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拟建工程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政策和规定、业主的要求、设计图纸和组织施工的基本原则,从拟建工程施工全局出发,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合理地组织施工,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地革新施工技术,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安排好时间和空间,以期达到耗工少、工期短、质量高和造价低的最优效果。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拟建工程施工过程合理安排、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可以全面考虑拟建工程的各种施工条件,扬长避短,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包括确保实施的准备工作计划);提供合理的临时设施,以及材料和机具在施工场地上的布置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和协调施工中的各种关系,它把拟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施工企业的全部施工安排与具体工程的施工组织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它把直接参加施工的各单位、协作单位之间的关系,各施工阶段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协调起来。施工组织设计为有关建设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它为拟建工程的设计方案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在实际施工上的可能性提供依据。它为建设单位编制基本建设计划和施工企业编制企业施工计划提供依据。实践证明,拟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得合理,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认真地贯彻执行,就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取得好、快、省和安全的效果,早日发挥基本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
       施工组织设计按编制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工程组织设计三种。施工组织总设计以一个建筑群或一个建设项目为编制对象,用以指导整个建筑群或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施工组织总设计一般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被批准之后,在总承包企业的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以一个单位工程(一个建筑物、构筑物或一个交工系统)为编制对象,用以指导其施工全过程的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在拟建工程开工之前,在工程处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进行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以分部分项工程为编制对象,用以具体指导其施工全过程的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般是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同时进行,并由单位工程的技术人员负责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之间有以下关系:施工组织总设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控制下,以施工组织总设计和企业施工计划为依据编制的,针对具体的单位工程,把施工组织总设计的有关内容具体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以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企业施工计划为依据编制的,针对具体的分部(项)工程,把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一步具体化,它是专业工程具体的组织施工的设计,也叫分部分项工程作业计划。
       2.施工部署或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的任务和作用决定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一般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的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或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进度计划;各种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质量、安全和节约等技术组织保证措施;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结束语。由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象不同,以上各方面内容所包括的范围也不同。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组织施工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建筑业施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建筑施工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在组织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的程序主要是计划、设计和施工等几个阶段,它是由基本建设工作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实践表明,遵循上述程序时基本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当违背这个程序时,不但会造成施工的混乱,影响工程质量,而且还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或工程事故。因此,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是保证建筑安装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做好施工项目排队,保证重点,统筹安排。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的根本目的是尽快地完成拟建工程的建设任务,使其早日投产或交付使用,尽快发挥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这样,就要求施工企业的计划决策人员,必须根据拟建工程项目的重要程度和工期要求等,进行统筹安排,分期排队,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国家和建设单位急需的重点工程项目,使其早日建成投产使用。同时也应该安排好一般工程项目,注意处理好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准备工程项目、施工项目和收尾项目之间施工力量的分配,从而获得总体的最佳效果。
       3.遵循建筑施工工艺
V↓j=R↓jS↓j式中:V↓j—某施工过程j的流水强度;
R↓j—某施工过程的工人数或机械台数;
S↓j—某施工过程的计划产量定额。
2.空间参数。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空间布置上所处状态的参量,均称为空间参数。它包括工作面、施工段和施工层等三种。某专业工种在加工建筑产品时,所必须具备的活动空间,称为该工种的工作面。它是根据该工种的计划产量定额和安全施工技术规程的要求确定的。工作面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专业工种的生产效率,必须认真加以确定。为了有效地组织流水施工,通常将拟建工程在平面上划分为若干个劳动量大致相等的施工段落,这些施工段落称为施工段。施工段的数目以m表示,它是流水施工的基本参数之一。在划分施工段时,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同一专业工作队在各个施工段上的劳动量应大致相等,其相差幅度不宜超过10%~15%。
    (2)为充分发挥工人或机械的生产效率,不仅要满足专业工种对工作面的要求,而且要使施工段所能容纳的劳动力人数或机械台数满足合理劳动组织的要求。
    (3)施工段数目,要满足合理流水施工组织的要求,即m≥n。
    (4)为了保证工程的结构完整性,施工段的分界线应尽可能与结构的自然界线相一致,如温度缝和沉降缝等处;如果必须将分界线设在增体中间时,应将其设在门窗洞口外,这样可以减少留槎,便于修复墙体。
    (5)对于多层建筑物,既要划分施工段又要划分施工层。保证专业工作队在施工段和施工层之间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的、连续的流水施工。在组织流水施工时,为了满足专业工种对操作高度的要求,通常将拟建工程在竖向上划分为若干个操作层,这些操作层均称为施工层。例如:砌砖墙的施工层为1.2米;装饰工程多以楼层为施工层等。
3.时间参数。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时间排列上所处状态的参量,均称为时间参数。它包括流水节拍、流水步距、技术间歇、组织间歇和平行搭接时间等五种。在组织流水施工时,每个专业工作队在各个施工段上完成各自的施工过程所必须的持续时间,均称为流水节拍。流水节拍以t↓i表示,它是流水施工的基本参数之一。流水节拍数值大小,可以反映出流水速度 快慢、资源供应量大小和节奏感强弱。根据流水节拍的数值特征,人们把流水施工区分为:分别流水、成倍节拍流水和全等节拍流水。影响流水节拍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采用的施工方法、投入的劳动力或施工机械多少,以及工作班次的数目。为避免浪费工时,流水 节拍在数值上应为半个工作班的整数值,它可由下式计算。
t↓i=Q↓i/(s↓i·R↓i·b↓i)=Pi/(Ri·bi)
式中:t↓i—某专业工作队在施工段(i)的流水节拍;
 Q↓i—某专业工作队在施工段(i)的工程量;
S↓i—某专业工作队的计划产量定额;
R↓i—某专业工作队的工人数或机械台数;
b↓i—某专业工作队的工作班次;
p↓i—某专业工作队的劳动量或机械台班数量。
在组织流水施工时,通常将相邻两个专业工作队先后开始施工的合理时间间隔,称为它们之间的流水步距。流水步距以Kj,j+1表示。它是流水施工的重要参数之一。
确定流水步距应根据以下原则:
    (1)流水步距要满足相邻两个专业工作队,在施工顺序上的制约关系;
     (2)流水步距要保证相邻两个专业工作队,在各个施工段上都能够连续作业;
    (3)流水步距应使相邻两个专业工作队,在开工时间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合理的搭接。确定流水步距的方法很多,简捷实用的方法有图上分析法、分析计算法和潘特考夫斯基法。
流水施工基本方式
    1.全等节拍流水施工在组织流水施工时,如果各个施工过程在各个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彼此相等,此时流水步距也于流水节拍。这种流水施工组织方式称为全等节拍流水。
全等节拍流水施工的基本特点:
    (1)所有流水节拍都彼此相等;
    (2)所有流水步距都彼此相等,而且等于流水节拍,即:Kj,j+1=k=t;
    (3)每个专业工作队都能够连续作业,施工段没有间歇时间;
    (4)专业工作队数目等于施工过程数目,即n1:n。
      全等节拍流水施工的建立步骤:
    (1)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划分施工段;
    (2)分解施工过程,确定施工顺序;
    (3)按全等节拍流水要求,确定流水节拍数值;
    (4)确定流水步距,即K=t;
    (5)确定计划总工期;计算公式为:T=(m十n-1)·K十∑Z
式中T—流水施工方案的计算总工期
m—施工段数目
n—施工过程数目
nl—专业工作队总数
∑Z—技术间歇、组织间歇、平行搭接的时间总和。
    (6)绘制流水施工指示图表。2.成倍节拍流水施工。
(6)绘制流水施工指示图表。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是以规定的网络符号及其图形表达计划中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赖关系,并分析其内在规律,从而寻求最优方案的计划管理新方法。目前已形成关键线路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和图示评审技术(CERT)等分支系统。
1.关键线路法。也称CPM法
(CriticalP,thMethod)。这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杜邦公司等部门研究发表,并于1957年将此法用于建造一个价值1000万美元的化工厂计划管理,使整个工程的工期缩短了四个月。接着又用此法编制了一个200万美元的施工进度计划。随后杜邦公司又将此法用于设备维修工作,使原来因大修需停工125个小时的工程缩短到74小时,一年内就节省了100万美元。从此,关键线路法得到广泛应用。关键线路法用网络图表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数学方法在一定约束条件(工期、成本、资源)下获得最佳计划安排,找出控制工期的关键线路,以便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的目的。此法对计划内每项具体工作的持续时间只估算一个确定的时间值,亦即采用单一时间估计法;且多用于建筑施工和大修工程的计划安排。关键线路法的特点是:网络图中每项工作的持续时间是肯定型的,因此需要比较确切地估计出完成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是明确而完整的,即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明确和肯定的;不必直接应用数理统计和概率方法。应用关键线路法编制施工网络计划的主要步骤为:确定进度计划中各个工作名称和内容;明确各个工作的施工顺序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划分施工段;选择施工方案;计算工程量、劳动量或机械台班数量确定各个工作所需持续时间;按网络图绘制原则、有关要求和规定,绘制整个工程的网络图;计算网络图的时间参数;并确定关键线路;参工程网络计划进行优化,以满足相应约束条件要求。
2.计划评审技术。也称PERT法(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开发宇宙空间和军备竞赛的需要,研究发表的一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当时,将该法应用于北极星导弹潜艇计划中,不但有效地控制了计划,全面协调了各厂商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提前两年多完成了任务,并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计划评审技术与关键线兵法在编制步骤、绘图技巧和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有时甚至还容易混淆。这两种管理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计划内各项具体工作持续时间的确定,关键线路法为肯定型的;而计划评审技术为非肯定型的,也就是时间参数具有随机性。每项工作的持续时间不是一个唯一的、肯定的数值,而是要采用三种时间估计法,分别估定乐观、悲观和最可能三种时间,然后算出一个加权平均期望值来代替几种估计值,并计算按期完工的概率。这样,才可以参照关键线路法计算各时间参数。计划评审技术并不认为计划进度能做到准确无误,而是在承认存在误差的条件下,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计划进度能否按时完成,或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将概率和网络计划联系起来,找出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及其规律。计划评审技术多用于科研、实验,以及不确定性较大的工程计划安排。
工程网络图
工程网络图主要用于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它首先将施工项目整个建造过程分解成若干项工作,以规定的网络符号表达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并根据它们的开展顺序和相互关系,从左至右排列起来,最后形成一个网状图形,这种网状图形就是工程网络图。其表示方法主要有双代号表示法和单代号表示法。
    1.双代号网络图。采用两个带编号的圆圈和一个中间箭线表示一项工作,工作的名称写在箭线的上面,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持续时间写在箭线的下面,箭尾圆圈表示工作的开始,箭头圆圈表示工作的结束;把一项工程(或计划)的所有工作,根据其开展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用这种方法从左向右排列起来,形成的网状图形。双代号网络图主要由工作、节点和线路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双代号网络图中,可将工作分为: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的工作,如砌筑安装类、运输类和制备类施工过程;只消耗时间而不消耗资源的工作,如抹灰和粉刷等的干燥过程;不消耗时间和资源的工作三种。而第三种为仅仅表示工作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的逻辑关系箭线,它又称为虚工作。在建筑工程流水施工时,虚工作使用十分频繁;如果不使用虚工作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流水施工的组织方式,绘制出正确的双代号网络图。但应注意必须严格按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使用,避免将工作之间的关系搞乱,造成网络图计算发生错误。虚工作也是双代号网络图所特有的工作。在一个网网络图时间参数
1.工作持续时间。
单一时间可由公式D↓(i,j)=Q↓(ij)/S↓(ij)R↓(ij)N↓(ij)确定。
式中:DD↓(ij)—工作(i,j)的持续时间;
Q↓(ij)—工作(i,j)的工作量;
S↓(ij)—工作(i,j)的计划产量定额;
R↓(ij)—工作(i,j)的工人数或机械台数;
N↓(ij)—工作(i,j)的计划工作班次。
三种时间可用公式D↑e↓(ij)=a↓(ij)+4m↓(ij)+b(ij)/6确定。
式中:D↑e↓(ij)—工作(i,j)的概率期望持续时间;
a↓(ij)—工作(i,j)最乐观的持续时间;
mm↓(ij)—工作(i,j)最可能的持续时间;
b↓(ij)—工作日(i,j)最悲观的持续时间。
2.节点时间参数。
按网络图组成的节点计算的时间参数。它包括节点最早时间和节点最迟时间。节点最早时间表示该节点所有后续工作的最早可能开始时刻,它是一个时间界限,一般用TE 表示。它既控制后续工作的最早开始,也约束其前导工作的最早结束。其计算规律为:从网络图的起点节点开始,为计算简便,可假定起点节点TE1:0,然后按照节点编号递增的顺序进行,直到终点节点为止。当遇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前导工作时,应取相应计算结果的最大值。节点最迟时间表示该节点所有前导工作的最迟必须完成时刻,它也是一个时间界限,一般用TL表示。它既控制前导工作的最迟结束,也约束后续工作的最迟开始。其计算规律为:从代表整个网络计划结束的终点节点开始,确定终点节点的最迟时间TL↓n,若整个网络计划的总工期有规定,则可令终点节点的最迟时间TL↓n等于规定总工期T,即TL↓n:T;若总工期无规定,则可令终点节点的最迟时间TL↓n等于该节点的最早时间,即TL↓n=TE↓n;然后按照节点编号递减的顺序进行,直到起点节点为止。当遇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后续工作时,应取相应计算结果的最小值。对单代号网络图来说,节点时间参数即为相应工作的时间参数,因此,应按工作时间参数所述内容理解、确定单代号网络图中节点时间参数。
3.工作时间参数。
按组成网络图的工作计算的时间参数,内容包括工作最早可能开始时间ES、工作最早可能完成时间EF、工作最迟必须开始时间LS、工作最迟必须完成时间LF以及各种工作时差。其中工作最早可能开始时间指前工作全部完成,本工作可能开始投入施工的最早时刻;工作最早可能完成时间指从最早可能开始时间算起的本工作完成时刻,即工作最早可能开始时间与本工作的持续时间之和。对于任何一项工作i~j来说,其各项时间参数计算,均受到该工作节点的最早时间TE,工作完成节点的最迟时间TL↓j和工作持续时间D↓(i-j)的控制。由于工作最早可能开始时间ES↓(i-j)和最早可能完成时间EF(i-j)反映i~j与前面工作的时间关系,受开始节点i最早时间TE↓i的限制,因此ES↓(i-j)-j和EF↓(i-j)的计算应以开始节点的时间参数为基础;工作最迟必须开始LS↓(i-j)和最迟必须完成时间LF,j反映工作i~j与其后面工作的时间关系,受完成节点j的最迟时间TL↓j限制,因此LS↓(i-j)和LF↓(i-j)的计算应以完成节点的时间参数为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ES↓(i-j)j=TE↓i
EF↓(i-j)=ES↓(i-j)十D↓(i-j)
LF↓(i—j)=TL↓j
LS↓(i-j)=LF↓(i-j)-D↓(i-j)
4.时差。
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的机动时间范围,通常分为线路时差、节点时差和工作时差。其中线路时差为网络图中关键线路时间与非关键线路时间之差;它可以反映出网络图中相应非关键线路所具有的机动时间,为计划管理人员调整网络计划、合理安排劳动力和资源的供应提供依据。节点时差是网络图中同一节点的最迟时间和最早时间之差,仅针对双代号网络图而言,通过节点时差可以确定网络图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为网络计划优化提供时间依据。工作时差反映网络图中的工作在一定条件下的机动时间范围。它分为工作总时差、自由时差、相关时差和独立时差。通过工作时差的计算,可以确定网络图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为网络计划优化提供时间依据,以便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最佳工期的实现。在工作时差中,总时差指在不影响后续工作按照最迟必须开始时间开工的前提下,允许该工作推迟其最早可能时间或延长其持续时间的幅度。总时差也称总的机动时间、总的富裕时间、总的时间储备,它用TF表示。对任何一项工作而言,工作总时差可用以下三种情况:TF>0,说明该项工作有机动时间,为关键工作;TF:0,说明该项工作无机动时间,为关键工作;TF<0,说明该项工作的原持续时间确定不合理,应采取技术组织措施,网络计划优化
工程网络计划优化就是在给定的网络计划约束条件下,利用最优化原理,通过对各项工作时差的调整,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初始方案,寻求满足某种目标要求的最优方案。根据网络计划优化的约束条件和目标不同,通常分为流程优化、工期优化、资源优化和工期——成本优化。流程优化也称作工程排序优化,在制订各种施工生产作业计划时,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例如:有n栋不同类型的房屋,需要依次经过m个施工过程进行施工;同一栋房屋在每个施工过程上的持续时间长短也不同。,如何安排这些房屋的施工顺序,才能使,栋房屋的施工总持续时间最短?对这类问题,通过改变工作组织关系进行优化的方法就是流程优化。它分为单向流程优化和双向流程优化两类。解决流程优化的方法,通常有矩阵法、破圈法、穷举法和电算法。工期优化亦称为工期调整。它是以缩短工期为目标,通过压缩网络计划过长的工期,使之符合规定工期要求的优化方法。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缩短关键工作持续时间;另一个是改变网络逻辑关系。资源优化指在资源合理使用(均衡、最省)的条件下,使得工期满足一定的要求。即力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短的工期,获得最好的经济效果。资源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资源有限、工期最短;工期固定、资源均衡。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问题的约束条件是资源有一个限制数量,其优化目标是工期相对最短,即寻求一个满足某种资源限制量要求,而工期相对最短的网络计划最优方案。其优化的前提条件为:网络计划制订后,在优化过程中各工作的持续时间不得改变,各工作每天的资源需要量是均衡、合理的,优化过程中不予改变;除规定可以中断的工作外,其它工作均应连续作业,不得中断;优化过程中网络计划各工作间的逻辑关系不得改变。工期固定、资源均衡优化就是在网络计划总工期固定的前提下,使资源的需要量大体均衡。此类问题由于工期固定,关键工作在网络图上的位置不变。因此,资源需要量是否均衡,只与非关键工作位置有关;只有移动非关键工作的位置,资源需要曲线才能发生变化,最终达到均衡。工期——成本优化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满足某种优化目标要求的最优方案。它通常有以下两种:当规定工期大于计划总工期时,确定最低工程成本及其对应最佳工期;当规定工期小于计划总工期时,确定符合规定工期要求最佳工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