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对新时期下城镇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进行阐述,中国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话题,面对社会主义大潮的不断涌动与发展趋势的大力冲击,在已经到来的“后改革时代”,城镇规划应肩负怎样的责任与使命?面对当前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日趋加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怎样才能谋局图变,就这些问题,笔者依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此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力求为同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12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从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逐步演变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法则。而后不久,各国政行业协会以及社区组织也都在考虑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要求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广泛的大众参与是主要方面之一,这有助于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利益机制等方面达成社会共识与目标。 
 
  一、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核心职能和优势资源过度倾向于大城市 
 
  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过度繁荣的同时导致交通瘫痪、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高昂化的城市病以及周边地区由于缺乏政策、资金、资源形成的周边贫困化的城乡二元矛盾问题。 
 
  1.2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合理 
 
  长期依赖土地财政、非理性扩大城镇规模、主观修改城乡规划、造成房价泡沫、耕地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忽视本地的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经验,造成东施效颦的畸形同质化发展等。 
 
  1.3国家政策上不够合理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城镇规划扮演的更多的是在战略政策面前服从、在技术层面深化和在实施层面协调和执行的角色。一方面,愿景式的规划辅助社会造就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单一利益取向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城市题。面对当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诸多问题,整个行业的自我反思仍显苍白、软弱、滞后。 
 
  二、可持续发展中环境规划的具体方式 
 
  2.1整合性 
 
  环境污染具有跨介质的基本特性。因此,要求改变环境管理部门的各自为政局面,推行横向整合的环境规划,包括各个环境管理部门与用地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因为土地使用活动无疑会产生显著的环境影响。环境污染还具有跨边界特性,在一个地方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带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后果,这就要求纵向整合的环境规划,各个层面的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环境政策之间要保持高度协调,并使地方层面在实施过程中仍有相当的创新和调适余地。 
 
  2.2战略性 
 
  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的宏观预测模型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加之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选举压力和预算约束的周期性,导致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环境后果。 
 
  2.3环境标准、容量极限和影响评估 
 
  不仅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更要确保污染总量不再增加并且逐年下降,特别是不能突破环境容量极限。如果只是控制各个污染源的排放标准,而不是同时控制污染源的总数(如汽车数量),仍有可能导致污染排放总量突破环境容量极限。因此,在开发控制中引人环境影响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3.1保证生态健康 
 
  保证生态健康的意思就是说,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洁净无害化正常运转,因为不健康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健康为代价,这样做的代价和成本太高了。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循环,必须被改革。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刚性的,环境健康要有相应的指标,达不到这个指标,就谈不上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3.2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绝不仅仅是数字化的GDP与税收的表现,经济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样需要大众关注。经济发展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就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促进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和品质效益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3独特的城市形态与文化特征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内在文化建设的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希望通过建设的成就被世界关注,但如果缺乏对城市文化延续性的研究,缺乏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势必造成当下城市形态的乱象。对城市文化的轻率,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快速建设的趋同,还是追求新颖的标新立异,都与城市的气质不相匹配,只有始终秉承本土、本地的传统与固有的文化特征,城市形态才能保持木秀于林。 
 
  3.4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良心,虽不在能见范围内,但其在遇到风吹草动时,能够满足紧急状态下的城市安全。基础设施的应变能力好,能够防灾减害,使人们安全舒适地栖一是保证生态健康,即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洁净无害化正常运转。不健康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健康为代价,这样做的代价和成本太高了。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循环,必须改变。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无偿保护与合理使用是刚性的规则,环境健康要有相应的指标,如达不到规定的指标,就谈不上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3.5绿色的公共交通系统 
 
  21世纪以来,交通问题成了大多数城市的头号问题。交通拥堵、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带来的人身伤害,造成的城市运营和时间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未来的中国城镇来说,发展公共交通、绿道和非机动车慢行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6社会的可持续 
 
  地缘感和血缘感是中国社会构成的重要基础,但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瓦解和较大破坏。中国要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通过公共空间和场所把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连接起来,创造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交流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重构有地缘感的新型社区,保证人对生活的自由选择和话语权,让所有人感受到安全感和被尊重。 
 
  结束语: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的城市规划是各国规划师正在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要有良好的框架、形态和性格,才能健康生长。要想使中国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可控的城市单元、城市街道、社区等城市细胞,加强彼此之间高效、低耗的微循环。未来的城镇规划和建设需要微概念。只有注重尺度、关注细节、从小做起,城市的肌理才能健康,差异性场所才能突出,城市整体才能不断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大众的意识也随之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的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当前,很多城市将低碳环保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实际上,城市应该是能够提供最好的生活品质的地方。如果单就低碳环保而言,原始社会就已经实现了。但城市品质生活的诉求与日俱增,如何平衡、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睿智型的理念和方法,需要让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能源等综合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2):41-42. 
  [2] 朱锡平, 陈 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 .财经政法资讯, 2007(2):55-57. 
  [3] 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 .山西建筑, 2009, 35(14):21-22. 
  [4] 华 翔.生态城市及规划设计[J] .中外建筑, 2009(9):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