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某二级公路上,拟修建一座跨越一条跨河流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中桥(标准跨径及净跨径自己定),梁高1.5m(包括桥面铺装在内),下部为单排双柱式钻孔桩墩,墩径为1.2m;采用U型桥台,台长为6m,桥前浪程为1.2KM,沿浪程平均水深为3.0m,无水拱和河床淤积影响,桥前最大壅高不超过,ll0.6m。桥位河段基本顺直,桥面纵坡为+2%,桥下为六级航道,汛期沿浪程向为七级风力,推算设计洪水位为65.00m,推算设计流量为3400 m3/s,桥下设计流量为河床平坦,两岸较为整齐,无坍塌现象。桥位处河流横断面桩号K0+622.60为河槽与河滩的分界桩。经调查,桥位河段历年汛期平均含沙量ρ约为3kg/m3,据分析桥下河槽能扩宽至全桥,但自然演变冲刷为0m。粗糙系数为:河槽m c =40,河滩m t =30,γ=1/6;洪水比降为0.3‰,历史洪水位水痕标高为79.30mm,河沟纵坡I与洪水比降基本相同。另据钻探资料,河槽部分在河底以下8m内均为砂砾层,平均粒径 =2mm, =2.5mm, ;河滩部分在地面以下6m内为中砂,表层疏松为耕地, 。桥位断面以上集雨面积为566km2,桥位上游附近有一个水文站(乙站),集雨面积为537km2,具有1955年至1982年期间22年断续的年最大流量资料;通过洪水调查和文献考证,该河历史上曾在1784年、1880年,1920年、1948年发生过几次较大洪水,其中1784年洪水量级大于1880年,特大洪水值认为是大于3500 m3/s。在邻近流域的河流上,也有一个水文站(甲站),可以搜集到1951年至 1982年连续32年的年最大流量资料。两流域的特征基本相似,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同,且两河流上都没有水工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