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质及水文、气候条件概况
1).地层结构特征
本场地土质情况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s)、第四系冲洪积层(Q4a1+p1)和侏罗系塘厦组砂岩(Jt1)的风化岩,具体如下:
①人工填土(Q4S):主要分布于场地南部,为建筑垃圾等弃渣,成分杂乱,厚度3~7.5m,堆积年限不足1年,极松散。
②冲洪积层(Q4a1+p1):场地内均有分布,多直接出露于地表,部分位置被人工填土覆盖,总厚度6.0~11.2m,岩性如下:
②-1粉质粘土,分布较广,层厚2.5~9.2m,饱和,局部含砾。
②-2细砂,主要分布于场地中西部,位于粉质粘土之下,多为透镜体状,层厚0.9m~3.9m,稍密。
②-3含粘性土中粗砂,主要分布于场地中西部,靠观澜河一代多缺失,层厚1.3~2.6m,松散~稍密状,饱和。标贯9~19击。
②-4砾砂,场地内广泛分布,局部缺失,层厚0.5~4.5m,松散~稍密状,一般粘粒含量小于5%,据图可达20%,松散~稍密状,饱和,标贯9~15击。此外场地内局部不止分布有淤泥质土,层厚0.8m,软塑,饱和。
③残坡积土(Qel+dl):场地内多位零星分布,埋深3.4~5.8m,一般厚度1.0~1.3m,为粉砂岩、砂岩风化后残积坡积而成的含砾粉质粘土,呈可-硬塑状,湿。
④侏罗系塘厦组砂岩(Jt1):场地内均有分布,岩性以泥质粉为主,局部有薄层状砂岩、石英砂岩夹层。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和微风化,岩性如下:
④-1全风化,该层只局部分布。原岩已完成风化成土状,褐黄及紫色,坚硬状,埋深0.7~6.0m,顶板高程20.41~26.53m。
④-2强风化,场地内均有分布,褐、浅紫红色,呈半岩半土状,层厚多在1.2~19.12m,顶板高程18.3~26.50.m。在强风化岩中常见中风化岩块,系因岩性不同导致风化差异行程的,表现为薄层状或夹块状,局部也可以形成较厚层状的风化夹层。
④-3中风化层,场地内均有分布,以块状、碎块状为主,埋深一般大于9.3m,层厚1.9~17.6m。在局部位置,中风化层的上段可见有中风化与强风化互层出现的现象,亦因岩性不同导致风化差异形成的,一般各单层厚度0.4~1.0m。
④-4微风化层,埋藏较深,一般大于21m,岩石较为新鲜、坚硬,岩体裂隙较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