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IM技术在中国还处于摸索和研究的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BIM的内涵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的需求,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并就BIM技术人员的管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技术从业者与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BIM技术;需求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型设计技术,主要针对建筑行业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等全程作业。该技术将收集到的工程各环节信息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在虚拟建筑模型上完成诸如策划、施工、运行、维护等建筑全周期的仿真性应用。BIM的使用目标是帮助设计、施工和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建筑项目各环节的信息特点,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建筑工期、提高工程利润,使建筑工程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BIM的概念阐述 

  BIM概念最早出现于1975年,其理论形成的背景环境是1973年爆发的全球石油危机,当时全美社会各行业深刻感受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紧迫性。1975年乔治亚大学Chun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IM理论,旨在通过建筑工程的量化及可视化分析,实现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的目标。 

  BIM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建筑工程的可视化操作。传统建筑行业在设计阶段可视的只有二维化的图纸,成品未制作完成前,技术人员只能凭借图纸上纵横的线条在头脑中想象三维的构件。传统建筑相对简单的部件或许可以仅仅依赖人脑想象,但现代化建筑错综复杂的设计仅凭人脑已经很难实现由二维转换为三维,BIM技术帮助人类实现了这一需求。BIM技术实现的立体效果图与传统制作效果图的差异在于:传统效果图的制作通常交由专业的制图单位制作,尽管也能制作出三维的图形,但并非是由二维的图纸信息自动生成的三维图形,构件之间相对独立,不能反映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而BIM则通过集成二维图纸上的信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呈现,任何信息的变化影响到相邻构件的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BIM应用过程中,工程全程均为可视化操作,无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任一环节有变动、交流、设想或决策均可以可视化立体呈现。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的需求分析 

  理论而言,BIM技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十分必要,比如:信息应用工程师、模型生产工程师、专业分析工程师、项目经理、总监。但是,受到技术与人员的局限,国内目前能够培养的BIM应用型专业人才只限于模型生产工程师一类。制约国内BIM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因素有二:标准和软件,主观因素则是人才匮乏。我国国内的《BIM应用标准》还处于编制环节,缺失的标准自然造成了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没有自主标准与软件的客观环境使国内BIM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已培养的人才都处于极度不成熟状态。当前制约国内BIM人才培养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匮乏。作为培养BIM人才的教师队伍而言,除了应具备理论教学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熟练的BIM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国内高职院校中不缺乏熟悉BIM理论知识的教师,也不缺乏兼具建筑工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师,唯一不足的是既有BIM理论又有BIM实际应用能力的“BIM理论+实操”型的师资力量。因此,整体上我国的BIM教学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之中。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3.1BIM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熟练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二维信息转化为三维模型的理论知识;其次,运用掌握的BIM理论知识进行虚拟的建筑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进一步熟悉BIM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第三,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开展现场操作,利用BIM工具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设计、施工、质检、竣工等实际操作,通过现场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反馈理论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解决BIM技术人员的需求 

  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BIM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解决BIM技术人员需求的措施应有两点: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作为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有效策略。 

  3.3校企结合 

  指高职院校的专业BIM教师联合BIM专业咨询公司共同开展BIM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广州番禺职技院为例,201 1年,该校与互联立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创了校内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软件则由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企业和学校以互聘制为基地提供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的专业教师与BIM专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 

  实训基地建立后,教师与学生分别与北京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香港is_BIM公司等知名企业BIM设计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获得了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大量宝贵经验。至第六学期,学生得到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基地提供了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模型制作、设备设计等项目的实习内容。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了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接触,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与水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也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磨炼和提高。 

  3.4工学结合 

  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特别适合BIM这类应用型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2年开始,该校开启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众多BIM专业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开展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BIM建模人才。 

  学校首先从校内建筑专业中挑选出全专业范围的学生,第一学期只学习学校原先设置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校基础知识课程外,学生开始额外增学BIM建模课程,这是学校和委培企业联合设置的四门专业课程之一。至第四学期,学生开始增学其他三门专业课程――施工组织实训、施工技术实训、计价与计量实训。额外增学的四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二维向三维转化建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门额外增学的课程学成后,学生于第三学年进入“广东工程BIM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这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训基地。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开始接触真实的建筑项目,在此期间,院方专业教师、公司企管、BIM专工对学生开展“滚动”式教育――学生先在实训基地进行一星期建模操作,之后到项目施工现场观察并监控建模的具体施工。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从二维向三维转换建模的操作极为困难,这时候企业的BIM专工会对学生进行辅助性修正,之后学生返回实训基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弥补,完成后再返回施工现场观察并监控,以此类推。通过反复进行以上步骤的滚动式培训,该院“订单”式BIM人才培训的学生均成为了熟练的BIM建模工程师,相关企业对这些学生极为青睐,学生一毕业即进入当地知名BIM专业公司或建筑工程公司,可谓供不应求。 

  4.结语 

  BIM技术在中国建筑工程领域属于引进不久的新鲜事物,无论标准或软件均未实现自给自足,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始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建筑工程专业的BIM培训既面临师资不足的困境,又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际操作机会。鉴于此,各地高职院校可以参考广州有关高职院校的作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同时解决师资与学生培训的两难问题,在尽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体验BIM的实际操作,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