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讨了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详细叙述了生态河道的现代化内涵,分析了我国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最后提出适合我国生态河道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评价方法

河流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数据表明,地球上的河流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而河流拥有的水资源约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0.1‰。尽管在整个地球中的含量极其微少,但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起源。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发展就与河流息息相关。一方面,人类生存需要河流提供水源;另一方面,农业灌溉、养殖业等均离不开水源。此外,现代人常对河流进行开发,目的是供人类观光欣赏。但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各种大机器、工业原料的相继出现,使得全球各地的河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持续排入河流中,加剧了河流水质的污染。据联合国环境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河流污染已严重影响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治理环境污染的重点方向之一。我国河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水质恶化、污染等比比皆是。据中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526条河流中约有436条受到了污染,7条主干河流中5条均污染严重。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有的河流中的水已经不能饮用。可见,我国河流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情况不容乐观。针对我国河道污染的严峻形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预防河道污染的措施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同时,许多专家学者也参与进来,试图从理论上为河道治理提供依据。究其根源,研究河道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以充分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改善河道内的水资源品质,重新恢复河道应有的功能。通过对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为河道的治理和管理提供现实理论依据,促使人类更合理、科学地利用河道水资源,最终实现河流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1生态河道概述

20世纪60年代,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本国河流污染的严重性,开始着手河流的治理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时,伴随着环境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逐渐认识到河流的生态治理也应该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很多新的名词,如“近自然河道”等理念。很多学者均提出了河流生态学的概念,但调研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业内学者比较认可的概念是,治理生态河道就是在保障河流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及生态护岸等工程,建设一个稳定、开放、健康的生态河流系统,以此实现河道内部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最终实现人类与河道的和谐相处。生态河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拥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物种通过复杂的生物链实现能量的传递与交换,保证河道的动态平衡。从内外部的角度来看,河流与外部关系也极其密切,外部的降雨、降雪等为河流注入新鲜血液,及时补充河流水资源,保证河流水源的稳定。同时,河流水源也被外界所用,比如人类。因此,河流与外界也密不可分,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

2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研究

2.1我国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河流分布范围广,加之不同河流的污染、相应的治理模式不尽相同,这些均造成河道生态治理模式难度大。本文在深入调查目前我国河流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1.1河流防洪能力差,淤泥堆积严重深入我国河流现场调研,发现很多河流两侧均没有护岸等防护措施,或者是河堤比较单薄、规模小,这些均不符合我国河流防洪能力标准。很多通船的河道,常年的行船及风浪的侵蚀使得河堤、河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出现大面积坍塌。此外,很多河流河岸附近植被均比较缺乏,水土流失严重。流失的水土一般随雨水进入河流,造成河床整体抬升;很多河道沿岸城市均采取野蛮式的开发模式,这使得河道宽度严重变窄,再加之城市污水、垃圾等随意进入河中,这些均使得河床越来越高。以上诸现象影响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同时也给河流的治理带来难度。2.1.2河流水污染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工业原料、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均在未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河中,这严重污染了河流水源,打破了河流原有的生态平衡。2.1.3河流护岸结构较单一在经过城市的河流段,出于城市安全考虑,很多城市均在河流边缘进行了加固,设立河流护岸。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河流的护岸结构单一,基本上均是采用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块石等方式。这些护岸结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河岸,但却将河流与外界的交互隔绝了起来,使河流不能与外界进行及时的能量、物质等的交换,严重影响了水中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2.1.4人为改变河道形态现象明显现阶段我国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将防洪功能放在首位,采用大量钢筋混凝土或块石堆砌等结构将河道保护起来。同时,将原来弯曲的河道尽量改造成直的,严重打破了河道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了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

2.2我国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

生态理念认为,在治理城市河道的过程中,既要将河道的泄洪考虑在内,也要足够重视河流的生态、娱乐等功能。要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将生态平衡的观念贯穿于河道治理中,保护河道内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河道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2.2.1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原则要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将其作为生态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在河道的生态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河道的原始属性,维持其原本应有的自然形态。同时,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河流本身的自我清洁、自我净化能力。2.2.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也是河流治理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在河流治理过程中,要保证河流有足够的水源和水容量,使河道能够正常的流通,以此改善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实现河流与人类、河流与生态、经济、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2.2.3植物合理配置原则大量实践表明,在河道附近种植足够的树木能够明显改善河流的环境,增加河流本身的调节能力。原因是树木一方面可以有效阻止水土流失进入河中,另一方面能改变当地气候,增加降雨量。此外,水中的植物、动物与陆上的植物还能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这明显增加了河流本身的净化能力。2.2.4协调统一原则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要考虑协调统一的原则,即将美学、生态学、艺术设计等融入到河道治理中。使得治理后的河道与周边生态系统相协调,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我国生态河道的治理模式

我国生态河道的治理应该改变“重建设、轻治理”的理念,明确河道治理的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逐步完善河道治理体系。具体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2.3.1河道治理机构组织我国河道较多,分布较广泛,治理起来难度大、烦琐,涉及的治理部门多,如水利部门、环境部门、城建部门等。这要求各部门明确责任目标、分工明确,同时在治理过程中相互合作、协调配合。充分将环保理念、生态理念等融入河道治理中。2.3.2河道治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河道的治理也一样,要有规范、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河道的生态治理步入正轨,真正地将生态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过程中。目前,我国已出台很多法律法规保障河道的生态治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2.3.3河道治理措施河道的区域位置不同,相应的治理模式就不同,但总体来说,河道的治理措施需要达到流程化、数量化及轨迹化。(1)流程化:河道的治理需要建立标准的流程,目的是减少治理的人为随意性,以及工作的疏忽。(2)数量化:规定治理的数量,对相应的标准进行量化,核算所需费用,使治理的效益合理化。(3)轨迹化:建立具体河道的治理台账,并将其保存完整,目的是便于查询追踪。此外,河道综合治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严格监督各级河道治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行激励惩罚制度,确保各项生态举措落到实处。

3生态河道评价方法

3.1生态河道评价原则及指标

生态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内、外因素,既摄取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调整。因此,生态河道评价方法的选取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及兼容性等。通过调查国内外生态河道治理评价方法,结合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本文提出我国生态河道评价具体指标:河道水质指标、河内物种指标、生态需水量指标、水利功能指标及管理指标。

3.2生态河道评价方法

综合上述生态河道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建立了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生态河道评价体系。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4结语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河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国家已加大力度治理我国的河流污染问题。但鉴于我国河流众多、分布广泛,治理难度大、工作繁重。国内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上对我国生态河道治理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基于此进行研究,提出了生态河道评价体系,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均存在很大不足,希望更多学者参与进来,为我国生态河道治理提供更多现实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