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工程 » 土地整理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试行标准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3-03-12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3 KB
  • 资料分类:水利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试行标准
为了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参照国家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程,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自身特点,特制定本标准。
凡国家立项投资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均按照本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检查验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节水农业示范、草原(场)建设、农业生态工程等建设内容。
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
  一、综合标准
 1.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
 3.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4.项目区及主要工程建筑物设立永久性标志,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较长时期发挥效益。
二、主要节水工程
  (一)工程节水
1.渠道衬砌。衬砌渠道的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坚固耐用,抗冻性能好。    2.管道输水。干、支两级固定管道在灌区内的长度,每亩为6~10m,井、水泵、管道、出水口、量水设施及田间工程综合配套。
3.喷灌。喷洒均匀度、喷灌强度和雾化指标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各种设备配套合理。    4.微灌。灌溉用水的水质符合要求,所需过滤器、输(配)水管道、滴头等设备配套齐全。
5.注水种。水源可靠,取运水设备满足最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溉,水源最大田间运距采用畜力的不大于200m,采用机械的不大于500m。
6.小型蓄水工程。根据降雨、地形、耕地等条件,布设小型塘坝、水窖等蓄水工程,做到坚固耐用,配置合理,使用方便。
  (二)农艺和管理节水
1.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蓄水保墒、地膜(秸秆)覆盖、选用抗旱品种、施用抗旱保水剂等。各项农艺节水措施选用科学合理,并符合技术规范。
2.节水灌溉制度先进合理,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做到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水稻区推广“薄、浅、湿、晒”模式;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采用节水、丰产灌溉模式;严重缺水地区采用灌关键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
 3.积极推行“用水户自主管理灌排区”和“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配备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供水成本收取水费,达到以管理促节水的目的。
    草原(场)建设标准
    草原(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划区轮牧、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和畜牧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
 一、综合标准
项目区相对集中连片,天然草场成片面积在5000亩以上,人工草地在1000亩以上;人工草地覆盖度达到95%以上,亩产优质青干草达250kg以上;天然草场退化草地改良治理后,优良牧草占40%以上,牧草产量在原基础上提高30%以上,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沙化草地经治理后,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优良牧草占40%以上,亩产青干草达到150kg以上;天然草场划区轮牧,牧草产量增加20%以上,载畜量提高0.8倍以上;饲料基地亩产青贮饲料2500kg以上,精饲料200kg以上,多汁饲料3000kg以上;草籽繁育基地亩产草籽18kg以上。
 二、水利措施
 (一)灌溉人工草地、饲料基地和草籽繁育基地,有可靠的水源和配套齐全的灌溉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方法与技术,灌溉人工草地灌溉保证率在50%以上,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
(二)天然草场改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小塘坝、集雨工程等,适时对退化及沙化草地实施灌溉。
(三)划区轮牧区合理设置牧道和饮水点,高标准轮牧区达到管道输水、小区内饮水,一般轮牧区采用固定和移动饮水方式,固定饮水点与放牧场适宜距离为1.5km左右。
三、草业措施
 (一)围栏。网围栏符合ZBB92001—003环扣式镀锌钢丝网围栏标准,围栏高度在l。1~1.3m;生物围栏采用密实种植,宽度1。.5~2.0m;划区轮牧小区利用网围栏、太阳能、风能围栏或活动围栏进行分隔保护。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应根据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等综合因素确定。排水工程设计:旱作区一般采用1~3天设计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采用l~3天设计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3.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水稻区在晒田期3~5天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
4.改造盐碱地要建立完善的排  灌系统,在返盐(碱)季节前将地下水  位降到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深度以下;  在农作物播种出苗等生长关键期,控  制0~20cm表土层的含盐量,以不危  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为限。
三、农业措施
(一)农田工程
    1. 平原地区的田(地)块,要按有  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  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  成格田,北方地区格田面积为200~  400亩;南方地区为50~100亩。
    2.丘陵山区的10—25度坡耕地,  要按照水土保持和农业耕作要求建成  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并构  成反坡;土壤活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  25~30cm,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  5m,田(地)埂稳定牢固(南方地区的  田埂要采用石块衬砌或建设生物梯  坎),修建好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  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
    (二)田间道路
    布局(规划)合理,顺直通畅。机  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  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农  业机械的通行;支路能保证农机通  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  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  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三)土壤改良
    1.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  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2.改造瘠薄地要加厚土层,使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改造砂姜黑土或土壤中卵石多的地块,要清除砂姜卵石并掺合粘土。
    (四)良种繁育与推广
    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仓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五)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