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项目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建筑周期中参与方最多,资源消耗最大,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建筑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管理得当,能使整个建筑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和强化环境保护的效果。绿色施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展出来的一项施工理念。本文通过对绿色施工政策的发展历程回顾,针对施工项目环境保护、节材、节能、节水、节地、人员健康与劳动力、技术创新七方面存在影响因素给出针对性的绿色施工对策措施。        

一、绿色施工政策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2007 年,建设部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绿色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了绿色施工的概念、包含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基本框架以及四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2010年《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的颁布为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检验绿色施工效果提供了标准,围绕绿色施工导则中的四节一环保五大要素进行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规则。     

2014 年,住建部颁布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详细阐释了地基与基础、主体、装饰装修等各个施工阶段的绿色施工技术要点,为建筑工程各参建方更好的践行绿色施工提供了依据。此外,从 2013—2019 年间,有一些省市比如湖南省、四川省、广州市、上海市、天津市、成都市等也根据本地特点出台了地方性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2023年,住建部颁布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23,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在 2010 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节约与保护人力资源,这也更符合当前施工现场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减轻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改善施工现场作业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外,为鼓励施工单位技术突破,还增加了创新创效,相比 2010 版的四节一环保更加全面

          

二、绿色施工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建筑过程中影响房建工程绿色施工的因素有很多,需要从多层面多视角进行剖析,具体如下:          

1、环境保护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产生的垃圾如山,对环境影响不容小觑。因此必须在施工前做好绿色施工方案的策划。

①噪声污染:施工现场打桩机打桩、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安拆铝模板等施工过程会产生较强的噪音,也是噪音的主要来源,而房屋建筑工程一般在市区,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    

控制对策:使用低震动、噪音小的机械,定期对施工机械保养维护;对噪音超标的机械采取隔音措施,如加装消声器、隔振器、隔振垫等。现场设置噪声监测器,及时发现噪音来源及超标因素,以便做出相应对策,力求将噪音降至限值范围内。

②大气污染:施工现场土方开挖、场地平整和混凝土搅拌会造成无法规避的扬尘污染问题,只能采取一些措施使污染达到最小化。

控制对策:主要施工道路用混凝土硬化,临时道路可采用钢板铺设,土方开挖未平整的场地用防尘网遮挡抑制扬尘,并采用喷淋系统和洒水装备降尘。设置扬尘监测器并且实时监测。

③固体废弃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料垃圾和生活垃圾是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固体物的堆积会占据大量土地,类似防尘网这些难以回收的固体废弃物还会造成土壤成分的改变,导致土地板结,造成影响不比扬尘造成的空气污染小。

控制对策:在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设立建筑垃圾分类回收站,工地办公生活区设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箱,应指定专人或者安装监控实时跟踪,保证垃圾分类率达 100%,从而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减少使用或改变使用方式,比如防尘网采用防尘天幕系统以“天网”代替“地网”的方式进行防尘,有效减少防尘网的破坏率,从而达到减少固体废弃物的目的。    

④土壤破坏: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地球的浅层土壤和结构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尤其目前环保形势下大量盖土绿网的使用,给土壤造成难以降解的污染。还有些不良建筑商将未经处理的建筑废水直接排放到市政下水管道或者周边河流耕地,直接导致土壤的污染,以及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大量有害化学外加剂也会导致土壤的污染。

控制对策:因施工造成的裸土,种植速生草或采用防尘天幕系统,减少防尘网的覆盖,以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土方工程尽量采用平台式阶梯状挖土方式,减少土壤流失,并及时对土中化学物质进行监测。

⑤水污染: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水,如混凝土养护用水,冲洗混凝土罐车、砂浆罐用水等都直接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的健康。当前执行文明施工时为保持现场干净整洁,冲洗地面、洒水降尘等产生大量废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

控制对策:施工现场按废水类型分别设置排水沟,厕所旁边设置化粪池,厨房设置隔油池,施工现场排水管网设置过滤网,建筑生产生活废水必须经过沉淀和生化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且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应分别设置,废水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

⑥光污染:由于工期或生产工艺的原因,存在很多夜间施工的情况,通常会采用塔吊大灯来照明,并且有些钢筋焊接、切割工艺等也会产生大量强光。这些特殊作业工人长期在这种强光下施工,极易危害眼睛,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夜间强光造成的光污染还会使人类和动物昼夜不分,违背自然规律,从而引发恶性生态效应。    

控制对策:除了生产工艺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工序必须组织白天施工,减少夜间施工。对必须进行夜间作业,使用塔吊灯等大型照明灯具的,应加装防强光外泄的防护罩。特殊工种进行切割焊接作业时,应采用挡光面罩等防护设备。          

2、节材方面

影响因素:

①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很多时候工人野蛮操作导致建材受损,同时拆除的建筑材料未被充分再利用。

②对于需要现场加工的材料,未按要求下料,废料超出合理损耗率,造成原材料浪 费和建材损耗。

③周转材料使用频率低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④现场所需材料采购距离过远,导致材料运输损耗率过高,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控制对策:

①项目管理中加强材料管理制度,建立材料领用制度,合理控制材料损耗。    

②临时设施应采用可拆卸设备,以便于重复利用。

③优化钢筋等线材的下料方案,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减小损耗率。并建立废料再利用制度,控制余料的产生。

④应采用铝模等新型模板材料,提高模板的周转率。使用频率低的周转材料可在公司各项目部周转,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

⑤合理选择供货商,就近取材,减少长途运输造成的材料浪费。

          

3、节能方面

影响因素:

①现场相关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强,造成人为的资源浪费。

②工地生产、生活及办公用电设备没有使用节能设备。

③施工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机械设备,造成机器长时间空载运行。

控制对策:

①定期进行节能环保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避免人为的资源浪费,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

②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办公和主要耗能设备制定节能措施,用电的优化供电线路,照明采用节能灯具,用油的采用节能高效的机械设备,并定期维修保养,保证机械正常运行,有条件时优先采用太阳能及风能。    

③尽量组织在自然条件好的时间段施工,减少在高耗能时间段的夜间或冬季施工。          

4、节水方面

影响因素:

①工地输水管网、阀门、用水器具损坏后,未及时维修造成水资源消耗。

②未采取节水措施造成水资源浪费。

③可以循环利用的水,直接排放舍弃。

④现场抑制扬尘、车辆和机械冲洗、混凝土养护时直接浇水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控制对策:

①定期检查给排水管网、阀门和用水器具等设施,发现有渗漏的及时修补更换。

②施工现场应安装水表,使用节水器具,将节水指标纳入分包、劳务合同中,制定节水要求,并进行动态监管。

③指定位置设立冲洗水二次利用沉淀池,以及废水处理池,经沉淀处理后可用于进出车辆冲洗、喷洒水控扬尘、绿化等。

④现场抑制扬尘、车辆和机械冲洗、混凝土养护应采取节水措施,用喷淋器具代替直接浇水。

⑤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基坑降水收集系统,使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              

5、节地方面

影响因素:

①现场办公生活的临建设施以及临时硬化道路占地面积大等造成土地浪费与破坏。

②施工现场布置不合理,材料堆放、土方倒运等占用土地面积。

③大量弃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地,占用较大土地面积。

控制对策:

①施工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布局施工总平面场地,尽量少占土地面积。

②合理规划,尽量采用永临结合方式,减少临时硬化面积,破坏原状土。

③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6、人员健康与劳动力方面

影响因素:

①房屋建筑建筑工程施工属高危行业,生活环境艰苦,工作环境恶劣,特殊工种更是职业病的重灾区。

②建筑工人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紧缺。

控制对策:

①优化施工现场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建筑工人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

②采用高新技术,优化施工工序,合理安排劳动力的投入,节约人力资源。              

7、技术创新方面

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下列内容:装配式施工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基坑与地下工程施工的资源保护和创新技术;建材与施工机具和设备绿色性能评价及选用技术;钢结构、预应力结构和新型结构施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高强度、耐候钢材应用技术;新型模架开发与应用技术;建筑垃圾减排及回收再利用技术:其他先进施工技术。          

三、结语

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在施工现场实现“五节一环保”是完全可行的。然而,目前绿色施工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绿色施工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