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种稻是水源缺乏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井水温度较低,易造成水稻生长发育迟缓,成熟期推迟,贪青晚熟。因此,节约用水、提高井水温度是井水种稻获得高产、高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从水稻需水规律实施节水措施:
    一、科学灌水,节约生态需水。
    分蘖阶段采取干干湿湿间歇灌溉,以提高地温,促进分蘖,使稻苗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分蘖未期至一次枝粳分化期实行晾田和烤田,达到壮秆攻穗节水目的;灌浆中后期采取湿润灌溉,做到土壤通气,以气养根,以根扶叶,以叶保粒,活秆成熟。这种灌溉方法,每亩可比常规灌溉方法节水30%左右。为减少地石渗漏,在漏水田可逐年往田里铺施黄粘土,有条件地方每亩施1立方米膨润土,防渗漏效果更好。此外,对漏水田要反复多次耙地,增施农肥,加强中耕,墙截排水毛渠等,以减轻渗漏。
    二、提高水温的有效措施
    1.加宽延长渠道  井水从地下抽出时,水温只有8℃—9℃,流入渠道后,水温变化与渠道长短、气温高低有很大关系。据测定:气温28.5℃时,每延长100米,水温提高1.2℃;气温3.17℃,每延长100米,可提高水温1.5℃。另外,水温的变化与渠道中的深浅,水的流速、渠道的宽窄关系很大。水层浅、渠道宽、流速小,有利于充分吸收太阳能,提高水温,同时注意经常割去田间及渠道两旁杂草,以增加灌溉水流的日晒时间和扩大日晒面积,提高水温。也可在进水主渠道首端铺20—30米长的地膜,有明显增温效果。
    2.设置晒水池  据观察,在40平方米的洒水池中,进出口的水温差可达0.8℃—1.7℃,提高水温效果比较明显。因此水田附近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洒水池,并设溢水口,使表层温水进田。池内水层不宜过深,一般以20—40厘米为宜。洒水池的大小,可根灌溉稻田的面积确定。一般洒水池越大提高水温的效果越显著。但沙质土等漏水严重的地块不宜设洒水池。
    3.勤换水口,防止串灌  固定水口,长期灌溉井水,会在水口附近形成扇形冷害区,特别是串灌地方。冷害区可延伸几十米。克服水口水温冷凉的方法:一是改串灌为单排单灌。二是改灌排分渠为灌排兼用,两条水线轮换双向灌水。三是定期轮换水口,特别是插秧后缓苗阶段,秧苗对井水低温反应敏感,由于水温低,常延迟缓苗,影响分茁,推迟生育。所以,水稻生育前期,要勤换水口。
    4.改水口直线灌为斜口曲线灌  稻田水口由直线灌改为斜口,每隔7—10天换一次灌排水口,可以调节稻池水温。
    5.用塑料薄膜覆盖渠道  对水稻灌水支渠用塑料薄膜覆盖,提高水温效果较好。特别在引水主渠首端的渠道上,覆盖一层长30—40米地膜。成本低,增温效果非常明显。据试验表明:覆膜60米,提高水温2℃—3.4℃。
    6.科学安排灌水时间  一天之中,水和空气的热量交换规律大致是,早晨水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水从空气中吸热,一般在下午3时左右水温最高,而夜间空气散热快,水温高于气温,空气从水中吸热。到日出前,水温和气温接近平衡状态。因此,灌水时间应选择在水温和气温温差最小的时候,即天亮前灌水,这样可充分利用白色的太阳能,改变过去白天灌水的习惯,对提高水温,减少冷害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