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型校园”的建设背景及内涵
随着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低碳生活”等词汇渐渐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谓“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而言,它是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环境友好则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要求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它体现了当代社会对自然价值多样性的深刻认识。
随着全社会对“两型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实践者越来越多,除了在经济建设领域之外,社会其他部门也在提倡“两型”,比如校园。校园环境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人的青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个阶段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汲取知识是所有莘莘学子的理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因此,建设“两型校园”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实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综上所述,“两型校园”是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两型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探讨的“两型校园”建设背景主要以大学校园环境为主,并且主要以“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2、“绿色景观”的概念及设计原理
对应与“绿色建筑”,“绿色景观”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景观。景观的绿色设计反映了人类的新梦想和价值观。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Donella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设计师渐渐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而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绿色设计,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景观设计等。
“绿色景观”的设计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 “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之一是“地域性”。即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设计师应该经常思考: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的创造,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
“绿色景观”设计的原理之二是“保护并节约自然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森林,水源等,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绿色景观”设计的原理之三是“让自然做功”。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

3、“两型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绿色景观”设计
在前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两型校园”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绿色景观”的概念和设计原理。那么,怎样在具体的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运用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研究:

校园整体环境规划
依据“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在校园环境规划之初,设计者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环境观,即生态可持续观念,设计需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入手,要充分考虑校园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尊重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自觉促进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争取多让自然做功,尽量保护并节约自然资源。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使用3R策略,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是国内较好的案例之一,该校在建校之初就对校园整体环境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大量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和乡土野生植物等最经济的元素作为景观基底,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能形成独特的、经济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校园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的过程、四时的演变、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将稻香溶入书声”。

校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可将校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分为建筑节能降耗和绿地系统构建两方面。
“两型校园”应该提倡生态建筑,在建设中尽量使用钢材等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逐渐减少混凝土的使用比例,对有利用价值的老建筑或废弃建筑可以重新改造再利用;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建筑节能降耗,建筑应该采用正确的朝向、适当的开窗面积、合理的平面布局将有利于建筑的采光通风,节约电能。
校园绿地系统包括校园中心绿地、道路绿化、建筑周边绿化、庭院、屋顶绿化,水面湿地等,校园绿地系统设计应重视保护和发展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在绿地建设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合。植物种类选择应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创造栖身场所。
长沙民政学院在“两型校园”建设,特别是校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可喜的成绩,2011年5月,在湖南省“两型校园”建设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也是唯一一所被评为优秀的高职院校。在建筑节能降耗方面,为遏制水资源消耗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学院于2009年底全面铺开《数字化节约型校园水能监管系统》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加强对水资源消耗的监管;同时,对学生公寓1栋、22栋共320余间寝室,南院办公楼70余间办公室进行电路改造,安装了《数字化节约型校园电能监管系统》,该系统能对各计量点随时随地进行监测,各计量点的电耗一目了然,有效的提高了校园用电效率。在绿地系统构建方面,由于民政学院校园用地中大部分基址为原石马埔公墓,按照相关规范,校园内的建筑密度及高度都有所限制,大量原生态的海星状森林植被也被保留下来,用来保护校园地下蓄水层和地下水系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让校园环境更加近似自然,为生活在校园中的广大师生以及动植物营造出了一片和谐共处的天地。
校园“绿色文化”景观营造
大学校园空间是一种文化空间,在“两型校园”建设背景之下,我们应该提倡“绿色文化”景观的营造。“绿色文化”既包括校园过去历史的延续,又代表着新文化的创造和吸收,在当下社会,新文化的代表就是“两型”,而校园“绿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则是校园中的不同景点以及环境设施。
校园中的景点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交往、娱乐休闲和倾听静思的多元化场所,促进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在具体方案设计的时候,要依据“绿色景观”设计原理,既要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又要传递“绿色”、“低碳”等校园新文化信息,使景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校园中的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垃圾桶、座椅、标识牌、雕塑小品等,通过这些设施的创意设计,同样可以很好的传递校园“绿色文化”,比如垃圾桶的分类回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环保低碳的意识,标识牌和雕塑可以更加直观的表达节约资源的理念。

4、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两型校园”的提出,为有效缓解校园人地关系指明了方向,同时,“绿色景观”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两型校园”的建设。
本文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希望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使“绿色景观”设计手法在“两型校园”建设中的运用研究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