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住宅区生态设计的概念进行说明,遵循住宅区景观生态设计原理,从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化展开,着重介绍了住宅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途径,其中包含水资源的优化和循环利用、植物资源的优化利用,土壤的优化等方面,使生态住宅区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日趋完善,从而建设好真正的生态化景观住宅区。 

关键词:住宅区,可持续,资源循环,生态景观 
1 住宅区生态设计的概念 
生态学家瑞恩(simvanderryn)和考恩(cowan)在1996年提出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住宅区生态环境是指住宅区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由绿地、道路和建筑构成,它们构成住区景观的基质;集中绿地和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住宅组团结构功能形态不同,它们形成住区板块;廊道分为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自然廊道包括植被带和穿越社区的河道等自然构成的廊道,联系被分隔的板块,为其中的生物提供联系渠道;人工廊道主要是联系各部分的道路。在规划过程中以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住宅区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住宅区生态设计原则 
2.1 保护、减量原则 
加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一般情况不得使用。加大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如自然的生态湿地和湖泊、本土的乡村习俗文化等。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土地、化石燃料等。建设应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提高住区绿化面积量。 
2.2 再并用原则 
我们应该对废弃的土地、原有的建筑材料、现状乡土植被等元素结合住宅区的功能,进行重新设计,重新服务于住区功能,节约大量的能源和城市资源。 
2.3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在住宅区建设中,应当尊重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特别是对基地中的乡土植物群落进行保护,维持其生境的多样性,促进各种类型群落的生态演替进化,保护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尽量减少对环 
境的破坏和干扰。 
3 住宅区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3.1 景观水资源的优化 
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灌溉是住宅区水资源消耗的一个最重要部分。数量之大、费用之惊人,而且产生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当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灌溉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关的技术和措施:1)采用滴灌系统和利用传感器来提高灌溉效率。滴灌系统区别于传统的灌溉方式能将水准确的灌溉到植物的根部,其用水量小,相当于传统灌溉的一半左右。而且滴灌可以促进植物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促进植物的快速生长,大大提高灌溉效率。2)使用中水和雨水灌溉。使用住区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生态处理污水得到的水来灌溉。完全使用城市用水对于植物灌溉是一种浪费,利用中水灌溉是最好的选择,同时还能间接减少自来水中氟元素对植物的伤害。 
⑵雨水收集与暴雨控制 
一般的住区习惯使用大面积的不透水铺地和人工管道迅速将雨水排出。集中的排放容易给整个城市的洪水排泄造成困难,同时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直接危害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土地生态的平衡。因此,住宅区应利用场地和植被把暴雨排水控制和雨水收集结合起来,改善地下水的土壤状况,促进生态平衡。 
1)系统规划生态渗透池和集雨绿地。结合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设置生态渗透池和集雨绿地,形成相互连通的系统,把雨水和地表径流的水引到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结合局部区域采用的人工管沟排水,当水流接触到植被和渗透性较好的土壤时,污染物将得到自然的过滤。自然地面、水体、生态渗透池和集雨绿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集雨排水系统,它不断降低了排水流速和侵蚀的程度、减小了排出的洪峰流量和径流体积。同时,它加强了地表水向地下的渗透,减少了植被灌溉的用水量。 
2)应用透水铺地。应大面积应用透水铺地,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生态设计为前提,使住区透水铺装面积和透水地面面积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保证在最大日降雨量情况下,通过地面渗透、集雨绿地和植被的截留等相关措施,使住区也能全部利用雨水。 
⑶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创造条件通过人工或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污水为中水,用作住宅区常规的植物灌溉、观赏水景等用途,同时这样可间接减轻对城市水源的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公园中的污水处理可集中水处理系统与就地回用的分散处理相结合,使用生物膜法,就地渗透补给地下水,自然净化水体并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用水效率,注重水的生态循环,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3.2 景观植物资源的优化 
⑴植物资源利用 
研究植物资源的利用是为了力图保持最合理有利的群落类型,维护生态的平衡。在技术体系规划的研究中,应把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加以研究。减少物质消耗,实现生态利益的最大化。 
1)保护植物的再生能力和特殊性功能:在利用植物资源的强度上,充分考虑植物的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大部分植物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各种原料植物,但非原料性质的植物资源,如风景林、水源林、抗污染植物等,它们具有其特有的生态保护或供养着其他动植物,应该加以格外的保护。 
2)实现植物种群、景观、功能和效益的多样性:住宅区的种群选择在自然地理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基地的环境生态结构、审美需求,选用多种生活型和基因型的物种。种群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起到稳定生态的功能。 
⑵乡土植物资源利用 
乡土植物是最有价值的场地特征,是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洪涝、干旱、病虫害等恶劣的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抵抗性。 
1)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入侵物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区域,在当地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对当地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入侵物种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且排挤本地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和生物污染,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能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稳定的区域性植物群落。 
2)乡土植物的保护。要保护原有植物,必须在规划中切实保护植物生存的环境。避免对原有植物附近的地形做太大的改动。地形调整的幅度不宜超过15cm。在树木下设置的活动设施应尽量减轻压力,降低对树木生存的影响。同时乡土植物应积极组织开发和利用,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植被景观。 
⑶基地土壤的优化 
1)保留基地表土。在建设过程中,如碰到不可避免的基地开挖,如道路、建筑、广场等因素。因先将施工区域内的表层土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储存和保护,防止表层土因干燥风化影响表层土中微生物的生存,待基础工程完工后,再将表层土移到填挖区域,作为地面的覆盖表土。 
2)保护健康的自然土壤免受不必要的改良。土壤的生态结构和地域性植被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健康的土壤无需添加肥料也能很好的适应乡土植物的生长,过分的改良和施肥反而适得其反,破坏原先的土壤结构,使土地的利用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基地自然土壤的改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谨慎的实施。 
3)减轻挤压和减少建设过程对场地的破坏。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相对松软的土壤,因为过于压实的土壤内部颗粒缺乏空隙,土壤会固结变硬,从而植物生长需要的水、空气和必要的养分,因为固结的土壤而得不到及时的供给,极大的降低了土壤对植物生命的支撑能力。而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重型建筑机械对基地的地形、道路进行改造,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使用轻型机械设备,尽量的减少和合并重复使用机械的区域。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区域,待施工完毕后要对表层土壤进行必要的翻耕恢复,以达到合理的土壤结构。 
4 结语 
总的来说,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生态化住宅区景观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行动,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我们合理得改善住宅区景观各方面的过程中,使生态住宅区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日趋完善。将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如可循环,不污染,节源减流等渗入到住宅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最终建设真正的生态景观住宅区。 
参考文献 
[1] 孙鸿野 田伟,浅议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生态人性化空间问题[j]山西建筑,2008.30 
[2] 秦柯 李利,关于生态与设计的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