承式拱或是中承式拱,提篮拱或外倾式拱,规则拱或异形拱,单一材料拱或多种材料拱,都可通过网状吊杆的优化布置,取得良好的效果。按Per Tveit教授的说法,若设计施工精良合理,网状拱通常较传统系杆拱可节省40%的建造成本。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约有30个国家(主要是日本、德国、挪威、美国等)建成网状拱桥超过120座(含几座铁路桥),其中大多数是在过去20年里建造的。第一座网状拱是Tveit教授参与设计的挪威Steinkjer公路桥,跨度79.75m,1963年建成。同年建成的德国费马恩海峡大桥,跨度248m,公铁两用,是早期网状拱桥的经典代表。见图8。

8.jpg

世界上已建成的十大网状拱桥。我国的济南齐鲁黄河大桥建成后,其跨度当跃居世界第一。

9.jpg

图2f所示的刚架系杆拱,属于一种外部超静定的少推力组合体系。限于篇幅,这里从略。

网状拱桥构造及实例

对网状拱桥的主要构造特点,简要分述如下。

拱肋

拱肋多为钢箱和钢管结构,或钢管混凝土结构,很少使用钢筋混凝土。由于拱肋和系梁的弯矩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结构自重,拱的轴力也随之降低,因此拱肋比常规拱桥更为纤细。另外,拱轴线多采用圆弧形,两端一定长度范围内的半径可适度减小,矢跨比大致在1/7~1/5。

系梁

多种形式,可以是钢梁,或混凝土梁,也可采用组合梁。因主梁的弯矩不大,梁高可远小于常规拱桥。

吊杆

通常采用由圆钢、条钢、高强钢丝(含密封钢索)、钢绞线等材料制成的柔性吊杆,其中圆钢居多(连接方便,易于检修)。2020年德国建成的斯图加特轻轨网状拱桥,跨度107m,首次采用CFRP吊杆。吊杆直径仅为32mm,横截面积不到传统钢吊杆的1/4。根据吊杆类型,吊杆与拱肋及系梁的连接可采用铰接、焊接、锚固等方式。

网状吊杆的数量,通常是其他类型系杆拱的2~4倍。若吊杆数量过多,不仅浪费材料,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根据现有的工程实践,吊杆下端点的间距一般在2~5m之间。有文献给出了单片拱的合理吊杆数量:跨度100m时,吊杆数为36~46;跨度150m时为38~48;跨度200m时为40~50。

吊杆的布置形式多样。常见的几种方式为:(1)恒定倾角:吊杆下端点沿跨度等距分布,吊杆与主梁成恒定夹角α(45°≤α≤75°);(2)递增(减)倾角:吊杆上端点沿拱轴线等距分布,吊杆与主梁夹角α逐渐增大(减小);(3)法线等夹角:吊杆上端点沿拱轴线等距分布,吊杆与拱轴线的法线成恒定角度α;(4)下端点间距渐变:吊杆上端点沿拱轴线等距分布,吊杆下端点间距逐渐变化。另外,吊杆两端锚头的分散布置(参见图10),有利于吊杆的维修更换。

10.jpg

车辆及横风等活载容易引起柔细吊杆的振动,可能导致各吊杆在相交处碰撞。依据动力分析结果,可视情况在吊杆相交处设置减振装置,以防止吊杆相互碰撞,减小吊杆振动,降低疲劳损伤。常见的减振装置见图9。

11.jpg

施工

多采用先梁后拱的支架施工方法,也可采用斜拉扣挂按先拱后梁的次序施工(如德国费马恩桥)。顶推方法时有应用,包括系梁顶推、拱肋沿拱轴线方向顶推(如俄罗斯布格林斯克桥)或整跨顶推。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大件拼装、整体浮吊或提升的方法。

实例

限于篇幅,仅介绍2010年挪威建成的Brandangersundet公路桥(图11上)。该桥主跨220m,桥宽7.6m;拱肋采用两根外径711mm、壁厚40mm(在拱趾附近增至60mm)的空心钢管,矢高33m;横撑也采用钢管,直径250mm,壁厚5mm;系梁为两道0.4m厚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间车道板厚0.25m;主跨两端还分别设有35m、30m边跨,采用梁高1.2m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每根拱肋竖面内,大致按“法线等夹角”方式布置44根直径42mm的密封钢索吊杆,铰接。构造布置见图10。

该桥主跨结构仅重1860t。先在岸边支架上浇筑混凝土梁并张拉预应力,5个月后(为减少混凝土徐变影响)分三大段吊装拱肋并张拉吊杆;最后用2台浮吊运至桥位处架设就位(图11下)。

12.jpg

网状拱可用于高铁桥梁吗?

网状拱桥可应用于公路桥和常规铁路桥梁。高铁桥梁更注重结构的动力行为,动挠度等变形也直接关系到轨道平顺性和行车舒适度。因此,高速铁路桥梁必须具有足够的竖向、横向和扭转刚度。

为考察网状拱桥用于高速铁路桥梁的可行性,笔者曾开展过主跨128m的网状吊杆高铁系杆拱桥(双线,最高时速250km/h)的试设计研究。择要介绍如下。

图12所示为试设计桥梁结构的三维示意和吊杆立面布置。采用下承式全钢拱-梁组合结构,Q345q钢,道砟桥面,跨度128m。拱肋采用提篮形式,倾角9°。拱轴线为圆弧线,矢高21.76m,矢跨比0.17。全桥设置2×46根直径80mm的圆钢吊杆,吊杆下端沿跨径等距分布,倾角在55°~80°之间。

13.jpg

截面布置上,两根拱肋和系梁均为箱形截面,其间设置箱形端横梁和T形中间横梁,横梁上布置带倒T形小纵梁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要尺寸见图13,其中拱肋和系梁的截面高度仅取为2m,约为目前国内高铁同等跨度钢系杆拱桥对应构件尺寸的60%。

14.jpg

基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模,按ZK活载和13种荷载组合进行了静力分析和验算,结构的变形、应力和应力幅等各项指标均小于规范限值。采用Midas/Civil软件及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结构动力分析软件BDAP建模,进行了动力行为分析和验算,结构的自振频率、车桥耦合分析的各项指标(跨中竖横向振动位移和加速度,车辆的脱轨系数、减载率、横向力、竖横向加速度、舒适度等)均满足规范限值。

对比了国内某客专线某钢系杆拱桥(采用刚性竖吊杆,跨度128m)的用钢量。结果表明,采用网状拱桥方案可节省钢材约22%,达600余吨。

尽管还可进一步优化,上述试设计结果已表明网状拱桥具有应用于高铁桥梁的可观潜力。

系杆拱桥的发展,已逾一个半世纪。纵观其发展脉络,可看到桥梁工程师为追求结构更合理、材料更节省、造型更美观的目标而付出的持续努力。

网状拱脱胎于尼尔森拱,具有受力性能好、结构刚度大、节省材料、轻盈美观等优点,这得益于网状拱桥的力学行为可通过网状吊杆加以改进或优化。

网状拱桥不仅可用于公路和铁路桥,也有潜力在高铁桥梁领域内一试身手。

网状拱桥并不是新鲜事物,过去建造得不多,可能受到传统稳妥设计理念的一定制约;近20年来建造得较多,得益于桥梁工程在材料、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进步,也表现出桥梁工程师追求轻盈美观拱桥形式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