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2.1建设目标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以治理生产用地为重点,分3年逐步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27km2,治理程度达100%。该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后,各项治理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3.42万t,逐步实现全流域由中度流失区向轻度流失区的转变,治理期末累计减少侵蚀量6.95万t,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
2、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期末林草面积达宜林草面积的95%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3%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5%以上。通过该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最终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维持流域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3、 发展农村经济目标。根据本次规划要求,治理期末人均达到1亩基本农田,人均产量达到420kg,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0%。
4、 其他目标。解决996头家畜饮水困难,改善65hm2生产用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
2.2 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
2.2.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
2.2.1.1 人口预测
2007年底流域内共有农业人口3930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按人口预测公式:P=Po(1+a)n计算(即P=Po(1+a)n =3930 ×(1+2‰)3=3954人),治理期末流域内农业人口将达到3954人。
2.2.1.2 生产用地需求
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按人均占有1亩基本农田计算治理期未该流域需新增基本农田30hm2,以确保治理区内粮食需求;并结合人均纯收入提高30%的建设目标 ,需新增经果林259.76hm2,综合两方面,生产用地总需求为524.23hm2。
2.2.1.3 土地资源评价
选择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地块完整情况、距离和水源条件作为评价因子,进行土地分级和土地适宜性评价。该流域现有耕地670.28hm2,经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一、二级耕地234.47hm2,地面坡度为<5°,地块完整,距村庄、道路近,水源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二级耕地83.20 hm2,地面坡度5-15°,地块完整,距村庄、道路、水源近,适宜坡改粮(果)梯、栽植经济林、果木林。三级耕地206.56hm2,地面坡度为15°-25°,地块完整,距村庄、道路较近,有水源但有一定距离,适宜坡改粮梯,栽植经济林。四级耕地139.72hm2,地面坡度为25°-35°,地块比较零星,距村庄、道路、河流远,水源条件差且无保证,适宜规模性连片营造水保林。五级耕地6.33hm2,地面坡度为>35°,土层较薄,地块零星,距村庄、道路、河流非常远,水源无保证,适宜营造水保林。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详见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