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选题

  笔者毕业论文的申撰,是在2004年5-10月份进行,属XX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XX》;论文成绩:优。

  申请论文写作之前,并没有任何有关学识积累或经验上的准备,只是因为已经符合主考学校的规定条件,便根据自己的专业考试计划安排进行申报罢了。至于论文的选题,乃是缘于自考课程《美学原理》对陶渊明的诗句,多有引用;触目之余,感慨每深。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对陶渊明单列章节,高度评价;笔者学后,却似感意犹未尽。尤其是到后来,《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侵食了我太多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以陶渊明作为自己毕业论文写作论题的想法,也就随着各门自考课程的不断学习和修完,渐渐在我心里形成并确定下来。

  文学的历史长河,无论古今中外,随便撷取一人、一事、一作,铺衍成一篇5000字以上的论文,应该都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因此,就论文选题来说,笔者以为,优先考虑那些课程自学过程中令你心动的篇章或人事,足矣。

  二、论文提纲

  诚如在【概论】中所言,笔者认为拟定论文提纲最重要的不是写个三五百字提交导师审批,而是在基本完成资料查找、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将整篇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大致定型。本文附表就是笔者以图表形式绘制的写作思路纲要。从内容上讲,即使对于同一论文选题的读者,都是毫无意义的;附录目的,只是在于示例说明:如何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完成上述论文写作思路和纲领结构的拟定任务。在笔者整篇论文写作过程中,虽然图表中涵盖的许多论证要点,与最后论文定稿有所出入;论点归结也远非图表中那么简单;尤其美学形态一层,更是完全不用内中的论点;但整个提纲的结构框架,却是一直稳固不变的。这种支柱式的提纲拟定,就好比建筑——打好地基,搭成屋架之后,里面的房间如何装修和摆设,随心所欲——能够充分保证在中心论题不变的情况下,各层面的论点论据都可以随时按照最佳的、最具说服力的需要或者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灵活更改、变换、增删等等,而论文本身不受结构布局影响。

  表中末行,原本是笔者在初期的资料收集及参阅过程中总体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析和探究的未竟之务,拟在其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故批星号标记以自我提示。笔者随后将陶渊明的所有原著整理打印,按照自己初步的理论依据进行划分,依陶渊明年谱粘贴成一张近于A0的大图表,用于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随时参阅、检验和调整。而事实上,这份工作最终的进行结果,演化成毕业论文第三层中的所有立论和论证——根据陶渊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学形态进行系年,从而离析出其中的思想和人格意蕴。

  正是基于上述事实原因,作者在本册【概论】中提出,对资料的收集、处理、消化、汲收、辨证式地肯定或否定等工作,其实是贯串始终的。并且,要重视原著的解读和辨析工作以及资料收集的整理和记录工作,切实做好论文写作的基本功。

  三、毕业论文

  由于笔者的毕业论文篇幅太长,因此无法全部附录于此。又考虑到广东省的每位学员均须按主考学校规定购买《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萃》一书,已经有了很多参照范本,因此,笔者将论文中的主要论点提纲以及体现层次之间衔接关系的段落择要摘录于附文一中,算是提供一篇毕业论文的概览罢。其中,有几点笔者想具体说明一下:

  其一,文贵求新。但一个“新”字,笔者以为,既有翻新,也有全新。所谓翻新者,就是对所收集、参阅的资料以及他人学术论著中的有关观点,自己从不同或相反的角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新的不同结论或观点;所谓全新者,就是另起炉灶,独辟蹊径,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得出新的研究结果。笔者在毕业论文中将这两者与论文的行文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第一层社会形态基本为翻新;第二层社会形态是翻新与全新参半;第三层则是全新。也因此,笔者将第三层作品系年之前的开首部分,全部附录。非为自炫,而是因为:一来它们充分体现本册【概论】中的有关理论,正是笔者论文写作中实践与经验的相互印证;二来《论文选萃》中的文选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翻阅之下,几乎没有这种全新的例子。故此笔者才不揣鄙陋,意在对即使不同选题的学友读者,其论文写作的探索思路与方法,想来也同样可以有所启益?!

  其二,相比于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中的要求,笔者的论文中多出了一个附录部分。这种结构上的安排原因,具体见论文答辩。

  其三,由于写作时间十分紧促,几乎所有的资料查找、收集工作,笔者都是通过网络和电子图书馆完成。因此,【参考书目】这一部分,形式上依然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但在内容上便有所不同。从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情况来看,笔者估计,目前或今后,肯定会有很多学友,在此项上也如笔者一样,惯于上网而不是泡图书馆的罢?却只不知其结果心得,是否与我相同?电子图书馆如超星者流,固然快捷方便,然可供读书卡免费下载或阅读的书籍出版日期太旧,非热门学术专业方面的论文论著,更是鲜有2000年以期版的。这种情形,对于与论题有关的新的研究信息资料的收集、参阅和引用工作十分不利——或许早已有什么论著得出新的好结论可供直截了当、省心省事地引用了,没想自己还在戮力劳心、亲证躬论,岂非呜乎哀哉?!当然,好在本专业的学术更新相对还是比较缓慢,但笔者依然建议:中国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毕竟还是比较落后,条件允许的话,不要对其过分依赖。信息资料的来源方式,最好尽量多种多样化,且注意各种新旧出版物的齐备。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笔者看来,本册【概论】中所说的“对于论题的已有研究成果树立起一种‘史’的眼光和魄力”,事实上,与所收集资料本身必须具有“史”的阶段性和代表性,是完全分不开的。

  四、论文答辩

  以笔者所属的论文批次而言,主考学校为节省学员的食宿及路费开支,论文答辩采取“开卷考试,独立完成”的方式(所有学员均不去学校参加答辩)。学员收到答辩通知和答辩题目后独立回答试题,然后在通知要求的截止日期之前寄给指导老师。

  笔者的论文答辩题目,既有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一般性问题,又有关于论文本身的具体性问题。难度不算大,但具体性问题的题目,同样体现了前述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与理论。一般性的问题,则可以说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学员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性事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