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工作内容清单

(一)基层建设


企业的基层是指车间、班组和岗位以及具有一线操作职能的其他单位。企业的基层建设包括: 基层车间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班组建设、基层安全文化建设

1.基层车间领导班子建设

(1)企业应加强基层车间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打造“素质好、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

(2)企业应定期梳理分析基层班子配备、分工协作、功能发挥等情况,围绕专业配套、结构优化、能力叠加,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

(3)企业应加强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基层领导班子抓好安全生产、严格遵章守纪、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等方面的能力。

2.基层班组建设

(1)企业应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对照岗位任职条件,依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优配强班组长。通过专项培训、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班组长岗位培训,提高班组长基础管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工作执行能力、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2)企业应加强班组和岗位建设。要完善班组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先进标杆班组或岗位创建工作,强化班组长和岗位员工队伍建设,调动基层员工自觉遵章守纪、争创标杆班组或岗位的积极性,提升基层班组自我管理能力,打造学习型、安全型、和谐型班组和岗位。

3.基层安全文化建设

(1)企业应围绕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载体、安全风险意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执行力、安全行为、团队精神、学习型组织、卓越文化等要素建设安全文化,建立全员共同认可的安全理念。

(2)企业应将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分解细化到基层和岗位,并根据基层和岗位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

(3)企业应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安全第一、遵规守纪的自觉行动,让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符合标准要求,让标准要求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

(4)企业和基层单位应建立并持续完善安全行为规范及约束机制,建立不安全行为清单,建立员工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安全行为规范模式,持续减少直至彻底杜绝不安全行为。通过构建安全生产双向沟通与交流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团队建设,培养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互信氛围;通过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增强其归属感,保持队伍稳定。

(5)基层单位应营造优秀的安全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从管事故向管事件转变,从管事件向管隐患转变,从管隐患向管风险转变,追求零伤害、零事故。

(二)基础工作


企业的基础工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部门(单位)和工作岗位为完成生产任务、保障安全生产必不可缺的一系列基础性管理工作。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管理、安全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现场管理、交接班管理、巡回检查管理等。

1.岗位责任制

(1)企业应按照“依法合规、应写尽写、全面分解、符合实际”原则,将各项制度要求细化分解到具体岗位。建立健全各岗位职责并结合岗位设置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做到一岗一责、责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2)企业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检查及考核工作机制,明确检查与考核的频次、范围、层级和标准等要求,定期组织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和考核。

2.制度管理

(1)企业应建立健全依法合规、针对性强、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做到内容具体、适用、简洁明了。建立健全制度刚性执行与岗位责任制落实相结合的机制,采取现场检查、信息化管控等措施,强化制度刚性执行,做到各项管理工作的责任、内容、监督三落实。

(2)企业的专业管理部门应主动识别本部门所适用制度中的职责内容,纳入相应岗位的岗位职责中,精准开展制度宣贯教育;结合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以及岗检、内审等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制度落地执行。

(3)企业的基层单位识别本单位各岗位适用的制度,将关键条款分解细化、全面宣贯并认真执行,通过日常岗位责任制检查,督促制度落实落地。

3.安全管理

(1)企业应落实安全制度、职责和标准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风险识别、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演练,落实属地责任。强化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和承包商作业现场监管开展反“三违”行动,实现依法合规生产、安全生产。

(2)企业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等编制、发布应急预案,对应急处置方案实行卡片化管理;强化应急预案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

(3)企业应落实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开展事故事件教训分享,使安全理念入脑入心,使正确执行制度成为员工的日常行为习惯。

(4)企业应当按照《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3034),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和落实导则中相关安全管理要素的基础管理工作要求。

4.工艺技术管理

(1)企业应建立工艺管理制度。工艺技术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的原则,实现管理精细、操作平稳,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2)企业建立的工艺管理制度应明确基本要求、职责分工管理内容、检查考核等,做到职责明确、内容具体、考核量化。

(3)工艺管理制度应包括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基础管理主要包括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开(停) 工方案、原始记录、工艺报警及联锁、技术台账及资料、巡回检查及交接班、工艺技术例会等。专项管理主要包括技术攻关、技术标定、工艺防腐、工艺变更、“三剂”使用管理等。

5.设备设施管理

(1)企业应建立设备完好性管理体系及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设备管理工作目标和措施。强化企业和区域内全员设备维护管理,严密设备维保工作,开展设备缺陷排查整改和隐患治理,定期组织设备预防性维护和装置大检修工作。

(2)企业的基层单位和专业部门应建立健全设备设施基础台账,完善设备维护保养方法,对各类设备实行定岗、定责、定人管理。对关键设备实行“机、电、仪、管、操”五位一体特级维护。落实设备设施定期检测检验、设备缺陷管理要求,健全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问题的消缺机制,确保在线设备平稳运行、备用设备随启随用。

(3)基层单位岗位操作人员应遵守设备操作、维护制度和规程,严格控制操作指标,严禁超指标运行。要配备监测必需的仪器,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

(4)企业的基层单位和专业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设备完好性管理体系及相关专业管理制度,落实设备管理要求,确保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

6.现场管理

(1) 基层单位应执行安全、文明、清洁生产管理要求,严格遵守工艺、操作和劳动“三大纪律”,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操作证件齐全,严格按规程操作

(2)实行现场管理定置化、可视化,做到装置现场“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缺”(一平:场地平整;二净:门窗玻璃净、墙壁地面净:三见: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四无:无垃圾、无杂草、无废料、无闲散器材,五不缺:保温油漆不缺螺栓手轮不缺、门窗玻璃不缺、灯泡灯罩不缺、地沟盖板不缺 )。

7.交接班管理

(1)企业应建立交接班管理制度,明确交接班的管理流程和交接内容,规范交接班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晨会要求。

(2) 企业的基层单位应落实交接班管理要求,规范交接班流程,明确生产任务完成、设备设施运行、台账资料记录、环境卫生清洁、工具用具使用、原料辅料消耗、生产运行异常及处置安全生产及预防措施、上级布置工作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交接内容明确交接班双方责任和权利,开好交接班会,实现岗位工作有序衔接、工作责任有效落实

(3)严格落实“十交五不接”(十交:交任务、交指标、交原料、交操作、交质量、交设备、交问题和经验、交工具、交安全和卫生、交记录。五不接: 设备润滑不好不接、工具不全不接操作情况交代不清楚不接、记录不全不接、卫生不好不接 )。

8.巡回检查管理

(1)企业应建立巡回检查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和内容规范巡回检查管理工作。

(2)基层单位落实巡回检查管理工作要求,明确检查范围检查路线、检查站(点)、检查装备、检查要点、检查频率、检查方式、异常处置等巡回检查标准,确定巡回检查路线图,实行定项、定标、定法、定时、定点、定人“六定”巡检,分析应用巡检数据,保障装置设备安全平稳运行。

(3)企业应积极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推进智能化无人巡检。

(三)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指员工应该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岗位操作能力和其他技能要求。基本功训练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有效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主要形式包括:实操训练、“师带徒”业务竞赛、手指口述、应急演练等。

1.实操训练

企业和基层单位应分类分层、因岗因人设计岗位实操训练科目和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和岗位培训中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员工正确操作、规范操作、熟练操作的习惯和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标准化操作训练用好设备大修、检维修、开停工等学习机会,强化现场学习,提高动手能力。推行“手指口述”操作法,防止会干的也可能干错避免误操作。

2.“师带徒

企业应实行“师带徒”管理,对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等安排结对导师,采用师徒协议等方式,组织员工在师傅带领和指导下,学理论、练本领、养作风。对于新入职员工需明确一定时间的见习期,在见习期内需明确专人辅导,签订师带徒协议,明确培养计划、课题和目标,规范师徒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推动“师带徒”制度化,突出“师带徒”个性化培训内容、标准和要求企业和基层单位应定期对师带徒协议履行情况进行考评兑现,促进形成高技能带低技能、一级带一级、分层次培养的教练式培训体系,做到技能代代传授、经验代代传承、作风代代传递、精神代代传播。

3.业务竞赛

企业和基层单位应分层分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技术竟赛和以技能操作人员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不断丰富业务竞赛方式,拓展业务竞赛途径,完善业务竞赛组织形式,围绕“流程图、操作法、)应急处置”等岗位必备知识和技能,采取技能竞赛、技术竞答、仿真测试、在线考评等形式,促进岗位技能提升。可将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作为竞赛要点,突出实际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竞赛题库和竞赛项目设置,注重竞赛实效,防止赛用脱节。

4.应急演练

(1)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应急法规、应急预案、应急技能事故案例培训,并建立应急培训档案,应急预案涉及承包商时应对承包商实施培训。

(2) 企业应当每半年至少组织 1 次综合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 2年对所有专项应急预案至少组织 1 次演练,每半年对所有现场处置方案至少组织 1 次演练,重大危险源的现场处置方案至少每 3 个月演练一次。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组织整改,并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

(3) 基层单位应急演练应采取现场演练、桌面演练等形式进行。现场演练以不预先通知的方式为主,每次演练只出演练题目不编脚本,考核实际演练水平。桌面演练应采用情景构建模式模拟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逐级展开响应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