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剖析了目前风景园林设计中三种错误的方法,包括以图纸代替真实空间的图纸设计法,视户外空间为不变客体、创作终极蓝图的静态、终极设计思维,以及忽略人性需求的设计意志,针对性的提出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基元架构,提倡设计面向真实的土地综合体,运用动态的设计观点,尽量满足使用者多层次的需求,创造安全、舒适、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
关键字: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图纸设计法;终极蓝图;人性设计
在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大江南北,各个城市无不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有学者感叹目前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三个春天”[1]。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大量致力于创造安全、高效、舒适、健康人居环境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参与,然而在面对应接不暇的规划设计机会时,由于行业规范不成熟、理论研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问题便显现出来,文章主要从规划设计方法论方面对现存问题做一剖析,并针对性的提出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基元框架——空间、时间、人性。
1.问题剖析
1.1 图纸设计法
尽管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本学科的定义有着不同形式的阐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户外空间(outdoor-room),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街道、广场、居住区绿地、滨水地带、校园绿地、公园绿地等等。从一般逻辑出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直接面对设计对象(户外空间),在真实的空间中推敲、斟酌、比较,才可能找到合理、有效的设计途径,提出可行、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然而目前流行的图纸设计法完全背离了这个方向。设计师运用图纸设计法首先将户外空间及物体通过科技手段(电脑描图)转换成图纸上形象符号(现状图),设计的过程也就变成设计者对着图纸纸上谈兵、奇思异想的过程。图纸设计法的优点是极大简化了设计流程和方便了设计师的工作,通过描图,复杂的现实空间和问题在图纸上变成易于识别的点、线、面及其组合关系,设计师通常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熟悉的图形符号通过电脑命令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漂亮的图画,得以取悦业主和迷惑使用者。在浮躁、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工业化时代,图纸设计法的上述优点正是它得以盛行的原因。
采用图纸设计法代替真实空间的设计所产生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设计的去科学化,即设计的科学成分被极大减低。因为在图纸上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作图者的主要心思不是用在探讨各种改变是否可行,各种问题(使用、交通、生态、排水)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空间承载的功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实现,景观是否可持续利用,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从电脑图库挑选出奇特、优美的图形符号,推敲符号之间合适的比例,挖空心思的将各种符号协调的放在一起形成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缺乏科学内核的设计往往可操作性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析了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城市与街头的宣传画面相去甚远的缘故。其次是设计者土地伦理观的丧失,体现为设计者通过图纸将脚下的土地任意蹂躏。在漫长的农耕时期,先民将土地视为可敬、可亲、可畏、而又不可或缺的朋友,他们小心翼翼、深思熟虑在大地上留下每一个足迹,使得几千年来,山系水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然而,机械化、流水线式的图纸设计法正在以发展迅猛的势头改变这种现状。图纸上的符号只能有限的反映现实空间中可见的实物,而许多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生命过程是不可能用简单的几何符号所能表达的。当设计者远离土地,麻木的坐在电脑前一次又一次的面对相同、冷冰冰的几何符号,想方设法的完成构图时,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土地伦理观的丧失,大地景观的破坏导致图纸设计法盛行不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图纸漂亮等都是很好的理由,但笔者特意指出的是,在培养未来设计人才的高校,这种设计方法论正在流行。由于城市建设实践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高校都在大量的招收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然而老师少、学生多、设计项目少等客观因素,使得学生在上设计训练课时基本上都是坐在远离土地的制图室绘图,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依赖图纸设计的习惯。或许我们应该认识到,图纸只是设计过程中一种有用的辅助工具,既不能代替脚下真实的土地,也反映不了人在三维空间中的随机行为和复杂体验。设计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手段,但最终面向和解决的是现实空间及其问题。
1.2 静态、终极设计思维
科学的户外空间设计被认为是一个过程[2],这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意思。首先,设计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一个面向土地及户外空间时积极发现问题、寻找改善途径的过程。其次,设计对象,即土地综合体中的所有元素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大地环境无时不刻在变化;土地中的各种生命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每分每秒都在经历着成长、衰老的生命历程;土地中的各种非生命体,包括光、温、水、气、土壤、矿物质等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时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表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土地综合体,合理的设计应运用科学的途径,找出隐藏于有形变化后无形的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借助自然之力,投入最少的人力,解决根本的问题,创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然而,事实并非这样。人们更习惯于将户外空间视为一个静态、不变的客体,设计如同雕塑,在图面上仔细推敲各部分协调的形式、比例、明暗、色彩、光影、材质关系,最终构成一幅凝固的图画。这样的结果导致的是另一个错误的倾向,即终极蓝图设计思维,体现为设计就是创作优美图画的过程,设计成果是一套精美的效果图集。通过动人的效果图,设计师向业主、使用者描绘了一处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且这种理想境界一旦建成将是永恒不变的。
谈到作图,不得不提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山水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虽然图纸着墨不多,但神韵具备,画面开阔、层次丰富,山高水长、云烟缭绕,让人有不尽之感。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山水画向观者传达的不是一种静态不变的如画场景,而是通过巧妙的画法,如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船无身,向人们展现了一处变化莫测、意境深远的山水胜境。画面刻意的留白并不是无,而是引人遐想,以少胜多,以静现动,忽隐忽现,境界辽阔,令人神往。一幅山水画能传达如此丰富的内容,除了与画家高超的画技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动态的作图思维,作图者始终将可行、可游、可居、作为评价山水境域的最高标准。
1.3 丧失人性的设计
应用图纸设计法、追求终极蓝图的设计方法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空间人性的丧失,即设计与人的尺度、使用、需求无关。空间人性丧失首先表现为使用者角色的转换,即在设计者有意、无意的安排下,人从使用者、参与者被转换成空间的旁观者、瞻仰者。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不被重视,设计可以不问谁是使用者,他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变化,他们期待空间出现何种特质,他们哪些需求应该得到满足。于是在城市里,我们看到大面积的草坪谢绝人的涉足,仅供观赏;开阔的水面拒绝人的接近,高高的硬化驳岸将人挡在远处;巨大的广场使人无处可匿,越竖越高的雕塑让人肃然起敬。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城市空间成了展示的舞台、纪念的祭坛,而这一切都显得与人的日常世俗行为格格不入。
空间设计丧失人性其次表现为汽车代替了人成了设计的主要中心对象。在户外空间设计中,首先想到的是在哪里设置停车场,各种车辆是否都有足够的停车位,车辆交通是否顺畅等。许多从业人员(包括在校的大学生)能脱口而出背出小车、中巴、大巴、大货车的停车位尺寸,通道尺寸,转弯半径大小,城市各级道路的路幅宽度,而对于休息座椅的高度、宽度、长度,人们乐意走多远的距离,多大的空间让人感觉舒适等诸多与人的使用密切相关的问题往往了解甚少,正如在数据库里关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文献多的数不胜数,而探讨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论文则少的可怜的事实所显示的那样,人们对车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人性的关爱。当我们的城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致力于解决城市汽车交通问题,通过不断的扩宽道路,将交通干道埋入地下或支在天上以使汽车驶得更加顺畅时,我们不禁要问当初人们发明汽车的动机是什么,人们为什么来到城市,城市为谁而存在、发展。
看看人们在越来越大的城市中举步维艰的窘态,就愈让人向往遥远国度丹麦的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大部分是连续、完整的步行区,少数见到汽车的街道,也是人行优先。在哪里,从来不用担心汽车会突然出现在身边,人们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街道精致的建筑立面,招人喜爱的广告牌,形形色色的人群,随时可以停下来欣赏广场或街道中各种表演活动,累了甚至可以席地而坐,吃东西、晒太阳、看报纸、聊天,尽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多彩多姿的户外生活[3]。而这一切正是人们来到城市、建设城市的初衷――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2.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基元
图纸设计法使设计者远离土地,为构图而绘图,静态、终极的设计思维导致设计追求优美、凝固的画面,忽略人的设计使得空间失去了人性,这一切发生在一个科学高度发达、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发展时期显得不可思议。针对上述偏离正轨的设计方法论,我们提出科学、有效、人性化的设计途径应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基元框架,即设计以空间、时间、人性为基本出发点和方向坐标,强调设计过程回归真实的生活空间,面向动态变化的土地综合体,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应对土地空间中的根本问题,推动可持续景观的良性发展,构筑安全、和谐、健康、宜人的人居环境。
2.1 空间设计法
空间设计法提倡设计者脚踏土地,面向真实的生活空间,并以双重角色的身份去体验和观察场地。首先,设计者以一个生活在其中人的角色,记录在使用空间过程中,空间所反馈的各种信息,从而了解场地的特点以及栖居者的生活.体验;其次,设计者以一个专业的旁观者的角色,借助各种科技设备,理性地全面剖析场地现状,了解其运行机制及存在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本着热爱土地的态度,时而作为栖居者,时而作为旁观者,与土地成为朋友,搭起沟通的桥梁,全面了解、剖析场地现状、运转情况,发现需改进的问题,协商改进的途径,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预测改变后的变化、发展,综合、优化方案得出可行性的行动建议,协调栖居过程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土地与人的双赢。空间设计法同样重视图纸设计的作用,只是端正态度,视图纸为一个方便、有用的辅助工具之一,直观、有效的交流平台,忠实、客观的信息记录员,但仅此而已。
2.2 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将场地设计看作是一个积极寻找改善现状途径的过程,其操作技术流程一般表现为:(1)承接项目;(2)就场地的内容、边界、空间和时间描述空间现状;(3)了解土地综合体的运行机制、内部功能关系以及结构关系;(4)从健康、美观、生态过程的连续和完整评价土地综合体的运作状况;(5)积极寻找改进的可能途径;(6)科学预测空间改变后的发展、变化;(7)综合、优化方案,提出改造建议[4]。动态设计本着客观、积极的态度,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视户外空间为一个由处于变化之中、相互影响的动态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虽然设计尊重各部分自身的结构和变化,但更注重整体的利益和健康,关注土地综合体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致力于挖掘调控系统运转的关键过程和推动因子,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基于这种了解,设计主动适应场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合理的途径,做出最低限度的干涉和改变,维护场所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推动土地综合体向着健康、优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动态设计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创作凝固的优美画境,设计成果同样也不是简单的效果图集,而是一系列基于上述动态设计过程的,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改造建议,图纸只是表达这种建议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动态设计认为最终得出的行动建议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基于当时、当地人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相应决策方案。随着人认识的深入、掌握更加有效的工具,将会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不过总体而言,每一个方案之间是一种传承、吸收、递进的关系。
2.3 人性设计
人性设计指的是与使用者行为心理活动相一致,尽量满足多样使用群体多层次需求的设计。人性设计反对以车为本的思想及纪念性和展示性的设计意志,倡导以使用者为本,设计切实给使用群体带来便利[5]。设计的出发点是人的多层次需求,包括生理舒适、身心安全、获得尊重、交流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等,以普通人的尺度、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作为决策依据,以人的日常行为、心理、习性、活动规律作为组织空间及细部设计的参考坐标,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作为设计不断前进的目标。从技术操作层面,人性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了解使用者 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从官方机构获得信息等途径找出户外空间设计的主要和潜在使用群体,借助图纸绘图、电脑计算、文字说明等工具统计和分析这些使用者的职业、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从而全面、系统地回答使用者是谁的问题。
(2)适应使用者的行为和需求 运用观察、访谈、拍照、标记活动、记录行为痕迹、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有关空间使用情况的资料,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各类使用群体在户外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性质、习性、规律,结合大众行为心理学知识,剖析这些使用者的需求层次以及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从而清晰解答使用群体如何使用空间、期待何种变化的问题。
(3)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基于对使用者以及场地现状的了解,设计综合评价场地被使用的状况,明确空间中哪些元素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吸引大量的使用者驻足、逗留,哪些元素不被人们所关注而无人问津,总结各种元素受喜爱的特点和被冷落的原因,结合场所的人文、生态过程,设计保留积极的要素、谨慎剔除不协调的要素,合理引进受欢迎的要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关于设计应抛开图纸、面向真实的土地,视设计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尊重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单独做过精辟的论述[5] [6][7],不过我们认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三基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过程应该以三基元为纲和思考方向,抓住主要矛盾,综合协调空间、时间与人性,创造富有人情味、富于变化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对于这种设计方法论,其实早在300多年前,明朝的计成就有过类似的观点[8]。在《园冶》一书中,计成提出造园的首要工作是相地,在真实的土地空间中,运用各种感官去体察空间,包括周围的环境、地形、山水、植物等。“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详细了解空间中的各种组成要素、来龙去脉以及与环境的联系。在相地合宜的基础上,造园的第二步就是立基,因地制宜地安排园子的空间布局,遵循“格式随宜、栽培得致”的原则,定厅堂、成馆舍、构亭台、种植物,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山水、地形、植物和谐地布置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匠人还必须考虑园主人生活和娱乐的要求,结合掇山、理水、筑廊、种树,将主人平时的题诗、吟词、弹琴、作画、见客、会友等雅事周密、巧妙地安排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9]。从计成所遵循的造园过程看,可见当时造园者研究初步掌握综合运用空间、时间、人性的概念去营造园林了。不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设计不能套用古人之法来满足今人之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之后,遵循与时俱进的风景园林三基元论,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