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宁波市驼观线、冯塘线景观道路设计为例, 从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植物造景等多视角下探求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 以期为完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景观道路设计,多视角,生态效益 
城市道路景观一方面展示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感觉场所, 道路景观对于城市景观城市意象的确立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主导着人们对城市的主观体验。城市街道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客观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通风、光照、排水、动植物及城市空间格局等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改变城市景观环境及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 本文以宁波市驼观线、冯塘线景观道路设计为例, 从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植物造景等多视角下探求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 以期为完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1、项目背景 
驼观线、冯塘线是进入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快速城市综合性交通干道,驼观线与绕城高速、329国道首尾相连,全长约6公里,本次设计范围约为4700米,绿化面积约为84600平方米,冯塘线全长约为5.2公里,绿化面积140000平方米。 
2、设计原则及目标 
2.1设计原则 
1)生态造景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造景的关键所在。要求植物多层次配置,创造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同时突出乡土树种, 并表现植物季相变化的生态规律。 
2)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可以改善车辆性能、提高道路平整度和道路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 来减缓机动车交通给人的生理健康带来的环境污染, 并体现“以人为本”关爱人的心理健康。 
3)本土化原则: 本土特色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道路格局为基础, 强调驼观线、冯塘线的道路景观整体性和特色文化气质的表达, 使之成为宁波市的标志之一。 
2.2设计目标 
1)城市绿色生态通道: 通过驼观线、冯塘线绿地景观建设将最大程度地利用道路空间进行绿化, 以缓冲和减弱道路交通造成的生态干扰, 在种植手法上突破传统, 采用多层次、立体式的种植方式,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有机结合, 色叶树种与开花树种的合理搭配, 构建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与道路周围的城市绿地和谐共荣, 相得益彰, 共同构建城市森林的生态面貌。 
2)本土文化的传承及城市精神的展现: 利用两侧绿带的公交站点注重发展本土文化, 体现个性化的特征, 营造多元化、人性化的休闲活动及体验空间, 带动两侧的土地开发, 拉动周边土地升值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以展示城市文化传承为轴不断发展的建筑风貌、文化活动和肌理特征。 
3、多视角下驼观线道路景观构思 
3.1视觉空间尺度的营造 
驼观线、冯塘线三板四带式的路面格局及两侧建筑共同形成龙岩大道景观客体紧凑的立体空间构成模式。不同高程、不同质感、不同观赏距离的景观单元, 相互渗透, 形成了景观主体多层次、不同观赏速度的观赏方式。从景观观赏主体分析, 步行、车行、高层窗口三种观赏方式的主视域范围以及其对景观的各自不同要求, 推敲合适的空间尺度感和层次感, 充分发挥植物的造景功能, 结合视点的变化以形成立体、多变的景观界面。 
1)步行者尺度的景观营造。步行视域范围内(路侧绿带)的景观设计统一采用 
香樟、黄山栾树和女贞为基调树种, 在规则种植基础上, 用香樟、四季球、紫玉兰、木槿、海桐球等自然式种植进行过渡, 追求变化。把握植物景观的细部和尺度, 增加了街道这一线性空间的内聚力,保证行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2)车行者尺度的景观营造。适当增大道路宽度和景观区域尺度, 以150米景 
观单元或景观组团的特征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车行视域范围内的景观, 8米中央分车带和6.5米两侧分车绿带分别采用树形高大, 叶形秀美, 透光性好的黄山栾树和树冠开展、绿量充足香樟作为乔木层, 搭配垂丝海棠、凤尾兰、红色石楠、龟甲冬青、金边黄杨等在杭州表现性状优良的色叶灌木及地被植物, 组成简洁流畅的平面图案, 注意把握好竖向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使其产生有节奏、有韵律的视觉变化, 防止眩光, 减缓行车时的视觉疲劳。在道路的十字路口处注重标识系统和景观细部营造。 
3.2生态效应的提升 
3.2.1营建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 
路侧绿带植物配置引入群落机制, 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 尽量提高绿带中绿化树种的丰富程度, 防止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而造成的病虫害; 除多样性以外还遵循合理的生态位原理,采用良好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及空间, 使植物能充分利用光照、热量、水势、土肥等自然资源。黄山栾树和香樟等阳性乔木作上层, 搭配垂丝海棠、凤尾兰、红色石楠、龟甲冬青、金边黄杨等在杭州表现性状优良的色叶灌木及地被植物, 深根性树种和浅根性树种配合栽植, 避免互争同一深度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情况。 
3.2.2优化配置以达最佳降尘效果 
选择红花紫荆、腊梅、四季挂等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 合理搭配提高道路降尘效果, 并辅以糙坪降尘, 在宽度和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均用草坪覆盖地面, 防止引起扬尘。 
3.2.3增大郁闭度, 减少噪音影响 
采用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 尽量增大绿量, 尤其在路侧绿带, 使种植立面的每个层次都有茂密的树冠层(郁闭度大于0.6), 加强降噪效果。 
3.3城市景观形象的塑造 
绿地中开辟出一小块场地布置休息凉亭, 周围绿地中适当点缀几块景石和一些红色雕塑小品, 通往两侧建筑的绿带中设有汀步, 通过紧密种植的乔木、灌木、地被营造富有层次感的植物群落, 为行人提供逗留休息的场所, 同时又提高了从道路到两侧建筑的可达性, 力求达到硬质景观与植物景观相融合的效果。 
3.4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3.4.1中间分车绿带 
根据现状情况的分析, 目前中间分车绿带主要是低矮的灌木和草花, 植物绿量不足, 缺乏层次感, 彩化效果不佳, 叶面积指数不够, 设计通过补植2~3排黄山栾树来增加绿量, 种植形式随道路走向做线性变化, 每400米左右为一个景观单元,分为三种平面图案, 局部种植适当断开, 形成中分带绿化较强的韵律感。华棕适应能力强, 树形高大, 叶形秀美, 枝叶通透, 透光性好, 可为底下的灌木提供充足的阳光, 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3.4.2两侧分车绿带 
采用乔、灌、地被多层种植形式, 保留原有树冠开展、绿量充足的香樟、大叶樟作为乔木层, 搭配垂丝海棠、凤尾兰、红色石楠、龟甲冬青、金边黄杨等在杭州表现性状优良的色叶灌木及地被植物,组成简洁流畅的平面图案。香樟抗病虫害, 抗风, 树冠开展, 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 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灌木均较耐荫, 耐修剪, 养护管理粗放, 叶面积指数高, 绿量充足。 
3.4.3人行道绿带 
驼观线、冯塘线的人行道绿化带采用规则式种植, 通过在原有木棉之间补植香樟的形式来增加绿量, 提升景观效果, 与侧分带中的乔木大叶樟相呼应。底下选用耐荫、耐修剪的色叶灌木花叶鹅掌柴和绿篱瓜子黄杨作为灌木层, 营造层次分明、郁郁葱葱的林荫环境, 起到滞尘减噪的作用。 
3.4.4路侧绿带 
植物配置以绿色生态为主题, 重点突出江浙一带植物景观。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乔、灌、地被之间的合理搭配, 注重群落结构和季相变化, 在节点位置重点布置, 在不同植物群落交界处适当延伸种植, 使路侧绿带形成整体统一, 局部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 
4、展望及建议 
现代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的交通命脉,同时也是城市形象与个性的一个缩影。如果能够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将道路的生态改善功能与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相结合,那么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将真正成为城市意象塑造的重要手段,让城市不在“千城一面”。 
参考文献 
[1] 田景波.城市道路及景观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5. 
[2] 梅卫平.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探讨[j],广东园林.2006.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