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十二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将全面提速,渠道作为水利工程中重要的灌溉引水工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渠道在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渠道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实施的探讨,分析渠道水保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渠道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渠道方案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加快水利建设的新号角,各级政府部门“十二五”期间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但是在渠道的建设过程当中,对渠道工程的水土保持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着轻视和忽略的现象。灌溉渠道工程特别是灌区骨干工程,其渠道横断面影响范围较大。渠道在建设和运行当中,由于施工和管理单位工作不到位经常造成渠道沿线水土流失,渠道沿线地表土壤经常受到侵蚀,造成渠道淤积,渠道开裂,甚至坍塌,严重的还会造成滑坡、泥石流,影响输水安全。一般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等到渠道沿线水土流失严重时,才会采取维修加固的办法,进行应急处理,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因此渠道水土保持工程一定要作为渠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从渠道主体工程设计开始就应加以重视,真正做到渠道沿线水土保持工程与渠道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2渠道工程及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 

  渠道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征用、占用地及影响区范围内的地表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扰动破坏,地貌发生较大变化。地表植被在施工中遭到破坏后,地表的水土涵养能力下降,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土石方量较大,回填方量相对较小,挖填不平衡,以挖为主,挖方大于填方,产生大量弃方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1 渠道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1.1 施工原因。渠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渠道沿线横断面范围内开挖破坏植被,减弱了表土层的抗蚀能力,土壤侵蚀加重,加剧了水土流失 。 

  2.1.2 坡面裸露。建设施工后的渠道附近由于取土形成高低不平的裸露坡面,这些没有采取任何防护的坡面极易形成坡面侵蚀。 

  2.1.3 植被破坏。渠道施工开挖地面使原有地表植被遭到破怀,影响生态环境,并且有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造成周围的河流、小溪、水库等淤积严重,并影响区域内的河道行洪。 

  2.1.4 弃渣堆积。渠道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不可避免的产生松散堆积物,特别是渠道沿线填方区、挖方区和弃渣场所形成的松散堆积体,极易产生沉陷侵蚀,产生大量水土流失。 

  2.2 渠道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 

  2.2.1 人为活动产生。渠道工程产生的水土流失不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而是由人类在渠道建设施工过程中大量砍伐破坏地表植被、大面积的开挖土石方使渠道沿线生态环境遭 到破坏而带来的后果。 

  2.2.2 危害集中在渠道沿线。渠道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有渠道沿线开挖裸露面、取料场、施工道路、弃渣场等区域,这些场地都位于渠道沿线,因此它们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也在渠道沿线。 

  2.2.3 线路长,防治难度大。渠道工程的特点就是线路较长,它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并不是集中在几个点,而是集中在一条线上,凡是渠道经过的区域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水土流失。 

  2.2.4要达到一定的治理标准。渠道是灌溉引水的重要工程,部分工程承担着是重要的饮水或输水工功能,一旦渠道附近发生泥石流、坍方等灾害,必然造成严重的水灾水患和断水事故。此外,渠道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概况的一面镜子,渠道沿线的绿化情况能够反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3渠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原则 

  3.1 工程措施设计原则 

  3.1.1弃渣场拦渣墙和坡面防护措施设计应确保渣体稳定。 

  3.1.2 对截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设计洪水的要求。 

  3.2 植物措施设计原则 

  3.2.1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施工情况,参考当地水土保持造林经验,以立地条件为依据,选用先进的、可行的造林技术进行设计。 

  3.2.2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因地制宜,依据各种树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和草种为主,提高栽植成活率,以获得稳定的林分环境、改善立地质量为目标,恢复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3.2.3 草种应具有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快的特点。 

  3.2.4造林密度的确定应以造林目的、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等为依据,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标准确定主要适生造林树种的初植密度。 

  3.2.5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兼顾防护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提高工程建设取得生态环境。 

  3.2.6对未包括在主体工程防治体系内的其它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也要进行规划设计、与主体工程中原有的防护措施相协调,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 

  4渠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方法 

  4.1 预测分析 

  为提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在设计中首先是对渠道沿线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渠道沿线预测范围为工程建设区。 

  4.1.1渠道沿线平台开挖面和陡坡裸露面,渠堤防护裸露面和风化岩边坡等。 

  4.1.2 沿线弃渣场,工程中弃渣废土一般主要分布在陡坡段、明槽段和建筑物布置点。 

  4.1.3渠系建筑物中的隧洞工程、渡槽工程、虹吸导管工程、沉砂池、闸门房的开挖裸露面。 

  4.1.4 沿线取料场、改移工程、沿线服务区、管理房等建设区域。 

  4.1.5进场施工道路、临时堆渣点、工程临时占地开挖裸露面。 

  4.2 防治责任范围及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渠道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工程建设区是指项目的征地范围或项目建设方的土地管辖和借地范围,主要包括工程永久占地、工程临时占地、施工道路、取料场、弃渣场等;直接影响区指沿线渠道建设对周边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区域。 

  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渠道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一般可分为主线防治区、沿线服务设施防治区、临时设施防治区、改移工程防治区、移民安置防治区、取料场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等,在水保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可根据工程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功能总体划分。 

  4.3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 

  渠道水保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分区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线防治区、沿线服务设施防治区、改移工程防治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在渠道设计中已基本考虑;临时设施防治区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尽量恢复原有土地功能,按渠道招标设计要求,清场及植被恢复(包括复耕)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移民安置防治区一般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经费由当地政府包干使用。因此,各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的重点是料场防治区和弃渣场防治区,在水保方案的编制工作中,需突出这两区的防治措施。 

  5方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加强与渠道设计单位的沟通联系 

  渠道设计在各个设计阶段渠道线路会有所变化,渠道的线路在设计中必须考虑沿线城镇、村庄、企业、农田等的分布情况和用水情况,从可研、初设甚至技施阶段都会对线路合理性进行论证,而一旦线路发生较大的变化,渠道主体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和填筑量相应也会有所变化,这对水保方案中的土石方平衡会带来很大影响,直接关系到沿线取料场、弃渣场的选址。为了使水保方案与主体工程设计的最新成果相一致,水保方案编制人员应与渠道工程设计单位多联系。 

  5.2 做好土石方平衡分析 

  渠道的土石方平衡与其它工程相比,有它复杂的一面。渠道经过的线路长,区域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开挖时会遇到不同性质的介质,这些土石方在开挖、利用、压实的过程中体积会不断变化,在土石方平衡过程中必须根据情况对不同土石方乘以不同的系数进行换算,计算出各个渠道段的土石方开挖量、填筑量、利用量、弃渣量。另外,由于渠道一般线路较长,水保方案编制单位在编制方案过程中要在各标段考虑施工处理等不确定因素时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严格执行水保方案的基础上应多与方案编制单位和当地水保部门多沟通,共同协商解决。 

  5.3 论证取料场的合理性 

  渠道主体工程在设计初期,设计单位会根据线路的走向初步选定渠道施工时的料场,但随着设计的深化,渠道走向发生了变化而料场的位置并没有相应进行调整,这样在实际施工时会造成料场选址不合理,给今后的水保治理工作增加难度,在水保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对各个取料场的合理性重新进行论证,使之与主体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常取料场要选在离渠道沿线较近的地方,并尽可能少占耕地和经济林地。 

  5.4 综合利用废土弃渣 

  渠道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弃渣量一般都很大,大量的弃渣安置不好必然会形成水土流失,不但占用土地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渠道工程的投资,因而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渠道弃渣在安置到弃渣场之余还可以考虑合理利用,尽量减少实际弃渣量。比如可以考虑作为渠道其它标段或附近其它工程的填筑料,既可以节省水保投资,又减少了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 

  6结语 

  渠道作为带状工程与一般的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工程建设中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形地貌,渠道挖方一般比填方多,松散弃渣量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方案编制过程中要准确的进行水土流失预测,提出合理详尽的防治措施是方案编制的重点所在。为了让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紧贴主体工程的实际,需要方案编制单位,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和项目所在地的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四方沟通交流、相互配合,才能确保水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