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水利工程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灌溉、发电、防洪、旅游、航运等方面的发展;但同时,由于水利建设的加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强,水利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得到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只有解决生态问题,水利建设才能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效应;生态水利

水资源被广泛用作清洁可再生能源。水利工程提供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的需要[1],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如筑坝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缓解洪水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造成河流水文形势的变化,导致河流局部断开,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准确分析评价以及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已成为我国水利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较早。先前主要针对水环境中的泥沙淤积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水生态系统[2],如当地气候、水文状况、河流水质、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开始在中国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理论已经比较成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比较完善,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和不可逆影响的研究系统仍被忽视。目前,国内各专家对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效应内涵的认识还不统一,对其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研究仍然有待提高。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内涵是评价生态环境效应的首要条件。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受干扰的性质在各个层面上,如个人、原材料群、生态环境等。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功能和系统都会有各种影响[3],然而,国外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水利工程效果评价没有具体的区别。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客观、全面地分析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必要的[4]。

2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积极作用包括:跨流域调水工程将解决“分洪区”易遭水灾和挽救区域生态危机的问题。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将缓解北部的干旱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修建蓄水设施不仅可以防沙排涝,还可以明显加强库区的空气湿度,有利于附近绿色植物的生长,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沉淀水中杂质,减少下游河道的水污染和泥沙淤积[5]。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如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水体蓄积,这将改变库区的地壳应力,为诱发地震创造了条件。输水渠道的建设可能造成两岸渗漏,抬升地下水位,并使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沼泽化,高坡度地区因高土壤水分而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6]。此外,大量水利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水系统中的生物生存环境,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体系,造成了食物链被破坏,可能导致鼠疫或动植物的灭绝。例如,在三峡库区的猴子,据专家估测,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在此世代相传的猿猴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并且数量急剧下降[7]。

3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在多次思考水利工程建设的优缺点后,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国际水利建设行业中,一些专家提出了“绿色水电”和“绿色大坝”的概念和理论。强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像许多其他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科学的反思,中国的水利建设的概念和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年来,按照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也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建设。在水处理理念、工程建设、管理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开展了标准工程建设审批流程、水管体制改革、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等等。水利水电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活动,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水利建设,什么样的方式管理水利建设,是一个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提出生态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与发展尤为必要。

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产业结构大调整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转变中,新的平衡仍然难以实现,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重新塑造。水利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水利管理战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虽然近年来水利建设发展迅速,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暴露了现有水利体制的不足,难以应对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果水利系统能承担起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就必须在观念、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逐步取得实质性突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已成为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人类活动密集、资源类型缺水的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形成往往意味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超过自然恢复的范畴。因此,生态环境的恢复很难简单地通过人类活动的撤退恢复到过去的状态。在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现行政策是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环境、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面对当前问题,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友好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把环境问题放在首位。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在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危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同,生态环境的恢复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而需要选择同一形式或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因此,结合当前中国的水利建设和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生态水利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4点:1)恢复水破坏工程;2)水污染防治;3)缺水地区水环境改善;4)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

5结论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也打破了长期生态环境的系统稳定性。所以,我们必须要科学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尚不完整,必须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法,扩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规模。并且应该针对水利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终实现水利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赵越.面向河流生境改善的水库调度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郑金秀,周连凤,胡菊香,等.渫水河砷污染环境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6):56-61.

[3]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7(2):526-537.

[4]李友辉,董增川.柘林水利枢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J].人民长江,2006(4):13-15.

[5]冯蕾,马元杰.强化水网工程蓄水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对德州市水网工程建设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3,13(2):78-80+86.

[6]陈文清,李春涛.位山灌区节水技术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S1):138-139.

[7]刁承泰,黄京鸿.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