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属于自己的庞大的案例库。积极利用实地考察拍,网络,杂志,购买电子书和交换(尽量不直接向同学同事索要)的方式,拿到尽可能多的好案例、好项目文本。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庭院、游园、广场、公园、商业街、水岸、生态复建、后工业、景区、度假区、动植物园、风情小镇。基本就这么多。尝试对其中优秀的案列进行分析。试着用一段话简介方案,试着为案例找5个成功的原因,试着为案例画几张人流、功能、节点或构图的分析图。是在觉得这个方案好极,可以抄平面。我个人其实喜欢照着画一个局部,我的老师告诉我,不如直接描……

  2.建立自己的细部做法的图片库,收集途径同上。做好树状分类工作,比如竖向里的叠水落水、台阶面、阶梯种植、草坡放坡,建筑里的亭、会所、展馆、茶餐厅,小品里的座椅、标识牌、构筑物、灯具。或者按软硬水景的方式来分类,总之分类要足够细致,且便于自己查找。
  3.建立自己的效果图素材库,与学校里很大不同,社会上方案中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果图的漂亮程度。不要太寄希望于效果图公司,这和建筑就很大不一样了。效果图公司很难完全理解你想象的氛围,而且很难考虑到纷繁而致命的细节。效果图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美感、PS水准和PS素材的数量……后者只能多从网络收集。你也许会发现行业领军公司们的效果图很棒,因为他们有人专门负责收集效果图素材,想做难看不容易……其实效果图的质量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设计师对方案的全局掌控能力。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好学校其实是相当重视效果图的细节和质量的。
  4.收集施工图的做法。我不会隐瞒我施工图很菜鸟。当然也确实存在方案组和施工组的分工。但如果有心去做的话,我相信主要还是四处搜集,翻阅熟读规范、制图规范和做法。
  5.总结概念思路。概念是卖出来的……有着它自己的套路……一般来说,我们谈的是生态和文脉。很少炒纯艺术理念(当前包括参数化)的概念。生态需要明白什么时候能扯保护湿地、什么时候扯植被恢复、动物栖息地回迁、消解城市不利要素和建设和谐社会……文脉方面关注的主要有历史(场所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建筑风格、民俗、土特产和名人……)、场所特征的抽象引申和象征、文字游戏(诗词古画古文中寻找贴切的灵感)、风水以及比较特殊的宗教遗留……。文脉和生态的概念大家都会说,想真正学懂变成自己设计的亮点打动别人很难。我自己也在摸索。但我认为可以分类总结哪些概念适合哪些具体的场所,组成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套牌。毕竟很多顶尖设计机构都是这么做的,甚至直接贴在工作室的墙上。
  6.补充植物知识,我想对于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同僚来说,植物知识其实是很欠缺的。但植物实际上比较坑……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才单独拿出来说它。国内植物配景是很少参与前期方案的,虽然配景配好了确实是一大亮点(个人感觉日本这方面蛮强)。主创把种植设计完全交给别人做也很正常。但不管怎么说,一组人做方案最少需要一个植物方面的“专家”。
  7.说手绘和软件,手绘唯有多练,我手绘也一般,这还是在美术基础相当不错的情况下。无法,练得少。学校不重视但怪不得学校。把手绘练好,但不必好得过分到艺术的程度,表现太强反而影响表达和交流。软件,CAD、PS、SU足矣。提升文本和分析图图面效果找ID、AI,提升模型炫酷程度个人推荐接触犀牛(曲面建模,当然了有大神SU通吃一切曲面……),想让策划分析李菊福学GIS,参数化个人在从grasshopper尝试缓慢入门……
  以上是设计的“词汇量”部分,即大学教学实际并不重视的部分……(个人意见)
  下面是设计“语法”方面的个人吐槽……
  1.园林史、景观史和建筑史是设计外最重要的课……
  2.图面的构图要素和语言美感我真的讲不了……没那水平。个人推崇使用少、重复、简单几何且纯净的构图要素和形式,不排斥曲线及圆。
  3.形式感不是抄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积累……请注重艺术和审美素质的不断积累。
  4.通览群书……
  5.杀手锏……我如果是湿地专家的话,那我现在就超牛逼了,我不是,全国会做湿地的专家就那么几个人……说实话我羡慕他们赚进口袋的大把钞票和声望……会一项大多数人不会的手艺很重要的。当然,注意分配学习成本……
  最后要明白的是,大道理好懂,执行落实这些需要相当程度的志向和耐性……这也是作为竞争者我不忌惮分享这些的原因……
  总之,画之前多想,想之前多读。打字仓促,思路凌乱,多有卖弄,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