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柱的质量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有时甚至酿成质量事故。正确分析和判断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防治和控制措施,是必须要抓紧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关键词】钢筋砼;质量缺陷;控制 
随着新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以及房屋抗震要求的提高,框架结构替代传统的砖混结构的住宅,使得竖向承重构件混凝土柱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便难以与混凝土梁、板构件的强度相匹配,其结果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受到危害。 
1 蜂窝 
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窟窿。 
1.1 产生的原因 
1.1.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计量不准。 
1.1.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搅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1.1.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窜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折。 
1.1.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1.1.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1.1.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塌落度过小。 
1.1.7基础、柱、根部间歇时间不足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等。 
1.2 控制措施 
1.2.1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计量准确,拌和均匀,塌落度适合。 
1.2.2模板缝隙拼接严密,柱底模四周缝隙应用双面胶带密封,防止漏浆。 
1..2.3控制好下料,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 
1.2.4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人工振捣与机械捣相结合的办法,严防漏振. 
1.2.5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等杂物。 
1.2.6浇筑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墙缝等情况,若有异常,应停止浇筑,并应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毕。 
1.2.7对出现的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出现的较大蜂窝,应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 麻面、缺棱掉角 
表现为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有的出现缺棱、少角。 
2.1 产生的原因 
2.1.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附水泥砂浆渣等杂物。 
2.1.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未浸湿或湿润不够,折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附。 
2.1.3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1.4过早拆模,受外力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2.2 控制措施 
2.2.1模板表面必须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2.2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2.2.3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浆。 
2.2.4拆除模板时,应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强度,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 
2.2.5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时,混凝土阳角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 孔洞 
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内部有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1产生的原因 
3.1.1在钢筋较密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急于浇筑上层混凝土。 
3.1.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1.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3.1.4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2 控制措施 
3.2.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滚凝土浇筑,使其充满模板,认真分层捣实,预留孔洞,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及时清除砂石中的泥块以及其他杂物等落入混凝土中。 
3.2.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 露筋 
表现为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构件表面。 
4.1 产生的原因 
4.1.1浇灌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4.1.2结构构件截面较小,钢筋过密,大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产生露筋。 
4.1.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造成露筋。 
4.1.4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4.2 控制措施 
4.2.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钢筋和保护层位置和厚度的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4.2.2混凝土截面较小,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 
4.2.3注意固定好垫块,且保持垫块间距不易过大。为防止钢筋位移,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4.2.4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清水将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填好缝隙。 
4.2.5混凝土要充分养护,不要过早拆模。 
5 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低于同等级混凝土梁板。 
5.1产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随着改变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大,塌落度大,搅拌不充分不均匀,过早拆模,养护不到位以及早期脱落水表面疏松等。 
5.2 控制措施 
5.2.1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对进场材料必须按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 
5.2.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正确控制加水量及外加剂掺量。加大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力度,强调混凝土柱结构规范操作重要性,改变其认为柱子混凝土水灰比大,易操作易密实的错误观念。 
5.2.3混凝土应拌和充分均匀,混凝土塌落度值可较梁板混凝土小一些,宜掺碱水剂,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用水量。 
6 混凝土柱“软顶”现象,柱顶部砂浆多、石子少,表面疏松、裂缝。 
6.1 产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水灰比大,塌落度大,浇捣速度快,未分层排出水份,到顶层未排出水份并第二次浇捣。 
6.2 控制措施 
6.2.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水灰比,塌落度不要太大,以减少泌水现象。 
6.2.2掺加碱水剂,减少用水量,增加混凝土和易性。 
6.2.3合理安排混凝土柱的浇筑次序,适当放慢浇筑速度。浇筑至柱顶时应二次浇捣并排除其水分。 
6.2.4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柱时,应分段浇筑、分层减水,尤其是商品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