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砖混结构房屋有顶层端单元的内外纵墙门窗洞上口与外纵墙交接的横墙端部的上端出现斜裂缝,内外墙与楼板交接处还出现水平裂缝,房屋两个端单元内外纵墙门窗洞上口指一层或二层出现裂缝,即八字裂缝。这都是常见的裂缝类型。产生墙体裂缝的原因有多种:即受阳光辐射的温度原因,软地基上建造房屋引起沉降原因等。如砖混房屋长度过大,构造柱问题,大挑檐问题,砖、砂浆强度等问题则更加剧裂缝产生。为预防裂缝,可采取增强外纵墙及内墙的抗剪及抗拉能力,外纵墙和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内宗强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尽量减少挑檐长度等。 

【关键词】墙体;裂缝;预防 
   砖混结构房屋特别是住宅楼,顶层端单元的内外纵墙门窗洞上口与外纵墙与外纵墙交接的横墙端部的上端出现斜裂缝即八字裂缝,有的内外墙与楼板交接处还出现水平裂缝。也有在房屋两个端单元内与外纵墙门窗洞上口。裂缝的宽度多数在2mm以下,但也有较宽者。有的建筑物在建成后,或使用一年以后出现墙体裂缝。由于裂缝在较长时间内不稳定,不久又裂开,给住户心理上带来恐惧感。近几年来,通过对裂缝的考察、分析,发现防治裂缝出现的构造措施固然很多,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对这一因素,不容忽视,应通过设计实践,认真探索。 
   1.产生墙体裂缝的原因 
  (1)砖混结构顶层墙体产生裂缝,是由于屋面长时间受阳光辐射,其温度较墙体高出许多,在炎热的夏季,屋面温度是墙体温度的两倍左右,且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砖体膨胀系数的两倍,这使屋盖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推力,作用在墙体顶端的水平推力使墙体与屋盖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屋盖,挑檐或儿女墙的垂直压力,构成墙体双向压力。当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出现裂缝。沿墙体分布的剪应力大致为两端最大,中部为零。由于端部的正应力较小,其主拉应力接近于剪应力,则可能引起裂缝,在窗口,门口处由于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缝,由于屋盖对圈梁的推挤作用,圈梁下的砖砌体易出现水平裂缝。 
  (2)墙体裂缝另一个原因由于在软地基上建造房屋地基处理不适引起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表现在中间沉降打,房屋两端的沉降较次之,当沉降引起的次生内力产生的主拉应力超过墙体材料的抗力时出现裂缝。 
   2.构造设计存在的问题 
  (1)建筑物顶层端部剪力与温度成正比,与水平阻力系数、材料弹性模量、建筑物长度等呈非线性关系。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主要因素有多种,而不是建筑物长度等单一因素,因此用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控制裂缝应综合考虑有关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结构设计考虑强度计算、抗震构造措施多,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少,在住宅顶层单元内外纵墙出现裂缝较为普通,不可否认,结构设计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是形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 
  (2)砖混房屋长度过长。如有的住宅5个单元连在一起,总长度超过温度变形允许长度,规范规定长度超过50m应设伸缩缝,有的房屋超过较长未设,也未采取其他措施。 
  (3)构造柱是增强建筑物整体性。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构造措施,过去不少设计,构造柱的设置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已有在的温度应力,认为温度应力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的计算方法,不考虑也不能算是设计错。因此,设计人员,对6层以下住宅,基本上是隔开间布置构造柱,未对建筑物端部裂缝多发区予以重点加强。构造柱的布置有的较稀,每隔两三道内横墙才设,靠近建筑物端部往往也是一视同仁。 
  (4)不少房屋热衷于采用屋顶钢筋混凝土大挑檐,有时挑檐还上卷很高,为平衡悬挑荷重,在室内屋盖部分也要现浇一部分,在两者之间紧密连接的是外纵墙圈梁,圈梁又往往与墙同宽。这样,外挑檐、圈梁及现浇板屋盖部分共同组成刚度较大的现浇连续板,遇温差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较高,导致墙体不能承受而开裂。 
  (5)采用砖、砂浆强度等级,越到顶层越低,有些建筑物底部几层采用MU10地砖,M5级砂浆,而到顶层为MU7.5级砖、M(2.5级砂浆。设计人员习惯于从强度上考虑,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震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 
   3.预防措施 
  根据在结构设计中岑仔的问题和近几年来实践经验,采取如下几项控制裂缝出现的预防措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为增强外纵墙及内墙的抗剪及抗拉能力,控制裂缝出现。外墙厚采用370mm,内墙厚采用240mm。而外墙圈梁和构造柱宽度为240mm即外包圈梁,而构造柱在370mm每面墙内侧设置,就是说,外墙圈梁和构造柱不暴露在大气中,有利于控制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在房屋端部一间的内纵墙尽量不开高窗,如非设不可,亦宜使窗口尽量小,外纵墙的窗洞口亦不宜过宽否则造成过窄的窗间墙承受较大的剪力。 
  房屋的长高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2.5~3.5之间,以保证房屋的整体刚度,并使长度控制在温度变形允许长度之内。 
  为了减小屋盖与墙体的温差,可在屋面上增设架空隔热板,其减小温度应力效果十分明显。 
  (2)鉴于建筑物端部两间是裂缝多发区,因此,对这两间应进行重点加强。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山墙与内纵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内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山墙与内纵墙交叉处设构造柱),另外,内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具体情况增设抗裂柱,抗裂柱一般只在顶层设置,其上下端锚固于上、下圈梁内,也可将抗裂柱伸入至下一层即两层抗裂柱,其下端锚固于更下一层的圈梁内,这样既解决了顶层墙体易裂的问题,也不至于由于顶设抗裂柱,而将柱直伸入建筑物一层底面以下,造成柱设置过多的弊病。在房屋的四个大角或多个大角构造柱断面可适当加大,外墙为370mm时,可为370×370mm,加强端部构造柱的设置是为增强砌体整体性,抵消部分屋盖传来的水平推力或拉力。圈梁在放端部亦适当加密,要与构造柱配合使用。 
  (3)屋盖大挑檐由于刚度大,且一般在大挑檐上的保温层较薄或不做保温层,极易引起墙体裂缝。为预防裂缝,应尽量较少挑檐长度使其断面减小,最好是设砖砌儿女墙,而不设外挑檐。 
  (4)为增强顶层端部砌体强度,在顶层端部从山墙起两间范围内,内外纵墙及城中横墙增设砖砌体水平缝钢筋,一般370mm增加3φ6,240mm增加2φ6,。竖直方向间距500mm,也可加φ4钢筋网片,370mm增加4φ4,负筋φ4@300;240mm增加3φ4,负筋φ4@300,网片以点焊为宜。为增强砌体抗剪强度,并为砖缝配筋考虑,顶层砂浆不宜低于M5。 
  (5)在现浇屋盖部分及现浇檐每隔15m左右设后浇温度缝一道,缝宽600~800mm,缝内混凝土断开,钢筋不断,待主体结构完成需做保温层前,再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温度提高一级,并加微膨胀剂。 
  其次,可以采用房屋中间单元地面架空即把中间单元地面回填取消,而房屋两端间仍回填土,这样以来降低抛物形状的沉降,因此也就能减少房屋的不均匀沉降,从而也避免墙体裂缝。 
  再次,房屋在平面上布置力求简单、均匀对称,避免转折,拐角现象。内外纵墙力求通直,上下连续,纵墙间墙满足抗震上下连续水平贯通。砖混结构在软地基区房屋的顶部和底部出现裂缝是建筑界的一个通病,然而作为结构设计者要认真对待此现象,对业主负责,因此今后的设计中要严格执行规范,超出规范一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超规范的房屋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证明上述的理论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