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浓度偏高是污水处理中常见的问题,需结合系统运行参数和工艺特点进行综合调整。以下是分步骤解决方案:

1. 分析原因,明确问题根源

  • 检测进水水质:确认进水COD、BOD、SS是否异常升高,排查是否存在高负荷冲击。

  • 检查污泥性状:观察污泥沉降比(SV30)、污泥容积指数(SVI),判断是否发生污泥膨胀或老化。

  • 监控运行参数:记录污泥回流比、排泥量、溶解氧(DO)、污泥龄(SRT)等关键数据。


2. 针对性调整工艺参数

(1) 控制污泥排放量

  • 增加排泥频率/量:逐步提高剩余污泥排放量,避免一次性过量排泥导致系统崩溃。

  • 计算污泥龄(SRT):调整至适宜范围(如5-15天),SRT公式:

    SRT=系统内污泥总量/每日排泥量

(2) 优化污泥回流比

  • 降低回流比:若回流比过高(如>100%),逐步降低至50-100%,观察二沉池泥位及出水水质。

  • 检查回流设备:确保回流泵、管道畅通,避免污泥在二沉池堆积。

(3) 调节曝气与溶解氧(DO)

  • 提高DO水平:维持DO在2-4 mg/L,防止缺氧导致污泥膨胀。

  • 避免过度曝气:过量曝气会加速污泥老化,增加细碎悬浮物。


3. 改善污泥性状与沉淀效果

  • 投加化学药剂

    • 添加絮凝剂(如PAC、PAM)增强污泥凝聚力,改善沉降性。

    • 针对丝状菌膨胀,可投加次氯酸钠(5-10 mg/L)或过氧化氢抑制其生长。

  • 调整营养比例:确保C:N:P ≈100:5:1,缺氮时投加尿素,缺磷时补充磷酸盐。


4. 优化二沉池运行

  • 检查刮泥机与排泥系统:防止积泥导致污泥厌氧上浮。

  • 调整水力负荷:避免进水流量突变,控制表面负荷在0.6-1.0 m³/(m²·h)。

  • 减少短流:优化挡板设计或进水分布,确保水流均匀。


5. 系统工艺升级(可选)

  • 引入MBR工艺:通过膜分离精确控制污泥浓度(MLSS可提升至8-12 g/L)。

  • 改用SBR工艺:通过时序控制灵活调节曝气、沉淀、排泥阶段。


6. 持续监测与反馈

  • 每日检测项目:MLSS、SV30、SVI、DO、出水COD/氨氮/TP。

  • 调整后评估:观察3-5个污泥龄周期,确认污泥浓度是否稳定下降,出水水质达标。


示例调整方案

参数 原值 调整后目标 调整措施
剩余污泥排放量
100 m³/d
150 m³/d
延长排泥时间至每天8小时
污泥回流比
120%
80%
降低回流泵频率至35 Hz
溶解氧(DO)
0.5-1.5 mg/L
2.5-3.5 mg/L
增加曝气机转速,分阶段开启
营养投加
尿素10 kg/d
按BOD:N =100:5比例补充

通过系统化调整,通常可在1-2周内有效降低污泥浓度。若问题持续,需进一步排查工业废水毒性、设备故障或设计缺陷,必要时寻求专业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