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不断从农村向城市发展,城市住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高楼大厦不断矗立在人们的眼眶中。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合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正确实施新的工艺和方法。给排水系统是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目前给排水工程概况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给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应用 

  1、导言 

  建筑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设施之一,建筑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排水系统技术问题是城市建筑的一项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施工中出现的重点,良好的排水系统不仅可以方便人民群众,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2、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是建筑物功能的一种体现,其对于建筑物使用性能、能源利用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对以往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进行分析,其施工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标准较高,由于建筑物内人员数量较多,再用水、排水方面都有着加大需求,一旦出现给排水系统故障,就以给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施工单位应该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二,这对建筑给排水中排水功能来讲,排水量达、管道较长,管道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排水系统通常采用物理强度较高的管材,辅助柔性接口进行连接。第三,消防用水方面,消防用水是建筑给排水的一部分,高层建筑出现火灾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发生火灾危险,消防用水需要有足够的压力来满足一个高度的救援需求,通常采用竖向分区的方式降低静水压影响,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安全。 

  3、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应用流程 

  3.1给排水施工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给排水施工前需要做好前期准备,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标好开发的路段设计好深度与宽度,开始挖掘工作时要用切割机进行切割,保证路面切割可以顺利完成。切割完成后进入挖掘阶段,但是在正式挖掘前注意周围的建筑物的地理位置,确保在挖掘时不会破坏周围的建筑物,保证基础设施正常运行,避开周围的建筑物,以免破坏周围建筑物,完成前期准备后才可进行给排水管道的正施工程。 

  3.2对给排水管道进行铺设 

  给排水管道的第二个重要步骤就是给排水管道进行铺设,在完成前期准备后,工作人员在进行给排水管道铺设时,要选取价格优廉的管道,同时质量也要过关,但决不能为了贪图便宜而选择质量不过关的材料,相关人员一定要确保管道材料的使用年限,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给排水系统的使用质量。给排水管道铺设时要确保管道的干净,如果无法保证管道的清洁度,就会影响给排水系统的使用情况。在对管道进行铺设时,采用吊车与人工两种方式进行配合式铺设。给排水管道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铺设,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选取质量过关的材料。 

  3.3利用试验来考察排水管道的严密性 

  管道装置完成后就要检查排水管道的严密性,避免出现排水管道漏水的现象,通常采用闭水法进行检测。在采取闭水法检测排水管道严密性时,要保证安装管道是否正确,查看管道内是否存有积水。可以在管道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进行实验,在管道内灌入大量水量,在24h后查看,就可以检测排水管道是否严密。排水管道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在施工期间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要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及时查看排水管道是否按标准要求完成施工。 

  4、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4.1重视度有待提升 

  给排水工程的特征之一,是工程量较少,施工周期短。虽然如此,但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些施工单位却因此忽视了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认为给排水工程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较为薄弱。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施工单位甚至没有安排专业人员对施工进行指导,也没有对在职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这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给排水工程施工时,不能明确规范的操作。部分土建人员不具备有关给排水知识,只是简单地凭借自身经验开展施工,在具体施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例如给排水系统需要预留管和预留孔,以便后续施工。但工作人员却不了解这一常识,导致后续施工难以顺利进行,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4.2缺乏计划性的施工 

  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制定嚴格的施工计划,施工操作没有做到位,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从而影响项目工程质量。如果没有计划盲目的施工,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结构,延长施工周期。即使后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弥补,也无法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 

  4.3相关部门对给排水工程施工的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项目施工过程中缺乏监管,很多部门只注重建筑主体和建筑外观,不注重给排水工程的细节和质量。同时,由于大多数监理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不懂给排水技术,因此不能对给排水工程进行正常的监理,使监管机构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放松监管的情况下,施工单位会更加忽视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最终损害业主的利益,也会增加后期的安全隐患。 

  4.4给排水管道施工渗漏问题 

  给排水施工常面临着管道渗漏的难题。一旦出现管道渗漏的情况,不仅会对管道的外观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更会限制管道正常发挥作用。管道渗漏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不规范的施工操作。在管道安装时,有涂密封胶的环节,但施工人员往往意识不到该环节的重要性。尤其是那时候工程将近尾声,不负责的施工人员草草了事,导致密封胶的涂抹不达标。使得管道在后期缺乏密封胶的保障,渗漏概率增大。其次,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由于管道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容易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时间一久,管道就不可避免地有所破损。最后,受到其他材料的影响。钢管材料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与管道的位置相近。当钢管材料出现质量问题时,会对附近的管道产生一定的磨损,进而出现管道渗漏现象。   4.5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低下 

  建筑给排水施工是与建筑的施工分隔开却又有联系的一项施工,其施工难度并不会因为施工周期短而减小,相反施工难度很复杂,而且对建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后期建筑的使用寿命。排水施工是在建筑的地基上施工,如果排水施工不完善的对地基产生破坏,对建筑的安全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排水施工对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就现在而言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还不能达到要求,发展太过迅速对施工人员的录取要求也减低了许多,因而导致排水施工的质量不能完全达到合格要求。即便人才缺少也不能降低录取的标准,毕竟每项施工的缺陷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建筑的失败,带来的后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一定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 

  4.6施工工艺不成熟 

  现在社会在建筑的飞速发展阶段,各种施工技术也不断出现并不断被淘汰,留下更合理、更完善的施工工艺。现在的排水施工工艺并不是很完善,一些特殊地质的施工还只能利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不能很好的进行合理的施工,在排水施工的施工技术上还需要不断探索,找到更好的、更合理的施工工艺。 

  4.7监督力度不足 

  施工单位无法意识到给排水工程的重要性,从而在监管力度上有所不足。虽然一些施工单位制订了相应的管控机制,但通常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不规范操作出现的概率随之增大,施工人员的态度也消极懈怠。此外,相应的人力资源、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不及时,对施工进度造成制约。尤其是在关键环节,例如预留管和预留孔的设置不合理,将会增大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5、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 

  5.1给水系统安装 

  给水系统安装的重点为管道安装,基本要求为保证供水能力,强调稳定性和美观性。具体工作中,应考虑水平管道、立管以及分流管的安装管理,对明管和暗管安装进行分别控制。在安装前应首先根据建筑用水特点,加强管道设计,确保其能够持续满足各层民众用水需求,以水泵作为核心设备,进行基础安装施工。明管一般敷设在墙面、室内边缘,安装前选取高层建筑的第一层作为安装的标准层次,所有管道安装位置应在施工前予以标注,根据图纸要求分析可行的施工路径。连接不同部分时,应确保密封性,避免机械破坏、热破坏,以管网上的各类阀门进行给水系统控制。管道安装过程中要求避免复杂的转弯设计,以简单的垂直设计为主,转弯处采用材料加厚和弧面设计,保证其承受冲击破坏的能力。 

  暗管敷设在地面以下进行,应给予位置记录,避免后续施工破坏。所有管道完成安装后,要求进行压力试验及通水试验,检验管道密闭性及供水能力是否达到要求。通水试验时,开启试验区域的全部配水点,逐步向给水管道施加试验压力。施压应进行至少三次,第一次向给水管道施加少量压力,压力等级(供水压力)在0.2MPa左右,根据水流速度和总量,评定管道的供水能力。第二次向给水管道施加大压力,压力等级(供水压力)在0.4MPa左右,根据水流速度和总量,评定管道的供水能力,同时分析管道是否能够承受高压供水模式下的冲击破坏。第三次为重复测试,测试内容和方式与第二次测试相同。 

  5.2管道安装前的测量放线 

  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管道位置,做好管道材料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在安装中按照一定的安装原则与技术要求进行连接作业,而前期管道安装位置的测量与复核,是保证管道位置准确的关键所在。在安装前工作人员按照事先规划好的安装路径,进行位置测量,确保安装误差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要求,避免发生管道位置偏差或位移导致的质量问题。管道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还应该对管道位置进行复核,确保安装的准确性。 

  5.3严格要求给排水施工技术的设计 

  施工部门一定要严格要求给排水施工技术的设计,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施工规划,保证给排水系统的施工不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在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对整个建筑物的构造要有细致的掌握,了解施工材料的质量,便于使用相配合的管道。对施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地质状况以及甲方的一些意见进行规划设计。尤其是在管道施工技术的设计方面,要进行严格要求。提前预想一下可能会遇到一些施工问题,尤其是在安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给排水系统施工的顺利进行。 

  5.4建立严格的工程监理体系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理体系,确保工程项目规范化、标准化,避免由于监管不力导致安全問题的发生。建立完善的监理体系以保证项目质量,如果无法保证约束的力度,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导致操作效果、质量受到干扰。特别是给排水的施工,自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工艺、技术、结构较为复杂,确保每个环节不会出错,才能保证给排水系统在建筑主体里的正常运行。 

  5.5完善工程监督体系 

  为了有效避免在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技术缺乏监督的现象,必须对现有的监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确保所有的给排水施工技术操作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一旦施工技术没有有效的监理系统作为保障,很多施工技术的操作过程就无法得到应有的监督,就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尤其是给排水项目施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有施工环节都需要紧密的协调作业,才能更好地发挥给排水项目的效果。在每一个施工环节中,都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监理人员身上,谁监督谁负责,一旦出现质量、安全技术问题,就可以及时找到原因及责任人。完善的监督体系可以确保建筑给排水工程顺利完成。 

  5.6开发中水 

  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建筑行业在实施建筑工程时浪费了大量水资源,而这些浪费的水资可以生成为中水,再次使用。给排水施工水资源系统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污水或是工业废水加以处理,再次利用形成中水,再次利用的中水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的使用。将这这些用过的废水处理后形成二次水资源,用于小区洒水或路面洒水这些工作,这些都是为中水处理技术。中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管理方式,可以利用水的再次使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使污水变成可用水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5.7排水系统安装 

  排水系统安装也以管道安装为重点,考虑安装稳定性和美观性、排水能力的同时,还应强调材质分析和位置选取。一般以耐腐蚀性较强的复合材料为主,在安装的过程中,应考虑复合材料的厚度、抗压强度,确保其匹配建筑排水要求。横支管长度在1.8m以上,要求做好伸缩节设置,间隔为3.5~4.0m。立管长度一般应控制在4m以下,伸缩节的设置间隔可略长于横支管。层面立管长度超过4m,应考虑管道变形问题,给予必要的补偿设计,1~2层排水的压力较大,可增加伸缩节数目、缩小间隔,并给予必要支撑。所有排水管应远离进水管,主管道距离不得小于4m,室内部分应放置于墙体边缘。排水管道安装结束后,要求对管道进行测试,目前各地普遍采用通球测试法,选取直径为排水管道内径60%~70%的胶球、铁球等进行测试,使用连接牢固、贯穿测试球的铁丝,将测试球放置于管道内,能够顺利通过表明管道内径无异常、内部无质量问题。排水管通气管的安装,主要考虑风道、通气管的独立性,选取与风道较远的位置进行通气管设置。通气管道的距离主要根据建筑特点酌定,一般每隔一层设置1个即可。排水管道安装完成后,进行密封性测试,采用灌水试验方式,主要测试密闭性、抗压破坏能力。为避免大量返工风险,可在部分安装完成后进行测试,使得早期就可发现质量问题,予以处理。 

  5.8管道敷设与闭水试验 

  针对管道敷设过程中存在的渗漏、堵塞等问题,应该给予足夠的重视,管道产生渗漏主要是由于管道接口密封性差、封堵不严所造成的,对此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关注当前施工条件下水文地质情况,适当采取加固、支撑措施。针对管道封堵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清理管道内的垃圾,减少施工作业中垃圾的流入。管道安装完成后应该进行管道闭水试验,其主要针对污水管道与雨污合流管道等方面,工作人员通过分段试验保证注水量、注水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管道质量监测。 

  结语: 

  综上所述,给排水工程在建设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健全的给排水管理制度,就会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效果,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舒适的生产及生活环境。相关部门需要从思想抓起,努力提高相关人员对建筑给排水施工的重视度。同时,企业方面还应该加强施工管理力度,要积极创新并优化施工技术,以便夯实建筑给排水施工基础,为建筑给排水施工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玮.论高层建筑给排水安装施工关键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170. 

  [2]叶静.论建筑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