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能减排,正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其中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江忆院士等学者的研究报告,在2001年我国的建筑运行能耗就已经占据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加。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在我国的建筑类型中,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5%,总能耗却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20%多,2007年国家机关办公楼年人均耗电3072.5度,是城镇居民的10-20倍,由此可见建筑运行能耗浪费严重,能源有效利用效率很低。因此研究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的有效利用和运行节能问题,提高建筑物能效,不仅能够为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兑现国家的庄严承诺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大中型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能耗很高,能量浪费现象非常明显,节能潜力巨大。造成浪费的原因可主要分为两类: - 类是系统设计不够优化,设备和系统的效率低下,比如“大马拉小车”造成的设备低效率运行;另一类是人为造成的浪费,比如办公室中的“长明灯”,长时间无人时不关闭空调等。对于系统设计不够.优化造成的浪费,目前有多种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节能控制和管理。但对于第二现象造成的浪费,却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量化能源浪费的状况,以便于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在总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整个空调系统能效的高低,对于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构成空调系统的设备都有明确的能效指标,但这个指标通常是在某特定条件(比如额定功率)下测定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运行工况不断变化,满足额定工况的时间很少,大约只占总工作时间的5%左右,绝大多数时间的工作负荷只是满负荷的50-70%。低负荷时设备消耗的能源必定会降低,究竟降低多少能耗才是合理的?目前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平均能耗或总能耗,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偏差。无论何种用能设备,对于特定的建筑负荷,只要设备的能效或整个建筑的系统能效保持在最优状态就可以说此时的能耗最低因此将能效作为评价建筑能源消耗效率优劣的指标更具科学性。虽然能效可以对独立工作设备的效率直接进行评价,但是对于以系统模式工作的用能设备,比如空调系统,仅依靠提高单个设备能效评价降低系统能耗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可行,运行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建筑物的能耗现状证明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提高建筑能源的效率,优化建筑能效展开研究,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简要分析了造成建筑高能耗问题的原因,讨论了降低建筑运行能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筑围护结构和建筑材料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中用能设备的选择不合理,“大马拉小车”造成用能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增加;建筑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缺乏建筑节能理论支持。虽然无法改变建筑围护结构产生的负荷,但是可以通过减少人为浪费,提高建筑用能设备的能效降低建筑能耗。
目前关于建筑节能的研究成果对系统降低建筑能耗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必须解决建筑节能的关键基础理论问题,才有可能切实降低建筑能耗。
2.分析了建筑能效优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最早采用能效评价制冷机工作效率,但这种方法不能有效评价整个工作周期内设备的能源效率,因此ASHRAE以及我国相关部门又相继提出了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综合部分能效(IEER)、 季节能效(SEER)、设计能效(DEER) 等指标,从多角度评价制冷机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近几年开始有采用系统能效评价中央空调系统效率和实施节能控制的报道,但还仅限于比较分析不同状态时整个系统的效率,没有就提高系统能效的优化理论展开研究。
虽然系统能效优化理论成果还很少,但是注重系统节能的工程项目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汇通华城开发的BKS中央空调冷冻站模糊控制系统,把冷冻站(冷冻水泵、制冷机、冷却水泵)作为一个整体实施模糊控制,追求系统而不是其中每个设备最节能,最高可以达到了51%的节能效果。因此从理论上研究系统能效模型及其优化策略的问题,对于有效降低用能设备的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物消耗能源是为了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即使建筑用能设备的效率再高,若人体没有充分利用舒适的建筑环境,所消耗的能源也是无效的和无意义的,因此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必须建立能源消耗与人体利用之间的联系,研究人体对建筑能耗的利用程度。本文提出了评价建筑能耗有效性的模型一能量利用效率,能量利用效率为定量评价建筑物消耗能源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算法,通过能量利用效率模型为建筑末端的用能设备提供优化能效的控制策略。实验表明能量利用效率模型能够量化人体对能量的利用程度,对人体的用能模式进行甄别,发现能量浪费现象并优化控制用能设备的工作状态,通过减少或完全切断无效能耗输出,到达降低建筑负荷,相应提高建筑能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