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法计算工程量

⑴ 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基本原理

⑵统筹法计算工程量的基本要点

①统筹程序,合理安排

工程量计算程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关系着预算工作的效率高低,进度快慢。按施工顺序或定额顺序进行计算工程量,往往不能充分利用数据间的内在联系而形成重复计算,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时还易出现计算差错。

例如:某室内地面有地面垫层、找平层及地面面层三道工序,如按施工顺序或定额顺序计算则为:

1)地面垫层体积=长×宽×垫层厚(m3)

2)找平层面积=长×宽(m2)

3)地面面层面积=长×宽(m2)

按照统筹法原理,根据工程量自身计算规律,按先主后次统筹安排,把地面面层放在其它两项的前面,利用它得出的数据供其它工程项目使用。即:

1)地面面层面积=长×宽(m2)

2)找平层面积=地面面层面积(m2)

3)地面垫层体积=地面面层面积×垫层厚(m3)

按上面程序计算,抓住地面面层这道工序,长×宽只计算一次,还把后两道工序的工程量带算出来,且计算的数字结果相同,减少了重复计算。从这个简单的实例中,说明了统筹程序的意义。

②利用基数,连续计算

就是以“线”或“面”为基数,利用连乘或加减,算出与它有关的分项工程量。基数就是“线”和“面”的长度和面积。

基数“三线”、“一面”的概念与计算

外墙外边线:用 L 外 表示,L 外 =建筑物平面图的外围周长之和

外墙中心线:用 L 中 表示,L 中 =L 外 -外墙厚×4

内墙净长线:用 L 内 表示,L 内 =建筑平面图中所有的内墙长度之和

S 底 =建筑物底层平面图勒脚以上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1)与“线”有关的项目有:

L 中 :外墙基挖地槽、外墙基础垫层、外墙基础砌筑、外墙墙基防潮层、外墙圈梁、外墙墙身砌筑等分项工程。

L 外 :平整场地、勒脚,腰线,外墙勾缝,外墙抹灰,散水等分项工程。

L 内 :内墙基挖地槽,内墙基础垫层,内墙基础砌筑,内墙基础防潮层,内墙圈梁,内墙墙身砌筑,内墙抹灰等分项工程。

2)与“面”有关的计算项目有:平整场地、天棚抹灰、楼地面及屋面等分项工程。

③一次算出,多次使用

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不能用“线”、“面”基数进行连续计算的项目,如木门窗、屋架、钢筋混凝土预制标准构件等,事先,将常用数据一次算出,汇编成土建工程量计算手册(即“册”),其次也要把那些规律较明显的如槽、沟断面、砖基础大放脚断面等,都预先一次算出,也编入册。当需计算有关的工程量时,只要查手册就可很快算出所需要的工程量。这样可以减少那种按图逐项地进行繁琐而重复的计算,亦能保证计算的及时与准确性。

④结合实际,灵活机动

用“线”、“面”、“册”计算工程量,是一般常用的工程量基本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在一般工程上完全可以利用。但在特殊工程上,由于基础断面、墙厚、砂浆标号和各楼层的面积不同,就不能完全用“线”或“面”的一个数作为基数,而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计算。

一般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及采用的方法如下:

1)分段计算法

当基础断面不同,在计算基础工程量时,就应分段计算。

2)分层计算法

如遇多层建筑物,各楼层的建筑面积或砌体砂浆标号不同时,均可分层计算。

3)补加计算法

即在同一分项工程中,遇到局部外形尺寸或结构不同时,为便于利用基数进行计算,可先将其看作相同条件计算,然后再加上多出部分的工程量。如基础深度不同的内外墙基础、宽度不同的散水等工程。

4)补减计算法

与补加计算法相似,只是在原计算结果上减去局部不同部分工程量。如在楼地面工程中,各层楼面除每层盥厕间为水磨石面层外,其余均为水泥砂浆面层,则可先按各楼层均为水泥砂浆面层计算,然后补减盥厕间的水磨石地面工程量。

(3 )利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步骤(详见多媒体课件)

5.分部工程的计算顺序

对于一般土建工程,确定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方便计算。其一般顺序如下图所示。

建筑面积→ 基础工程 →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 门窗工程 → 墙体工程 → 装饰抹灰工程 → 楼地面工程 → 屋面工程 → 金属结构工程 → 其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