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筑学科的性质、作用和特点,以使人们对该学科有全面整体的了解.提出了我国在建设中所面临的诸矛盾如人口问题、土地、水源、污染、能源及建设中的机制和体制问题等.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要十分关注于城市、建筑的环境、节能减排、低碳,并形成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学科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去分析,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到社会生态、城市、农业、城乡一体的融合,并和谐地、科学地发展和控制,最后提出了学科研究方法的特点.
关键词:   建筑学科学性绿色可持续发展

    2009年在《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上发表了一些建筑学科的论文,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学科的研究,试析之.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科学.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指导规划与建筑设计,创造某种形体环境,其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设计与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和村镇规划设计.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发展,目前大体分为建筑学(含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含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风景园林(含景观设计与规划、城市建筑小品与装置设计)等三个方面.目前还要提升为一级学科,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
人类的生存、生活、工作、休憩、交通等活动的开始是通道和住所,人类的聚居(human settlement)为聚落点和群落,它延展为城市和乡村.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为第一产业,工业生产等为第二产业,相应的服务业为第三产业.它们之间在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城市有不同的比例,是为产业结构.近现代的工业发展及其现代化就成为城市的现代化,它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过程和一种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
人居环境的水平和程度.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全球性的问题常常是要共同应对的.如全球气候变暖,就要求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建设集约型的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矛盾.
当今我们国家仍面临着人口问题,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气候变化明显,发展进程有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给这个人口大国带来了种种矛盾,衣食住行都是需要解决的矛盾,我们要以人为本,科学地按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来行事.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的快速,带来了农民进城,城乡一体,城市规模扩大,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教育及其素质的提高,城市乡村的居住建设、城乡福利、保障性体系和社区综合配套的逐步完善.城市和乡村的形态变化也随之而产生,人们的福利、信息、交通等成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大事.高技术、高信息化还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改变休憩类型及其空间变化,于是在同一个地球上“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成为我们研究地球空间的一大课题,科教兴国,创新型的国家都要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教育开始,一切物质建设和精神
文化建设都与之相关.

    其次是土地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但是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耕地.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而适宜的耕地是在几个大江大河出海口的三角洲和内陆的盆地,大片的沙漠为不可耕种的土地.农、牧、渔的给配,生产发展,有序的规划和自然力的增长,有机的规划、控制、保护都是我们研究所要注视的.我国有3.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与岛屿的规划建设怎样与生产、旅游相结合.广大的国土有多种气候条件和自然景观,与之相背的也是多种自然气候灾害的袭击.我们面对着台风、洪水、地震、冰冻、酷热、风沙等灾害,要做好防御措施,建造宜人的环境必然要尽可能的防止灾害.几年来,冰冻、地震、雪崩、洪水、台风、地质、恐怖袭击、传染病等都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必要防备点.充分利用耕地和扩大耕地,是我们求得生存、生活、休憩条件的重要措施,由于各种地质地貌带来的多样性,我们要重视山地城市和建筑的研究,山地景观的研究,濒水城市规划建筑的研究,平原城市的研究.建筑与规划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研究,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需要.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我们的法律、道德、伦理等都建立在这些价值观上.土地和房地产的开发有紧密联系,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支撑政府开支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的生长点.城市土地的发展涉及
城乡关系、城中村、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建设.

    水资源也是个问题.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特别在西北部干旱地区,节约用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水资源对于生活和工业都十分关键,供水排污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能源也是个问题.我国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缺少石油和燃气,所以影响了社会的燃料供应,同时,用煤和汽车的尾气排放都直接影响城市的大气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乡建筑都要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及其环境是研究建筑的重要课题.综上所述,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学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如城市设计、城市基础设计的决策,全球变暖影响下的建筑规划设计及建设都会产生更大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和损失,它的经济价值大大超出某一单项研究,是经济问题,是政策问题,也是政治性的问题,当然也是基本和基础性问题.

    2009年在《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上发表了几篇建筑方面的论文,齐康的论文“空间•时间•建筑”中,强调了历史时代和技术时代,即在高技术中研究和重视技术,重视技术比任何历史时期更为重要,文化是涵盖科技和生产的重要层次,城市化的内容要全面理解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城市信息化,改变目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遗产遗迹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有时甚至是尖锐的矛盾.作者刘先觉教授提出了这一对矛盾和其解决方法.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动作最高是情感和智慧,它在文化领域中必然具有记忆、回忆,于是产生了历史和回顾,只有文化的积累、传承和转化,才能有智慧的创新.科学工作者要具备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不论是搞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它是积淀,是基础.城市的新陈代谢是个必然的现象,拆除那些不适用、不合用的建筑,更新、再生、改造是必然的.作者提出了它的历史意义,并以实例证明矛盾的焦点在文化生态保护,所以要取得建设和保护的共赢,同时要有相应的对策,现在各大城市中“扩”的现象比较严重,经过调查区别对待是为策略之一,哪些该扩,哪些该建,从实际出发.分析好大形势,再就是注重特色的保护和记忆,使风貌保护串连成片,保持传统的风貌,而功能上使之有现代化,使人们宜居,有方便的用水和取暖,有绿化和便捷的交通.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新旧结合,相互匹配,达到适宜的效果,建筑师,规划师要精心设计,要有不同场合上的设计技巧,巧于结合.

    建筑学科,这一类文章较多,属于分析归纳种种城市建设中产生的矛盾现象,提供给决策者和领导者们作为参考.这些论述是一种观点、理念、思潮、风尚的反应,它没有自然科学中纯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有时它会失之空谈,但一旦为领导和大众化为一种意志和决策,那就会产生大的能量和推动力.它和数据、量化互补更能说明真理,所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互补的,没有偏颇.
段进等论述的“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江苏段为例”是一篇带有区域性的论文.因为它涉及到古运河,有许多历史文化的水利遗产,沿着廊边有文化遗迹段,着力提升经济活动和保护相关水利文化遗产相结合,与水利风景区相结合,融入城市旅游文化发展之中,改造利用与发展现有水利构筑物,是一种综合功能、建材、节能、安全同为一体.沿着水系组织的徽山湖区、骆马湖区、洪泽湖区、高邮湖区,组织景观、度假、休憩融为一体,总之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这一类论述不只是就城论城,而以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如水、电、交通、信息结合起一种大型的留出空间,即农田、资源地,水面,城镇,组织城镇体系中的一环,创造性的、有机的、整体的在大地上研究空间的构成,它与地理学、水利学、交通、通讯、运输再在大的空间范围内融合,落实在土地上.在建筑学中更可以参与区域性的研究,如长三角、京津塘、珠三角以及相关的重大城市跨区的研究,即城市群,如福州、厦门、漳州地区的综合研究,是一种扩大了的建筑学,它的研究对提升决策、城市性质和规模有重要作用.这类文章可以是人文科学的分析和描述,也可以是科学理性的量化.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占有2/3,研究山地建筑、山地建筑的设施、山地建筑景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及派生出来的如山地滑坡与建筑、建筑防灾、地貌与建筑、山地植物生态与建筑的关系、平原城

    市、滨水城市与建筑,从室内设计到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到城市规划,以及生产性、仓库区的内外空间及其它公共空间的研究及造型特征的研究等.
杜春兰所论述的是关于山城景观学的思考,这是山地建筑及建筑群中一个重要项目,该论文的综述是我研究的重要参考.

    产业是组成和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在农业社会时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牧副渔)配以手工业和工商业,进入工业社会,现代城市化的进程,把产业分为三类,前述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不同性质的城市,他们各有自身的比例.所以研究城市化,它是个进程,是现象,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综合结果(一般不提社会,当今国家重点抓的保障体系,如医保等都属于社会化).产业类的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仓库建筑及相应的附属建筑,它也是个新陈代谢,也有个历史建筑更新和改造,转化和利用,这在发达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建筑利用,有用作学校建筑,有用作商业建筑,或其他公共建筑.当前某些特大城市的改造也是一种趋向.王彦辉的论文“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新生——以南京晨光机械厂旧址保护性改造利用为例”就是阐述在清朝末年李鸿章时期建造的现存唯一兵工厂,它有130多年的历史,既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有使用和艺术价值,作者抓住特色,分析价值,研究技术和美学特征,并从生态、社会文化、经济进行了分析,做出策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研究创新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得到社会的好评.江泓、张四维的“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是一篇分析老工业区改造现状的论文,借鉴并结合我国老工业区改造现状提出了建议.从介绍、定位、融合共生做出了设计思路,这对我国大规模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产业结构规模重组,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科学策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建筑行业内有句老话:“功能是基本的,形式是首要的”.风格、形式、形态的探讨是永恒的课题.它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特别是科技、文化、经济的变迁,审美情趣的变动,社会的风尚和时尚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审美的尺度和标准.郑炘的“建筑形式问题辨析”一文,为此做出剖析,其实在形式美中同样的内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或受于地域特点或受于气候,或受于设计者的素质、技巧和理念等等.作者运用哲学的思维,研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形式上拼贴与叠加、碰撞、穿插、重叠、穿透,再即是权利、等级与层次,不同层次的观念和视野对审美的爱好.从城市视角来看,使城市具有活力的是那种有序和无序的结合,在建筑构成上拼凑,这种返璞归真的原创性,使形式像万花筒一样,在有序中看到无序,无序中看到有序,一种秩序、混沌和混乱,使混沌理论接入到建筑群和城市中来.探求创新和变异是人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现象,在艺术领导中不断产生种种如先锋派、后现代、超现实等等,都是一种思潮,一种探索,一种求新和变异,定性之外要有创新和转化,时而出现怪异,从庸俗、通俗到高雅,有层次之分和优劣之分.计算机的出现,使各种形态可以定量,可以计算,可以实施.人们的心智可以和政治、权利、财力、社会阶层结合.层次、不同经历,不同情趣,可以周而复始,可以出奇制胜,基于科幻的幻想可以成为实施的可能,但人间的伦理关系会来把握住时代的价值观.

    王建国的“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一篇重要文章.面对快速发展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上发展的失控,需要从大尺度城市空间的研究策划.这些大尺度的研究必然落实到大尺度的土地上,城市与建筑的容积率上,利用建筑体的不同组合,对比求得地段中的空间价值,通俗的讲即周边式与行列式,还有混合式.建筑单体的造型如何得到控制,事业的平衡,生理心理上的调整,作者做了技术路线建筑研究,数字技术方法运用和相关案例研究,注重技术路线和方法的研究,并以南京为例,分区分析,使用GIS技术,最后达到多因子综合评价,这实际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分析,是城市形态的研究,是一种总体的尺度的研究,是一种探索,一种方法.

     城市形态和建筑形态的研究是建筑学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研究城市化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整合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是一种整体建筑学.当然是多学科的研究,现代的建筑学与环境科学、气象学、防灾工程、人口生理、行为的研究(有建筑行为学),其它如大地景观和生态学密切相关,研究绿色城市、绿色建筑及生态建筑等都是相互贯通的,全球经济一体和全球气候变暖都涉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学是一种大环境下的从事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这是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建筑学,从第一部“建筑十书”维特鲁威写的罗马时代对建筑的论述已有大约两千年.建筑学必然要从宏观、中观、微观来研究,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直接涉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是尤为重要的.

    建筑学的论文大体可分为4类.
    1)陈述性——如陈述建筑历史,世界各地包括东西方、各个国家的建筑历史,首要是中国建筑史,陈述或介绍某一个建筑师一生的设计事业和作品,介绍国内外某一作品及其创作思想和理念等等,或者考据历史上的做法、法式等等.
    2)辨析性——即论述建筑作品,分析其时代背景,做出评述、剖析、探讨等,是一种建筑评论,属于批评学的范围.
    3)科学性——如建筑中的声、光、电等科学范围,如防风、抗震等要有相当多的量化和科学计算推理,得出某种结论和实际运用效果.
    4)综合性——它对人文和科技做出综合的论述,综合自然文化的特点,以全面阐述某一论断.它带有整体性,较全面地从一个层次或一个侧面来加以论述.建筑学是实践科学,可以归纳为如下:进程、地区、层次、活动、对位、超越等哲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齐康.空间•时间•建筑.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21—824
    2刘先觉.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策略.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25—829
    3段进,雒建利,王兴平,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江苏段为例.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40—850
    4杜春兰.关于山地城市景观学的思考.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51—854
    5王彦辉.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新生——以南京晨光机械厂旧址保护性改造再利用为例.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55—862
    6江泓,张四维.后工业化时代城市老工业区发展更新策略——以瑞士“苏黎世西区”为例.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63—868
    7郑炘.建筑形式问题辩析.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39(5):869—8738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