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给排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保证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我国给

排水系统中存在众多漏洞。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以及施工技术,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给排水系统,保障生活、工作等社会活动正常进行。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给排水的现状,也阐明了未来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   给排水系统现状 发展方向 
 
1:建筑给排水内容 
中国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亦在迅速发展,建筑给排水也以发展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从建筑物内来说,给水系统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中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以及组合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排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水系统,以及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这些系统中包括了水质处理,水质、水温、水压保证及供水、配水、排水、通气等众多技术内涵。消防系统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他非水灭火剂的固定灭火系统,如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卤代烷灭火系统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得到发展,建筑给排水在不断派生出各种新的子系统,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地涌现,我们知到建筑给排水快速跳动的脉搏,据有关资料称,目前国内建筑给排水从业人员约8万左右。建筑给排水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建筑给排水现状 
2.1 建筑给水 
在我国城市供水中,一些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城市水厂发展滞后于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加之管道老化、承压能力下降,不少城市不但高层建筑需升压供水,一半多层建筑也不能满足上层水压的要求,使我国两次加压设备广泛使用,增压设施成为建筑给水中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种装置。我国常用的增压设施是水泵、气压给水设备和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后二者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同时设于屋顶的调节贮水水箱是常用的储水装置,但由于其存在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现在水箱从材料和加工上已有很大改进,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新颖水箱从材质上有镀锌、搪瓷、复合钢板、涂塑、玻璃钢和不锈钢等水箱,其和水接触的内表面不易锈蚀,对水质无污染,并减轻结构重量,解决施工不便等问题。在营造现代化生活的住宅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社区中,人们对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饮用水水质,我国最初是以小型家用净水器的方式来处理饮用水,其主要方式是用活性炭吸附过滤,但是它在使用时滤料更换不易控制。近年来,出现了优质饮用水这一概念。它是指能达到直接生饮水水质标准的水,其中有超纯水、纯水、蒸馏水、矿泉水和深度处理水等。优质饮用水的水源来自城市自来水或地下矿泉水,其处理工艺有离子交换、超滤、膜滤、蒸馏、消毒杀菌等。供水方式由桶装供应和管道分支供应。桶装供应是设置集中的优质水供应站,用桶装送至居民家中或自取,这种方式目前占大多数;管道分支供应系统在上海住宅小区已有建成,工艺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预涂膜精滤、微电解和紫外线杀菌等技术,可以去除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质,特别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同时又保留了水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优质饮用水经净化处理后送至每户厨房,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管道末端循环,以保证水质要求。另外,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给水一般都采用分区进行的。不同的建筑给予不同的给水方式。用于分区给水的减压阀一般都采用比例式减压阀。其结构简单,减压比例稳定。工作平稳,使用可靠。其他减压限流的场合,薄膜式减压阀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其特点是减压值可以调节。对于水资源的贫乏,水源的严重污染造成我国缺乏合格的淡水资源,再加上水污染,使得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建筑给排水中,节水重点在于推广节水配件和建筑中水道。  
2.2 建筑排水 
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洁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器具更注重舒适、可靠、安静、节能。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卫生洁具有:水力按摩浴盆,用喷嘴产生大量回旋式气泡和冲击水流,可达到康健和休闲的效果;连体式低位冲洗水箱漩涡式大便器,冲洗时噪声低,冲洗效果好,可节省冲洗水量;高标准的全自动坐式大便器可实现正常使用、冲洗污物、 清洗人体和吹干等全部过程自动化;休闲卫生器具,包括桑拿浴设备、蒸汽浴设备、热能震荡按摩设备和身体机能调理运动器等。国外很多知名厂家也进入我国生产各类新产品。排水通气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排水中气体的散溢,达到透气的作用;防止排水系统中出现水封的负压虹吸及正压喷溅现象,确保空气的循环;保持排水迅速通畅、安静。在我国已建立了可适应不同建筑标准、不同要求的五级标准,即伸顶通气管、不伸顶通气管、专业气管、环形通气管和器具通气管等。在通气系统基础上开发的是通气阀和特制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通气阀是一种减少伸顶通气,替代专用通气管系的阀件,采用优质塑料和橡胶制作。单路进气阀可安装在室内立管顶部或横支管上,既可补气又可防止管道内部气体进入室内;双路通气阀可安装在室外立管顶部代替通气帽,使用时以单路进气阀为主。特制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已出台了设计规程,其立管的通水能力增大1/3,减少了立管的数量,但该产品现局限于铸铁制品。 
 
3: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 
3.1 对建筑给排水发展趋势的判断基于下述几点认识:
(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要求建筑给排水同步发展。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对建筑给排水各层面的影响。
(3)、市场经济对建筑给排水的影响。
3.2 鉴于上述理由,不妨展望一下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 
(1)、建筑给排水将随同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由于本行业技术发展和信息的沟通,其行业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GDP增长百分点;城市中水及雨水利用、节水系统及设备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热水系统中,太阳能和热泵热水系统随着节能的诉求将快速发展。
(2)、水问题的日趋严重性,使得水问题经常占据媒体的头版头条。
(3)、能源问题对建筑给排水的影响。
(4)、建筑给排水的发展将呈多元化态势: 
多元化之一:高精尖和平面化。随着城市大体量、多功能、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系统及功能要求,建筑给排水界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中国的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使得建筑给排水活动空间更为广阔、深入、普及。 
多元化之二:技术发展的多元化,包括高校相应专业的设置。教育部专业设置考虑和国际接轨,水暖合并,培养的是通才,毕业生适合做房地产技术总监、政府建设部门管理官员等。而市场(比如建筑设计院)需要的是更加专业的人才,国内将会有一部分高校为应对市场需求设置建筑给排水专业或在给排水专业课程中早期将建筑给排水分设。国内给排水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将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的研究课题及成果将会越来越多。建筑给排水课程的设置将越来越贴近实际,生产和教学之间的脱节情况将大幅度改善。建筑给排水的教授和工程师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小。 
多元化之三:设计机构的多元化。国际上通行的是机电事务所,国内某些大院也在并轨,但这不是建筑给排水的唯一方向。目前格局的建筑综合设计院将继续存在(由它存在的理由及空间)。同时,注册工程师的私人事务所及咨询公司也将出现,有些甚至会整合在大的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里面。 
多元化之四:标准的多元。国家规范将发展,分化和组合。将有越来越多的地方规范推出,作为国家规范的完善及补充。 
多元化之五:学会、协会组织的多元。行业协会在欧美被称为社会的第三方(第三极、第三方势力等)力量,全球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协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逐渐增大。协会、学会的职能正逐步扩散,它们将填补某些政府退出的职能领域,将对社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正逐步消解。任何协会、学会及行业组织,其存在价值和其发挥的作用有关。由于我国现行的学会组织大多是业余的,所以,其职能将大打折扣,很难行使政府般的由上而下的职能,因此造成协会、学会组织的平面化、多元化,这对地方学会、协会是个好消息,建筑给排水也不例外。 
多元化之六:建筑给排水各子系统,设备及材料的多元化,新技术及市场需要催生新系统、新设备、新材料的诞生,高端及低端产品将同时存在,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 
多元化之七:文化对工程影响的多元化。西方逻辑实证、以实验为主、先理论后实践对工程的影响,造成系统的繁复而严谨。东方文化的整体感悟使工程的整合度较好但欠缺严谨,这些也会在建筑给排水行业各自显现出来。 
 
结束语 
在21世纪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建筑给排水将担负新的历史重任, 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我们有责任监护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将建筑科技与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巅峰,要相信迪拜高塔不会永远是最高的建筑,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建筑给排水要更考虑节约和以人为本。从给水、排水、水资源的保护走全面、均衡、务实、安全以及创新的道路。建筑给排水工程是益民工程。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GDP 的不断增长,国民生活环境质量与水平越来越高,对建筑给排水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主力军要认真分析当前国民对建筑给排水系统的需求,坚持建筑给排水的健康、稳定、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 年版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5-2006
[4]、《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 
[5]、 关立男. 建筑给排水的发展探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
[6]、 林启忠. 建筑给排水技术发展综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3) .
[7]、 张春凯,赵玉梅,王涵. 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7) . 
[8]、 单玉明, 靳长玉. 浅谈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思路[J]. 民营科技, 2010,(01)
[9]、徐忠权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设计思路[J]. 民营科技, 2007,(09) 
[10]、 顾传宇. 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设计思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
[11]、 高雪莲, 周晓明. 住宅中水系统设计的几个重要问题浅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