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工程 » 土地整理
膜下滴灌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71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3-03-09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889 KB
  • 资料分类:水利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膜下滴灌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71p
膜下滴灌是把工程节水——滴灌与农艺节水——覆膜栽培两项技术集成的一项崭新的节水农业技术,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功能,它是干旱绿洲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具有可控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关键技术。
膜下滴灌这一关键技术是把滴灌带(毛管)铺于地膜之下,同时嫁接其它有关技术和管道输水技术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供水技术,构成大田膜下滴灌系统工程。具体说是在传统灌溉的斗口设供水站,水源可用渠水、井水等,包括泥沙过滤系统、电力系统和施肥、量测装置等,用塑料干、支管代替斗、农、毛渠,用滴灌带代替沟、畦、漫灌,以膜下滴灌为主,兼用秸秆等覆盖技术和其它灌溉技术,如微喷、微喷带、渗灌、地下灌、涌泉灌、管灌等,以适应各种作物和乔木、灌木、人工草地的灌水要求。
天业滴灌系统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大田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引进、消化、改造了国外滴灌带生产设备后,以生产一次性可回收塑料滴灌带为主形成的大田滴灌系统,使用时播种、覆膜、铺带一次完成。滴灌带直径16mm,壁厚0.2mm,每米重12~13g,滴头流量1.0~3.6l/h,滴头间距10、20、30、40cm不等,铺设长度在滴头间距30cm时播种棉花75米左右,一个灌水小区1.33~2公顷(20~30亩)。
通过大田试验显示出:滴灌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同时,膜下滴灌有显著的压盐作用,可能解决旱区绿洲农田次生盐渍化(以下简称盐化)难题;一年使用一次的薄壁型滴灌带便于机械化铺设,并解决多年使用滴灌带出现的堵塞和塑料老化等问题,当年由生产厂家回收造粒又不需要冬季储存,还可降低投入;地产化是降低投入最有效的方式。
天业集团1997年秋着手地产化,开始引进设备,1998年形成了生产能力,从而促进了1999年石河子垦区示范推广膜下滴灌面积近2000公顷(3万亩),2000年达到1.7万公顷(25万亩),其中农八师0.8万公顷(12万亩);2001年达到5.2万公顷(78万亩),其中农八师为2万公顷(30万亩);2002年达到11.3万公顷(170万亩),其中农八师近5.3万公顷(80万亩)。兵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至今,全兵团推广了喷灌8.1万公顷(122万亩)。目前,旱区喷灌正在改为滴灌。实践表明喷灌不是旱区节水灌溉的关键技术。几年来,天业滴灌系统不断改进,塑料管件的价格不断降低(见表1.1-1)。这样,天业滴灌系统解决了大田膜下滴灌的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
通过试验研究又解决了应用河水膜下滴灌技术难题,并在农八师144团、农二师30团进行改进示范。2002年,农八师133、142等团对河水膜下滴灌又有新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