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温差送风系统
1.大温差送风系统出现的背景
    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的HVAC&R事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数以百万平方米计的民用建筑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中似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既给我国的电力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又给城市供电电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中央空调与分散空调的用电负荷跟随着城市商业与家用用电负荷的同步增长已使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供电负荷峰谷差相继拉大到30%-40%。这必将给城市电网的均衡运行与安全供电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向我国的电力建设与供电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城市用电负荷峰谷差的不断拉大已迫使我国的电力部门冷静地思考如何去适应这种用电负荷的需求,如何从计划经济下的准官方的垄断性的行政调度思变为市场经济下的负荷侧管理,以合理的时间电价结构与补贴政策调动电力负荷,削峰填谷,开创发电、输配、供电及用电的最经济、电力建设投资最有效的新局面。
    单纯的冰蓄冷,利用午夜以后的低谷电制冰,储存到白天用电尖峰时段供冷,确实可以有效地转移一部分尖峰用电时段的空调用电负荷。但是,这种办法不但要使冷源建设设总投资费比常规冷源提高1.6-2.0倍,而且空调的实际用电量也要比常规空调系统高1.3倍。国外80年代发展冰蓄冷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最近几年我国的蓄冷空调工程的实践也使我们不少人认识了这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出路是走冰蓄冷与大温差送风系统相结合的道路。

2.大温差送风系统的起源
    大温差送风系统与流行的一般送风设计相比较以降低了的温度向空调房间送风。这些系统,有时称为低温空气分布系统,一般送4-10℃的风。这种送风温度与大多数"常规"送风设计不同,常规设计采用10-15℃的名义温度送风。
    大温差送风系统不是一项新技术,即使它的实施较之今天的"标准"做法有某些改变。在一些湿度控制工程中,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了4℃或低于4℃的送风温度。许多住宅与小型商业建筑在50年代改造加装空调时就采用了9℃送风温度,采用89mm(3.5in)的风管装在木柱隔墙内,并用高速射流散流器使冷风与室内空气在进入房间的很短距离内混合。许多医院 在60.年代就设计用2-4℃的一次风向定风量房间诱导器送风。
目前的"常规"13℃送风标准是由希望保持房间相对湿度(RH)50%-60%,但又要使冷冻水供水温度尽量高,制冷机效率最高而演变而来的。对于一般具有0.8-0.9显热比的办公室来说,13℃的送风温度为24℃室温提供了55%-60%的房间相对湿度。这样的送风温度还给冷却盘管的选择提供了灵活性,因为对于6-7℃的冷冻水供水温度可有许多种选择方案。然而,这些"标准"设计参数不一定是最小的。这种"标准"设计参数多半是出于方便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并且已经在今天的HVAC行业中变成根深蒂固的了。
    在80年代,当对蓄冷供冷系统重新发生兴趣时,降低送风温度的优点渐渐显而易见了,由于从蓄冷槽那里可得到1-4℃的冷介质温度,所以就能容易地达到4-9℃的送风温度,使空气输配系统费用与能耗有显著的节省。在降低了的相对湿度水平下居住舒适性也被公认为有了提高。

3.大温差送风系统的好处与局限性
(1)大温差送风系统的好处
    大温差送风的好处包括有:
•降低了机械系统费用。
•降低了楼层高度要求。
•用较低的房间相对湿度提高了热舒适。
•减少了风机的电耗与电力需求。
•提高了现有大温差送风系统的供冷能力。
    减少一次费用一直是推动大温差送风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较低的送风温度减少了所要求的送风量。同时减小了风机与风管的尺寸,导致较低工的机械系统费用。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采用大温送风系统而造成的费用节省可以补偿添置蓄冷槽所增加的费用。于是,业主们可以在支付和非蓄冷系统一样或更少一点的一次费用条件下,实现冰蓄冷运行费用的节省。
    较小的风管尺寸还可以导致降低楼层层高要求,使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及其他一些建筑系统费用有一显著的节省。在某些情况下,风管尺寸被减少到这样的程度,它们可以穿过桁架或梁,而不是在梁下通过。大温差送风还有助于使设计者在管网空间受到严格限制的工程中,如在一些古建筑改造中,有更多的选择方案。
通过大温送风系统所维持的较低相对湿度提供了改善了的热舒适与室内空气品质。实验室研究表明在较低的湿度下,受试者感觉更为凉快和舒适,判断空气比较新鲜,空气品质更可接受。
    大温差送风系统还提供了能源费用上的节省。送风机能耗由于减少了风量可以降低30%-40%。这种电能减少主要是少用了价贵的高峰时段电能。在蓄冷条件下,所采用的大温差送风系统中,制冷所增加的电能是电价便宜的非尖峰用电时段的电能。送风机的电力需求也降低了40%。这种电力需求节省要加到由于采用冰蓄冷而降低了制冷设备的电力需求上去。
大温差送风可能对于那些冷负荷超过了现有风机与管网能力的系统特别有效。通过降低送风温度,业主们可以避免更换或添加现有的空气分布设备的开支。

(2)大温差送风系统的适用范围
    在许多工程中,大温差送风特别有吸引力,这样的情况包括:
•降低层高将显著地降低高层建筑的总高度,从而降低了总的建筑造价;
•用于布置风管或空气处理设备的空间有限;
•希望降低房间湿度;
•冷负荷已经增加到了超出现有分布系统的能力。
    当然,在某些工程中,采用大温差送风应该小心。这种工程包括了以下情况:
•无法制取1-4℃的冷冻介质;
•房间相对湿度必须保持在高于40%;
•需要高的通风换气量;
•全年中有许多小时,可以利用7-13℃的室外温度来作省能器供冷。
这样的一些工程应该利用在这本指南中所提出的原则进行逐个分析,以便确定大温送风是否适用。对于给定项目,大温送风的适用性取决于对所有适用技术与经济因素的一项全面而有充分依据的评价。

二、大温差送风系统的设计原则
1.送风温度的选择
    设计送风温度几乎影响到空调系统设计的所有方面。由于降低了送风温度,因而:
•风机的大小与风管的尺寸减小了;
•风机的发热量与电耗减小了;
•风机与风管对空间的要求降低了;
•潜热负荷与伴随的制冷电耗可能要增加;
•对于再加热最小送风量的要求可能要增加;
•冷却盘管的迎风面积少了,排深增加了;
•所要求的冷介质供应温度,或者直接膨胀的吸气温度降低了;
•对于混合或扩散送风的要求增加了;
•新风的百分比提高了,虽然新风的绝对数量一般仍保持不变。
为了对给定项目选择合适的送风温度,必须在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求出折衷值。在:
•既满足显热负荷,又满足潜热负荷要求;
•在所有的负荷条件下,提供足够的通量;
•提供足够的空气扩散;
•提供可接受的声学性能;
等条件后,最优的送风温度选择将一次费用与运行费用最少。
评价最优送风温度的准则,每项工程似乎是不同的。气候条件,热舒适与声学要求,使用功能,居住方式,及一次费用与运行费用的相对重要性,都可能会随项目的不同而变化。在选择一个系统来满足特定建筑的业主目标时,应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到。

2.系统配置的选择
    空调系统的整个配置包括制冷机的类型,送风系统的类型,空气处理机组的数量与位置,向房间的送风方式。这些配置方案的选择可以由业主或建筑师所施加的限制所决定。在各市地多情况下,将针对几种方案中每一种方案进行初步设计,以便能选择最优配置。
    向大温差送风系统供冷的冷源设备必须要能提供足够低的冷流体温度,以产生所要求的送风温度。许多大温差送风系统采用冰蓄冷设备作为冷源,但是大温差送风系统也可以在非蓄冷制冷机条件下安装。一般是用冷冻水,或者用如乙二醇溶液这样的二次冷流体输配给空气处理机组的冷却盘管。然而,直接膨胀与过量供液式冷却盘管也一直应用于大温差送风系统。
    在大温差送风系统中,空气处理机组尺寸的减小能影响到配置方案的选择。在大温差送风系统的情况下,服务于多楼层的大型机组可能是更实用些,因为它占地在面积较少,且穿越楼板的竖向风管的尺寸减小了。另一方面,采用大温差送风系统的每层机组可以安装在每一层的较小机房内。
    可以通过散流器直接向空调房间送风,或者可以利用诱导箱共患难风机为动力的混合箱来调和送风温度。

3.房间冷负荷的确定
    对于大温差送风系统的负荷计算特别重要的考虑,包括有:
•要把从送风机,混合箱风机及风管的得热计算进去;
•要把由于渗透与通过围护结构的湿扩散所可能增加的潜热负荷计算进去。

4.通风换气量的确定
    通风换气要求按室内人数和房间用途确定。虽然在送风量中,新风的比例随着冷风温度的降低而提高,但是新风的数量要求通常不受送风温度的影响。

5.送风温度与送风量的选择
    尽管设计送风温度选择受到许多限制,一般仍将在一个切实可行的可供选择的范围。设计者的任务是选择使一次费用和运行费用最低,同时又满足系统功能要求的送风温度。
    房间冷负荷确定了房间送风温差与送风量之乘积。采用较低送风温度,所要求的送风量就较少,从而降低了送风设备的一次费用与运行费用。但是,冷量产生与传热损失费用增加了。

6.冷却盘管负荷的计算
    冷却盘管负荷取决于流过盘管的风量与进出盘管空气的焓差。不管送风温度怎么样,正确的盘管选择需要准确计算空气进入盘管的温湿参数。必须考虑到房间冷负荷、系统得热、与新负的影响。在大温差送风设计时,采用"标准"的进风参数来选择冷却管是特别危险的。

7.冷却盘管的选择
    冷却盘管选择是设计成功的大温差送风系统的关键。冷流体的温度,进入与离开盘管的空气参数均与"标准"设计不同,所以常规的经验与个人经验一般不适用了。
对于大温差送风系统,推荐的盘管迎面风速一般是1.5-2.3m/s。这一风速是低于标准设计和风速,因为要从空气中凝结出来的水分更多,水被带入气流并在下游沉降分离出来的可能性也更大。
    大温差送风设计的冷却盘管一般是8排至10排,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对于8-10℃的送风渡,6排盘管就能提供可接受的怀能。对于大温差送风一般采用每毫米0.3-0.6片肋片的片密度(每英寸8至14片肋片),虽然在较大的片密度下,带水可能是一个问题,为了把水泵电耗减少到最少,要想加大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一般就需要较大的盘管表面。

8.制冷设备参数的确定
    影响到送风系统设计的制冷设备参数,包括有盘管冷流体的供给温度,传热介质的性能参数,和设计温度范围。冷流体的供给温度必须足够低,以便使所选给定的备用管产生所要求的送风温度。对于一些常用的盘管选择,冷流体温度应该比所要求的送风温度至少低3℃,虽然采用更费钱的盘管可以实现更小的接近度。
对于冰蓄冷设备,可得到的冷流体温度取决于在蓄冷槽中剩余冰的数量和蓄冰槽放冷速度。蓄冷系统的规模必须针对设计负荷逐时分布图,以等于或低于设计温度输送冷流体来确定。
    许多蓄冰系统和冷流体供给温度低于3.3℃的非蓄冷系统,采用由水与乙烯乙二醇或丙烯乙二醇的混合物组成的传热介质。
    对于非蓄冷设备,可以选择制冷机为大温差送风提供所需要的任何送风温度。冷风分布系统通常在11-13℃介质温差条件下运行,而相应的"标准"送风温差是5-9℃。某些系统已按17℃这样高的温差来设计。这种温差范围的扩大可使水泵规格减小并使泵送电耗降低50%或甚至更多。
    冷流体的温度范围将由冷却盘管和制冷设备的性能特性曲线所确定。设计者应该选择冷却盘管并规定控制顺序,以确保达到所要求的冷流体供回温度差。制冷机的规格必须按照把输配的冷流体在适宜的流量下,从设计回水温度冷却到供给温度来确定。
     在大温差送风系统中,由于采用了降低供给温度的传热介质,可能需要增加管道的保冷厚度。

9.风管的布置
    大温差送风系统采用了一些标准风管设计方法。
    设计者有许多确定大温差风系统风管尺寸的方法。正像一些标准设计那样,必须在风管尺寸和全压要求与风机能耗之间作出折衷。如果像传统设计那样采用等压力损失准则,风管的尺寸与风机电耗将随风量的减少按比例地减少。如果可按受更高的压力损失,风管尺寸能更进一步地减少。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如果在降低了送风温度条件下,采用"标准"风管尺寸,风速与风机电耗就可以减少到非常低的水平。
    如果可利用的顶棚空间限制了风管的高度,那么采用大温差送风可使设计师们选择更合适的风管宽高比。在某些情况正点,将使采用圆形或椭圆形风管成为可行,这两种风管提供了较低的压力损失,改善了声学性能,并降低一次费用。风机与风管尺寸的减少还可以让设计师避免不希望有的风机进气与排气段,因为这样的进、排气段会导致削弱风机的性能。

10.保温层的确定
    在风管与其他一些分布设备上的保温是用于降低送风的得热,防止周围空气中水汽的凝结。保温隔热在大温差分布系统中承担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较低的送风温度导致相对周围环境的温差提高了,于是增加了得热。较低的送风温度还增加了某些表面温度被冷却到低于大气露点的可能性,并引起凝结。
    为了把得热降低到最后,一般要增加大温差送风系统的风管保温厚度,如果在13℃设计送风温度条件下采用25mm厚的保温,那么对于大温差送风系统通常就规定51mm厚度。保温材料毫无遗漏的覆盖、一层完整无破损的隔汽层和良好的施工质量也是特别重要的。

11.风机的选择
    大温差送风的风机选择类似于"标准"系统的风机选择。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冷却盘管相对于风机的位置。在吹出式配置中,风机是处在冷却盘管的上游,而抽吸式配置把风机设在冷盘管的下游。这两种配置在如何用冷却盘管除去风机热量上是不同的。

12.大温差送风的散流器与末端装置的选择
    向房间直接送4-10℃的空气,引起了一些有关散流器能否使送风在到达工作区以前与房间里的空气充分混合的问题。在散流器表面凝结的可能性也是一个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许多大温差送风系统被设计成采用以风机为动力的混合箱。以风机为动力的混合箱把一次冷风在抵达散流器之前与房间里的循环风混合。采用这种方法,在混合箱下游的的送风系统是与13℃的送风设计等效的。然而,由于在以风机为动力的混合箱中一般采用了效率较低的小型风机和电机,故这些混合箱的电耗抵销了由于降低送风温度而造成的任何风机的节能。

三、大温差送风部件的选择 
    大温差送风系统的部件选择主要受所想要的送风温度支配。而最优送风温度又取决于可买到的设备的费用、性能与能效。
1.制冷设备
    大温差送风系统一般采用蓄冷系统或非蓄冷的制冷设备作冷源。这种系统把冷冻水或二次冷流体输配给远处的空气处理机组。然而,大温差送风系统也有用柜式冷风机组或内装直接制冷装置的空气处理设备,在这类设备中,冷却盘管就是其制冷系统的蒸发器。
    制冷机或冰蓄冷供冷设备必须按为产生所要求的送风温度提供所需的冷流体温度进行选配。所需的冷流体温度是由冷却盘的性能特性曲线所确定的。对初步分析有用的一条经验是,送风可以被冷却到比进入盘管的冷流体温度高3℃。例如:为了达到7℃的盘管出口风温,就需要用4℃左右的冷流体温度。
    储存4℃冷冻水的蓄冷系统可以产生8-10℃的送风温度。通过使用一些添加剂来降低水的最大密度点与冻结点,冷冻水分层蓄冷系统就能储存温度低至-1℃的水,从而使这种蓄冷系统能产生像蓄冰系统一样低的空气温度。
    冷流体供给温度低于4℃的大温差分布系统,可能就需要增加水管上的保冷厚度。一般来说,比标准保冷厚度要增加13mm。
(1)冰蓄冷
    1℃至4℃的冷流体温度一般可以从冰蓄冷系统获得。在给定时间里可获得的冷流体温度取决于在蓄冷装置中剩余的冰的数量与必须冷却的这种介质的流量。
    必须按有足够的容量确定冰蓄冷系统的大小,以便使在设计蓄冷周期内的每个小时都能按所需流量提供所需的冷流体温度。在放冷周期内,随着冰的融化,传热效率跟着下降,可得到的冷流体最低供给温度随之上升。可得到的冷流体最低供给温度随之上升。可得到的冷流体最低供给温度随着放冷速度提高也将升高。
    在大温差分布系统条件下,针对所需供给温度与放速度,正确确定蓄冷容量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冷风系统采用了比常规分布系统更低的送风温度,如果蓄冷容量确定得不正确,那么它们将更可能过早地用完所蓄的冷量。
    冰蓄冷装置应该与制冷机成串联配置,以保证供给始终一致的低温和保持大的供回介质温差。图4-1(此处有图P41)说明了制冷机处在上游和制冷机处在下游两种串联方案,并加注了典型的运行温度。
    如果制冷机放在蓄冷槽的上游,制冷机将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行,并且运行效率较高。但是,为了提供2-3℃离开蓄冷槽的冷流体供给温度,与以常规输配温度运行的系统相比较,将要求有更大的名义蓄冷容量。
    按照制冷机在下游的布置方案,制冷机把介质冷却到最终的供给温度,因而蓄冷装置可按照较高的放冷温度来确定容量。这种配置方案可使所要求的名义蓄冷容量有显著减少。然而,制冷机将在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效率下运行。采用这种制冷机在下游的配置方案,几乎任何所要求温度均可达到,但是,大多数系统是针对1-3℃供给温度设计的。
    某些冰蓄冷系统是根据由蓄冰槽供冷,还是由制冷机供冷,而以不同的冷流体供给温度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程序应该为冷流体供给温度的平滑变化创造条件,以避免送风温度的突然变化。

5.风管保温要求
(1)一般要求
    在风管与其他空气分布设备上的保温是用来减少送风得热与防止周围空气中水汽的凝结。在大温差送风系统中由于较低的送风温度而提高了保温要求。与周围空气的较高温差增加了得热的驱动力。使某些表面被冷却到低于周围空气露点温度以下,并使凝结的机会增加了。对于大多数工程来说,按满足限制得热要求而规定的保冷,也将足以防止凝结。
    为了把得热和由此引起的送风量增加降低到最小程度,大温差送风系统应该设计比在标准设计中所用的保温层更厚的保温厚度。一般地说,在常规送风温度下采用了25mm的外保温管壳,对于名义送风温度为8℃至10℃的系统,推荐采用38mm厚度。
良好的风管保温施工质量对大温差送风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风管与送风设备上,完整连续地覆盖无破损的隔汽层,对于防止过多的得热与不希望有的凝结来说,都是必`需的。 

2)防止凝结的保冷厚度
为了防止在风管上冷结,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其厚度必须足以保持风管表面温度高于周围空气露点温度。
(2) 必须覆盖所有可能被冷却到低于周围露点温度的表面。
(3) 必须有一定完整的有效的隔汽层,以防止水汽通过扩散进入隔汽层,并在保温层里凝结。
对于给定的周围条件,为防止凝结所要求的保温厚度,需通过风管与保温的传热分析来计算。
对于穿过空调房间的风管,包括回风静压箱,在一般要求中用于限制得热所推荐的保温水平,将几乎总是足以防止凝结的。
对于装在非空调房间里的风管,应该根据可能遇到的最极端预测条件来确定所需的厚度,当露点温度比送风温度高很多时,以及当露点温度接近于干球温度(高的相对湿度)时,保温要求将是最高的。
可能暴露在高湿度工况下的这些不空调房间,包括有用室外空气通风的机房,装有用风管回风的和经受着高渗透率的顶棚吊顶,对于这样一些空间,应该以90%相对湿度的干球温度下的设计露点温度为依据,就能估算出极端的凝结条件。。
在针对较高相对湿度情况选择保温厚度时,要对一些极端的潮湿工况提供附加的保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相对湿度按近100%时,露点温度就接近于干球温度,所需要的保温厚度趋于无限。
在大多数情况下,回风管中的温度是高于风管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就不需要保温,但是,如果预测周围空气露点温度超过回风温度,可能就需要对回风管保冷。
3)保温材料覆盖范围
保温必须覆盖所有可能被冷却到低于周围空气露点温度的风管与设备表面。把从混合段送到送风出口的空气处理机箱全部保冷。送风管必须完全覆盖,尤其是在检查门上,新风风管的保温要求是与常规系统相同。
用隔汽的胶粘剂(mastic)或密封胶(sealant)密封外保温层的穿透部位,如风管吊架、温度控制传感器等部位。用隔汽盖板和玛帝脂膜盖住焊接的销钉紧固件。对于保温风管的吊架,提供一层刚性泡沫玻璃衬垫,或其他的不可压缩的不导热材料衬垫,让吊架与风管隔开以防止保温材料的过份压缩。
支撑外保温风管的另一些方法包括采用一些方法包括采用一些非金属吊架吊杆,如:尼龙编织吊索(woven nylon straps)或玻璃纤维吊架吊杆(fiberglass trapeze hangers),或者使金属吊架与冷风管的任保接触点至少隔开102mm(4in)。
当风管在内部加衬里时,要确保风管内表面上连续不断、完整的覆盖,检查门处也是要垫有衬里。预制的双层壁保温风管的安装者必须小心,不要让两层管壁紧压在一起,如果内部的保温层在风管接缝处是不连续的,那末周围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在外表面上凝结出来。
所有柔性风管的接头,其保温厚度要求和其邻近风管保温厚度相同。在对VAV箱的一些进风口保温时,要把整个进风口的紧固圈也包上。某些VAV箱在进风口紧固圈与箱体壁面之间夹有保温层,以防止通过传热使箱体外表面冷却。
在完成漏风检验之后,在以设计送风温度作送风运行之前,进行风管系统保温,保温施工只应该在风管表面干燥,周围空气的温湿度是在生产厂家对此产品安装所推荐的范围内进行。
4)隔汽层
为了防止水汽渗透过保温层并在里面凝结,需要有一有效的隔汽层,这种水汽将降低保冷的效果并且可能导致金属风管的腐蚀。潮湿的保温层还可能变成滋长的微生物的温床,它可能引起室内空气品质的下降。
当风管仅仅从里面敷设衬里时,用风管密封胶粘在一起的这些风管壁面,必须起到隔汽层的作用。应在系统不运转时,将所有这些连接处与焊缝处加以密封,防止水汽进入风管。
在外保温层上,隔汽层必须形成一层连续的没有破裂或穿孔的密封层。对工厂涂敷的隔汽套管,要用与该套管材料相同的补片或带条,覆盖所有的连接点、缝隙与穿透部位。用于现场涂敷的隔汽套管一般由两层致少1.5mm厚的隔汽膜组成,这两层隔汽薄膜之间嵌有一层玻璃布。
在机房内和其他隔汽层损坏可能性较大的场合,设计师应该选用闭孔保温材料,这种材料对水汽的破坏是不敏感的。
大温差系统的保温技术要求应该强调提供连续不断的、无损坏的隔汽层的重要性。技术要求还应强调,此项要求在最后的验收检查与评价时要受到格外的注意。应该在技术说明书中和施工会议上告诉总承包商和所有其他同行,对保温的不是不能容许的。

6 风管尺寸的确定
大温差系统风管尺寸的计算分析基本上与常规设计的方法相同。送风量的减少给设计者选择风管尺寸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一般说来,按照与常规系统采用的相同压力损失标准确定风管大小。这种方法降低了风管尺寸与造价,以及风机的能耗,同时常常允许在一些原来由于受到空间限制而需使用矩形风管的地方,采用圆形或椭圆形风管。
圆形风管与椭圆形风管具有较好的强度与刚度,一般是送风系统中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风管。圆形风管与椭圆形风管容易安装,也容易密封以防漏风,且比矩形风管具有更好的声学控制特性。
大温差风管系统,如果采用一般常规系统的风管尺寸,也可能“尺寸会过大”。这种尺寸过大减少了风管压力损失,把噪声降低到最低,并且风机电耗的节省又是最多。然而,单位风量的风管表面积增加了,导致比用标准方法确定尺寸有较高的送风温升,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像法庭、剧院和音乐厅这类把噪声控制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地方。
在减少风管尺寸与降低风管压降之间进行折衷,是一种取决于空间限制、风管造价也能源价格的设计决策。如果常规系统的负荷要求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计算,那末降低送风温度就可能是提高系统输配能力的一种手段。这种“安全系数”对大温差系统来说是得不到的,所以设计师们应该确保充分预料今后的负荷,来确定送风管的尺寸。
7 风机的选择
大温分布系统送风机选择的考虑因素和常规设计相同。
无论在“吹压式”配置中,还是在“抽吸式”配置中,风机选用的重要考虑是风机相对于冷却盘管的位置。在吹压式配置中哕机是处于冷却盘管的上游。抽吸式配置把风机放在盘管的下游。
在抽吸式配置下,风机的产热量传给了送风气流,使送风温度提高了1℃至2℃,并且要以提高送风量来满足负荷需要。在吹压式配置下,风机的产热量直接由气流传给了盘管,允许由相同的盘管提供较低的最终送风温度。
吹压式风机配置有一些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可能有抵消了送风温度可稍稍降低的优点。吹压式配置可能产生盘管迎风断面上不均匀的空气分布,因而更可能引起带水,并会使盘管性能降低。一些不合乎要求的风机进出口条件,可能会产生导致风机性能下降的系统效果。
此外,吹压式机组会有更多可能性在下游的一些壁面上产生凝结,尤其是如果离开盘管的风温有任何波动的话。例如,考虑一个在盘管下游装有袋式过滤器的吹压式系统,在此系统中,盘管出口温度在9℃与11℃之间变动。在9℃出风温度条件下,过滤器的金属框架就会被冷却到9℃。如果出风温度升高到11℃。水汽就会在9℃的金属表面上凝结出来。任何能找到通路进入吸湿过滤器材质的水汽,就被有效地捕获。由于流经过滤器的空气是100%的饱和空气,所以水汽不会再蒸发了。经过一段时间后,水汽积累到足够程度就会损坏过滤器,并给一些不希望有的微生物提供了滋长的场所。在抽吸式配置中,附加给送风的风机热量,为减少在下游凝结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安全系数。
如果从吹压式配置中可获得较低的送风温度是一种重要的设计要求,建议在风机与盘管之间设置气流整波栅,或使两者保持3至5倍风机直径的距离。
虽然与风机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设计师们在选择一台空气处理机配置时应该确保室外空气在进入冷却盘管之前与回风充分混合。在低的室外风温条件下,不充分混合能导致冷却盘管冻结,在一些室外空气占总风量较大比例的大温差系统中,这是一个更令人关注的问题。寒冷气候下的空气处理系统系统设计师们,应该考虑指定一些空气混合装置或以其他手段,确保室外空气下回风的充分混合。
抽吸式风机虽然改善了空气低达冷却盘管的温度均匀性,但是严重的温度分层即使经过了风机,常常还能继续存在。
通常情况下,对室外风量与回风风量的调节而言,对开叶片风门优于平行叶片风门。对开叶片风门具有较好的线性调节性能曲线,并且有助于减少温度分层现象。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设置安排两组平行叶片风门,彼此对吹,可以加强混合。
空气混合装置提供了最好的混合性能,但是离上游与下游需要有足够的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