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道路选线
山岭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形陡峻、沟谷纵横,路线跨谷切梁,高填深挖难以避免,因此,山区道路选线受地形、地质的限制很大,路线的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制约。路线是道路的骨架,它的优劣关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发挥,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线形设计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工程造价,而且还决定着运营阶段的使用质量,即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而山区路线的选择也是制约工程是否经济、合理、可行的重要因素。针对山区公路选线与平面线形设计两个问题,应从根本上避免出现较多的路基高填深挖,使道路区域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影响路线设计的因素除自然条件外,还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选线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一、山岭区的特点
山岭区具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不良地质众多、平面展线位置狭窄、平纵配合困难等特点。具体自然特征如下:
1、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切割剧烈,坡陡谷窄,自然坡度较大。
2、石多、土薄、地质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岩崩、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冲沟较多。
3、水文条件复杂。山区河谷谷底一般不宽,两岸台地较窄,谷坡时缓时陡,间或为浅滩和悬崖峭壁,冲沟多具有弯曲的特点,水流比降大,平时流量不大,但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洪流夹带泥沙、砾石等急速下泄,冲刷河岸,毁坏田园,为害甚大。
4、气候条件多变。昼夜温差大,山高雾大,气压较低等。
二、设计原则
1、山区选线与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密切相关,选线工作是线形设计的先导,因此必须遵守线形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美观。 2、路线设计各个阶段,应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踏勘,多选方案,经充分论证和比选后,确定最优方案。 3、在工程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如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使用极限指标,将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将极限纵坡坡长控制在200米以内。 4、选线时应与农业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农田,尽量不占。 5、选线时应重视环境保护,路线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并要照顾到美观。 6、选线时应对实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进行踏勘,查清其对所选道路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道路选线特点:山岭区路线选线按照线路行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有越岭线、沿河(溪)线、山脊线三类,选线应考虑的关键问题,依类型特性而不同。(1)越岭线多半以纵坡控制,主要为垭口选择,过岭标高的确定,以及垭口两侧路线的展延。(2)跨沟谷线和山脊线多半以方向控制,跨沟谷线主要为路线沿哪一侧行进,线位高度的确定,以及跨沟谷地点的选择。山脊线主要为上山脊路线是否够长,垭口选择,以及在分水岭哪一侧布线。(3)介于山脊线与跨沟谷线之间的山腰(坡)线,则特别注意避免同一山坡上回头曲线的重叠。
三、选线的一般步骤 所选道路的起、终点和中间控制节点确定后,可用多种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例如,山岭区路线是沿沟还是越岭,越岭线是沿山脊还是展线而过,是走高线还是走低线;在山下平地是穿越村镇还是绕避。为了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选线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全面布局 全面布局解决路线基本走向,首先广泛勘察山形、地质情况,撇开不良地带,逐步缩小路线活动范围,然后进一步上下反复勘察,即在起点、终点和中间控制节点之间,根据选线原则寻找最合理的“通过点”(例如垭口、山脊、半山坡的平缓处等),确定“通过点”后,就构成了大致的路线方案。确定控制点和延展路线的地段,做好整体布局。 2.逐段踏查 这是进一步深入勘测确定的通过点,按全面布局所定控制点分段安排路线,安排好一段,定好一段线位。解决局部路线方案,根据实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情况,逐段定出具体的小控制点,例如,路线是走垭口的左侧还是右侧,是用回头弯展线下山还是绕道过梁山等。 3.具体定线 具体定线是在逐段安排的小控制点之间,反复插点、穿线,经比较后,按规定的纵坡和曲线半径最后定出路线基本走向。沿着已安排好的路线轮廓确定路线位置。山坡上的线位放上或放下,决定填挖工程的大小,必须在路线的横向详细勘测后确定。
道路选线的实地定线一般均采用水准仪放坡,结合地形确定控制断面,考虑线形标准,最后拟定曲线及直线位置,确定交角点及路线的具体位置。对山区复杂路段及重要路线,可利用1:500~1:2000比例的地形图先在纸上定线,最后实地现场布线。纸上定线时,先按路线平均纵坡拟定导向线(零点线),再拟定交角点及曲线半径,具体布设路线。同时绘出导向线的纵坡线,比较研究,最后确定路线方案。
四、山区道路选线的注意事项
山区道路由于受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完全不同于平原地区道路的特点。在山岭区修建道路无论其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施工方面,其难度都是比较大的,相应的工程造价较高。目前,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高,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作为山区道路建设在如何加强环保方面面临很多的新问题,而山区道路受其技术指标的控制将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的森林植被、景观、地貌造成破坏。减少道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选线,如何充分利用山岭区的地形、地貌,巧妙的对线形进行布设,合理选择线型指标,尽可能减小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道路的整体稳定性是山岭区道路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道路选线时,应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积极征求当地政府等的意见,加大协调力度,把各项前期调查工作落实到位。确定线位时,应按照不扰民的原则,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不干扰这些控制因素,在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应积极协调、多方论证,这样才能使确定的路线方案不但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而且尽可能满足沿线政府、群众的要求,降低道路施工、运营阶段的干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山区道路地质病害的形成是因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地理条件、恶劣的自然天气、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但不科学、不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活动也是诱发多种地质病害的人为破坏因素,必须重视地质选线,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确定路线方案前详细了解沿线地质构造带、断层、岩石的层理情况、地质病害的分布及范围等,通过对断面地质层面的勘探、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路线通过方案并不断优化。对地质较为复杂地段还应注意在设线后诱发并加剧地质病害的可能性,谨慎的确定路线的线位和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沿初步拟定的路线线位,进行全线踏勘,对重点地段进行地质调查,得出初拟线位沿线的基本工程地质情况,评估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重大不良地质地段或预测工后会出现难以治理的地质病害的路段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尽快调整路线线位。当工作中发现仍有重大的地质病害存在或有潜在的重大地质病害时,必须及时调整线位。对于重大的地质病害应尽量绕避,实在无法绕避的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尽量在路线的平纵面优化上下功夫(采用透水性路基等),避免高填深挖,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对地质病害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能避当避,即使增加工程造价也是值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山区道路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以后安全使用的基础,为此必须重视地质工作。
线性指标要根据实际地形掌握,充分利用地形,灵活掌握设计标准,避免高填深挖造成人为的自然破坏。我们在山区道路选线时,为追求快捷、节省造价及经济效益等,经常将路线沿河谷地布设,将路线布设于山坡或坡脚。这样便产生了一连串的环境问题,如山坡坡面径流及污水影响水质;施工期大量开挖山坡及取土、弃土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路基侵占谷地内很少的可耕地及公路,对自然风景的侵害等。
山岭区往往有大量的地下资源(煤炭资源、矿产资源),选线前应积极调查,另外,应注意节约土地资源,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均衡开发,可以大大提高国家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在道路选线时,尽量利用一些荒地、废地,力求少占耕地,特别是要争取不占或少占高质量的耕地。
路线大的走向方案确定后,重要的是如何优化平纵面线形,山岭区线型指标的选用对工程量、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选用线型指标时,而应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线型指标均衡,在受控较多或工程量较大的路段,经统一论证,做到线形均衡、流畅,在保证通行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选线时不能只考虑工程量,应把道路的整体稳定性放在首要的位置,确保道路在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安全性,如不良地质、半填半挖路基、黄土陡崖等都会对道路形成安全隐患,路线布设时应全面统筹考虑。
总之,山区道路的路线方案必须在顾及多方面因素,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路线方案,才能保证最优的设计方案。道路视察是根据规划路线,初步确定路线总体布局,拟定路线的基本走向;踏勘测量中的选线是选定路线的有利地带,决定路线分段布局,选定轮廓线位;详细测量中的定线是最终确定路线的合理位置。按照选定的路线方案,在地面上确定道路中线的具体位置就是道路定线。
综上所述,选线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的工作过程。是根据技术标准、自然条件、建筑材料情况、施工条件、路线长短、工程造价、劳动力来源、营运条件等综合考虑的结果。所以选线的质量是保证道路质量的关键,必须十分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