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高层建筑在成都的发展建设中的必要性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土地资源的稀缺,超高层建筑因其综合能力强,能够很好的缓解建设用地等方面有着其特有的优势,在大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受青睐。成都市作为一个文化名城,并有着“西部硅谷”的美称,是集休闲、娱乐、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吸引着诸多的外来人口前来就业和居住。随着城市的发展,也需要逐步考虑是否需要发展超高层建筑。
本文主要首先介绍成都的基本概况以及近年的发展状况。然后系统的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对超高层建筑在成都的发展建设中的必要性做出分析。最后做出判定并提出成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成都市背景;必要性;城市的发展;系统;城市规划
 
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建筑形式。作为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超高层建筑的意义不单纯在于高度的突破,而是它带动了整个建筑业的发展,以及材料工艺、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工艺等其他行业的大发展,能够为人类造福。同时发展超高层建筑是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缓解城市压力、缓解城市建筑的高度竞争,也能够展现一个城市的信心和综合实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虽然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还有一些技术难度,不过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超高层建筑必将成为现代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超高层建筑一定会展现出它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超高层建筑对于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适应性,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修建超高层建筑。在此,特别提出系统的分析超高层建筑在成都的发展建设中的必要性。
1 成都市的概况
成都市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下辖9区4市6县,户籍人口1082万人,是四川省省会、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早在2500多年前,古蜀王开明九世就在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建都,取“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而名成都。
公元前310年建城以来,成都就一直是四川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五大都会”、“扬一益二”的辉煌,先后被著名政治家诸葛亮誉之为“天府”,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譬喻为“锦绣”之邦。
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成都织锦业发达,故有“锦官城”(简称“锦城”)的美誉;五代后蜀时期(公元933~965年),城墙上遍植芙蓉,花开时花团锦簇,蔚为壮观,又有“芙蓉城”(简称“蓉城”)之称。
党中央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主题,紧密结合成都实际,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了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1.1 文化背景
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已经发现的宝墩古城遗址、金沙遗址考察,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成都就已经成为古代蜀人的重要聚居区,出现了都邑的初型。2300多年前,成都正式成为了古代蜀国开明九世的都城。此后,曾经六次成为封建地方割据王朝的都城,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在诸葛亮辅佐之下建立的蜀汉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都从来就以文化兴盛著称。富于创造的成都人在经济、科技、人文诸方面创造出的很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铸就了这座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和迷人风采。
1.2 经济背景
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全市已经形成38个行业大类和184个行业小类的综合工业体系。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含汽车)、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万商云集的商贸集散地,市场建设如今已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市区县结合的市场网络,其辐射范围已从四川扩展到全国,甚至辐射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及容量位居西部城市之首。
1.3 人文自然背景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重要的人文景观172处。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美丽的巴山蜀水,成都市在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的基础上,已经建成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20个。
2.政治环境
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成都市有着自身的规划战略,以便以后的发展。城市格局近几年开始逐步由一圈一圈"摊大饼"式、单中心发展向手指状、多中心发展,作为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五路一桥"已完成。并且,纵观成都市的城市规划战略,并没有明显的发展超高层建筑的趋势。
成都市的城市规划中就明显的看出,在空间上,成都将采用下列发展方式:
2.1         未来西部城市竞争的总体格局——多极支撑,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2         从城市竞争走向区域竞争——西部地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分析。
2.3         培育西部未来的大都市带——成都平原城镇群空间布局构想。
2.3.1          空间发展方向:
成都平原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将以成都中心城市为核心,沿交通走廓形成南北伸展的带状格局。
2.3.2           空间发展战略:
北进南拓,壮大两翼,三区相济,辐射全川,领先西部。
2.3.3          空间发展轴线与时序:
成都平原城镇群空间发展形成T字形发展轴线,即以成绵、成(乐)雅高速路与成渝高速路、成渝铁路构建沿交通走廊的T字形发展轴。在对T字形发展轴战略发展时序的选择上,我们认为是一种“弓”与“箭”的关系。以南北向纵轴所依托的成都平原为“弓”,成绵、成(乐)雅经济走廊为“弦”,成渝经济走廊为“箭”,“弓”满“弦”强,“箭”会射得越远。也就是说成都平原城镇群越发达,成渝城镇带的发展就越强劲,辐射范围越大,在西部地区作用越强,地位越高3
可见,近期成都市仍然会加大城乡的统筹建设,采用“摊大饼”的形式,不会十分集中地发展成都市的建设。再政治上,成都市还没有做出关于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发展准备和想法。
3.经济环境
城市中心区少住人“总规”要求将城市核心区打造成为辐射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商务、商业中心;将其行政办公、居住、高等教育等功能向外疏解;同时,中心城工业向外迁移,在六个片区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强化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总规”,在用地布局方面,成都市将以中心城(外环路以内)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轴向发展(即沿放射道路两侧发展),同时打造六个城市组团(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重点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发展。
结合政治环境中的城市规划空间发展方式可以看出,成都市,将发展一种“平原城镇群”的方式。也就是说在经济方面,成都将会与空间的分布同步,即“摊大饼”的方式,希望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商业经济不会出现过于集中地情况。相反会比较分散,遍布整个地区。结合超高层建筑的作用,主要是集中住宅、娱乐、商业、办公停车等为一体的建筑,在成都市城市规划的背景下,超高层建筑在该城市的商业和办公方面并没有较大的作用,可行性较低。
4.文化、自然环境
作为一个文化名城,成都有着其特有的文化、生活底蕴。加上,成都市周围环境秀美,十分的有生活气息,造就了一座休闲娱乐与商业经济并存的城市。而成都市也注重保护这种浓郁的生活底蕴,打造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吸引外来休闲娱乐和居住的游客。在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护住在成都“原滋味 “总规”还确定了主城区历史文化片区保护的范围,包括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和四川大学老校区等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3据介绍,窄巷子等四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原来就已确定的,而川大华西校区和川大老校区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是此次总体规划中新增的。而在文物古迹保护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2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名木古树、地下文物和传统建筑构件保护。所以,成都的生活、文化底蕴,使得超高层建筑的住宅这一版块的作用并不大,甚至会影响到城市的规划,使得这种闲适的生活氛围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近年来,大量的老年人移居到成都,就是看中成都的闲适生活氛围,超高层建筑必然会为老年人的出行带来诸多的不便。超高层建筑提倡的是一种,足不出户,生活、办公集中的理念,在成都这个适合出行,生活闲适的城市的建设发展,可行性并不高,并且阻力很大。
另一方面,成都市也不需要通过修建超高层建筑来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因为,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其自有其文化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并不需要通过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并且,说道成都,人们并定会想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熊猫。这些才是这座城市的隐性的标志,标志性建筑反而会影响到其本有的特点。
5.交通环境
成都市,在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半小时成都”呈网状根据“总规”,成都市在空间结构上将依托放射加网状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网络状城市群;以“一主多心,一带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为基础,推进城镇体系的优化,进而逐步推进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区域一体化进程。“一主”指主城区,“多心”指规划区外的四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四县(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和重点镇;“一带”指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地带;“三轴”指由主城区沿三条放射道路形成的串珠状发展轴3
“30分钟主城区”交通根据“总规”,主城区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地面公交为骨干,普通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交体系,推进公共交通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实现“30分钟主城区”的交通发展战略,即主城区的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外围组团之间的通行时间只需30分钟。在铁路方面,将强化成都铁路枢纽地位,在成龙公路南侧规划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同时,改善火车北站,改造火车南站;在龙泉驿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在新都泰兴建设成都北编组站。
该规划要求,加快了物资的流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使人们生活不用过于约束在一块较为集中的地方。并且,交通便利之后,人们必定会选在既不影响工作,房价也不是很高的周边城市居住,缓解了城市中的房屋压力,有效地控制了房价。同时,发达的物流使得商业等不会出现过于集中的情形,使得超高层建筑作为住宅和商业中心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6.其他环境
比如说,成都的地理环境,本来是属于平原城市,土地资源丰富,远远没有达到需要通过修建超高层建筑来缓解建设用地压力的地步。现在更加提倡和适宜的发展方向是发展“田园城市”。这不仅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也使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运用。对于成都市而言,其基础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在大量基础建设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若修建超高层建筑,会使城市规划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整个规划系统受到影响,而不是由城市规划来控制城市的发展规划。很显然,无论是逻辑上还是可操作性上,都是不可行的。
 
由以上内容的阐述,可以知道,现目前,结合各个方面,超高层建筑在成都市的建设发展中并没有必要性。作为一个文化名城,更需要的是加强城市文化推广与传承,突出古蜀文明,营造一个环境良好,生活气息浓郁,适宜居住的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顺应时代和发展的需求,结合成都市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目前,较为可行的方式,便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建设,完善功能建筑的建设,推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强化城市的“辐射”能力,大力推行田园城市,可持续的,科学的,节约资源的发展城市综合能力,实现地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各种时机没有成熟之前,且不可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盲目的发展建设超高层建筑,只会增加城市发展的障碍和负担。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2]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
[3]成都城市规划发展.(2011.9) [2012.5].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