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社会公众对水土保持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需求迫切。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 
  1.水土流失的现状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中国的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1-3],根据公布的全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m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土壤流失严重,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t,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t,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 
  2.水土流失的原因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1)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失去农业利用价值,减少了耕地面积。水土流失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近50多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7万km2以上,平均每年5万km2以上,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 km2。 
   (2)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河床每年抬高9cm左右,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每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了地面径流的汇集过程。黄河流域50%以上的雨水资源消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部分黄河干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下泄,黄河下游每年需用200亿m3左右的水冲沙入海,以降低河床。 
  二、 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 在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以下挑战。 
  1.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众多的人口以及长期的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多, 全国仍有8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3.6亿亩坡耕地和44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按照目前我国每年4万~5万km2的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推算,初步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至少需要50年时间,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2.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依然严峻 
  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 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仍将不断加剧。据统计,仅“十五”期间,开发活动扰动地表面积就达5.53万km2,弃土弃渣量92.1亿t。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共有2.7万多个生产建设项目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还有2.6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虽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但实际上没有很好落实, 其中750个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特别是目前低等级公路建设、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大量的群众采石、挖砂、取土、无序的山丘区林果业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点多量大、破坏严重,监管难度很大,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3.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困境仍未改变 
  按照水土保持的传统组织模式,农民“两工”折算投入一般要占到水土保持总投入的80%以上。尽管国家持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但是随着农村“两工”的取消,群众组织发动难度加大,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地方的投入甚至出现严重滑坡。由于投入不足,近年来各地在安排治理措施时,往往更多安排自然修复方面的措施,而亟待改造的坡耕地、坡面水系、沟道治理、崩岗防治等措施安排得非常有限,小流域综合治理配套措施建设也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探讨 
  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2.积极采取措施,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①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学习贯彻,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制,层层签订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书。②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依法查处的力度,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力争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一家治理,多方破坏的被动局面。③提高标准,敦促治理,由于开发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减少了对水土保持治理投入或降低治理标准,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针对这种现象,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提高治理标准,敦促建设单位投入合理资金治理水土流失,严把“三同时”制度关。 
  3.多方筹措资金,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由于水土流失治理国家投入资金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为改变这种局面,除继续抓好天保工程、坡改梯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外,水利、土矿、农业、环保、林业各部门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多方争取资金,形成合力,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以解决好过去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建管脱节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长期发挥效益,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4.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