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园林建筑空间的结构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装饰形式;而建筑空间的结构秩序,也是一种装饰秩序。在园林式建筑的空间结构中,这种装饰手法是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种装饰秩序的研究,使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装饰性在空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装饰秩序 几何图案 立体圆雕 空间秩序 
  建筑作为一种居住文化,正是人类为了解决自身居住问题而营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建筑的物质性、环境性、空间性决定建筑与人生命存在的依赖关系,哪里有人的活动,哪里就会有建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类生命在空间的表征,建筑的意向性、审美性同时也赋予建筑以艺术性。由土木、砖瓦、石头构建的传统建筑具有巨大的空间文化性,即表现在它的物质材料上,也表现在空间结构的建筑装饰上。当人们不在满足于对建筑的表面装饰之时,其内部的空间结构便越来越重要的参与到我们的装饰艺术舞台上来了。 
  一、传统园林式建筑空间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一)借景形式与特点。 “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是造园技法中最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 
  (二)对比形式与特点。 “对比” 是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对园林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与对比;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与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与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三)夹景形式与特点。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线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比如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是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形成独特的景观。 
  二、园林建筑空间结构的装饰性 
 
 (一)点线面的装饰 
  园林建筑结构的形式秩序,与装饰的形式规律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正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是“于立体及表面之比例,布置之权衡上发挥其图案效果”。所以园林建筑空间的结构形式,实际是一种装饰形式;建筑空间的结构秩序,也是一种装饰秩序。装饰秩序中的几何图案是用点、线、面等抽象的集合形构成的图案纹样。图案中的几何形象和自然形象一样,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以现实自然界存在万事万物为素材,经过整理,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巧妙加工成有秩序、赋于韵律节奏的画面,组成单独或连续的图案纹样。几何图案来源于自然形象,但绝非简单摹仿,而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高度概括,即有条理、有秩序的组织结构,有规律和有节奏的运动变化,并要求创造出一种新意境。 
  例如:休闲广场的树阵;按斜轴排列式点的组成;植物迷宫;渐变间隔,产生疏密聚散;成组间隔排列,产生节奏感;圆点中心距离相同,点的大小不同,产生明暗变化;大小点表现立体感等等。点的运用范围远不止这些,如湖中小岛相对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点,它的位置、面积大小变化会对整体布局的重心、构图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把点的应用发散开来。 
  园林植物栽种的线是指植株、铺装或建筑小品等以线的形式排列,例如:绿篱、行道树、坐凳的线形排列。根据线形与线构成不同,形成各种排列方式:线的等距横向排列;线的等距竖向排列;线的等距斜向排列;线的成组间隔排列;粗细线间隔渐变排列;折线等间隔排列;横竖直线交织,变化横线间距的排列;波线等距交织排列;中心放射排列等等。线的流动感,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可形成人为造景,更加充满生命,靠近自然。 
  园林设计中面的运用普遍,例如在绿地中植物根据种类不同形成不同的面,植物按其色彩偏向不同形成不同的色面,面还常运用到绿地草坪、绿墙、林道铺装等等。根据面的形、面与面之间的搭配运用,其应用方式有:几何形面依中心划分;同心圆划分;依边缘划分;面的错位重叠;表现旋转的面;菱形的组合;六角形的组合;不等边六角形的组合;偏心圆扩大;表现渐变的面等等。园林设计中面的合理应用,能够突出主题,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桥与雕塑的装饰。 
  山水的自然美,一向为我国文学家和艺术家情有独钟。正如明代大艺术家董昌其所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为诗为境。”桥,是架设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物,它长期屹立于大自然之中,也就成为点缀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员。桥梁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造型风格和装饰工艺。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和雄伟壮观上。而江南水乡的一些小梁细桥,则更使人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有山有水自然也就会有桥,桥梁本身也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桥梁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原来就摇曳着艺术的风采。故英国李约瑟先生说:“中国的桥没有不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别出色的美。” 
  其次,园林中还有一些点缀其中的雕塑,很好的对园林的空间起到装饰的作用。立体圆雕在江南园林中也有不少运用到景观上来进行装饰。通常是在一些亭阁上雕一些花篮、倒挂狮子之类的题材。如江苏扬州平山堂里的“西园”内,在“天下第五泉”旁边的一座亭子,每一角的飞檐下雕有一只立体花篮。这种立体花篮的做工虽不精细,但造型之美是无可非议的。其次还有浮雕,是在古建筑中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如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普遍运用浮雕工艺。朴素的造型上雕以古拙幽雅的图案花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如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的楼、阁、轩、榭及厅堂的门窗、隔扇等都饰以古拙、幽雅的浮雕图案花纹,其雕刻工艺之精细堪称一绝。闻名中外的苏州园林,将巧夺天工的建筑造型与精美绝伦的雕刻工艺和谐统一,完美结合,成为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 
  三、 结语 
  园林建筑造型的空间结构变化是一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渐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生命成长、智慧发现的审美实现过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这些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下一些关于建筑与装饰的书籍,在谈到建筑装饰之美时,更多注意到外在的纹饰、图案、建筑壁画的装饰性上。事实上,建筑空间结构的装饰比起外在的装饰,更具有整体性、空间性、和实用的装饰性。 
  参考文献: 
  [1]王琥.装饰与器物造型[M]. 重庆出版社,2003. 
  [2]唐星明.装饰文化论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德)费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