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植物配置在绿化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的效果,甚至还可对园林效益造成影响,可谓是绿化工程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及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园林植物在绿化工程中配置原则及手法,并对其在绿化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配置;园林绿化;应用
在绿化工程中,好的园林配置可谓是园林配置的核心与灵魂,所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本文结合相关实际工作情况及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园林植物在绿化工程中如何配置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同时还对其在绿化工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它绿化工程中的有效园林配置提供参考依据,详细内容如下文介绍。
1.绿化工程中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1.1适用原则
在绿化工程中,应对植物的耐性及抗性进行考虑,因为不同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根深的植物与根浅相比耐旱性较强,木本植物相对于本草植物,耐旱性较强。所以,在山坡地区进行绿化时,则应多配置一些根深的植物,将根浅的植物于湖畔周围种植。
1.2美观原则
在园林中,无论是何种植物,在配置上都应该达到美观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园林配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以便在整体上可以达到一致的效果。在进行配置时,应对植物的色彩、季节的变化情况及周围的建筑、水体等相关要素进行配合,同时应注意各个植物之间色彩与季节的过度,并可利用花卉进行配合,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1.3多样性原则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园林建设中利用植物造景等方式建设生态园林已经成为了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园林的基本需求就是需要保持多样性的原则,尽量使用多种树种,以便可以在园林中植物群落能够稳定形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4突出地域特点,注重地方特色
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还应该与当地的地域特点进行结合,尽量体现出地方特点,使用当地的树种进行种植,这样植物不但可以快速适应当地的环境,还可与地方的特色结合显现出来。比如,哈尔滨市在绿化工程中,则多使用丁香、榆树等当地树种为主要绿化基调,而沈阳北陵则多使用油松为绿化植物,因为属于当地的原产植物,使得陵园具有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1.5园林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
在园林景观中,在同一个环境中必然会出现多种植物共同生存的情况,这样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植物种间的竞争情况,所以在园林配置时,一定要处理好此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在配置时,可针对自然界的植物结构进行模仿,将多种植物有层次的结合起来,形成层次多、结构为复合形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长期的群落生长效果。
2.绿化工程中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手法
2.1基于种植效果的植物配置
2.1.1孤植。此种种植方式为在园林中进行单株树的种植,通常属于园林中的庇荫树或者是进行观赏的单株树木;另一种可能则是为了符合构图中的艺术需要,所单独种植的树木。
2.1.2丛植。一个树丛由3~5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8-9株,于不同的距离内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对于丛植的配置,尽量以自然为主,并与艺术构图的规律相结合,从而在园林中表现出群体植物的美。
2.1.3群植。其中多是将1、2种植物作为主体,然后与灌木进行搭配,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2.1.4带植。此种树木种植的原则与群植较为类似,将大量的乔木与灌木以带状的形式进行种植。此种种植方式在街道或公路两旁较为常见。
2.1.5规则式配植。此种种植方式又可称之为行植,常见与道路、围墙边上广场上,多是按照多行或者是单行的形式进行种植,若种植时株距、行距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那么便可称为行植;若是按照以方格网形式,于交叉点处进行种植,那便可成为正方形栽植;若是以等边、等腰三角形进行种植,那么便可成为三角形种植;若是行距大于株距,便为长方形种植;若以一定半径株距进行圆环种植,便可成为环植。
2.2基于艺术效果的植物配置
在进行园林配置时,不管主景是植物还是其它要素,都要对植物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对其数量、位置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安排,明确主体,以便配置的植物主次分明,从而能够将园林空间景观内所存在的独有特色与风格表现出来。
2.2.1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3种方法。
2.2.2动势和均衡。由于各种植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姿态,所以,在配置上要保持其均衡性,如,杜英的姿态属于较为规整的,而松树的姿态则属于动姿。所以在进行配置时,应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及植物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还要对其各个生长阶段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考虑,以避免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2.2.3起伏和韵律。韵律有2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2.2.4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
3.绿化工程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应用
绿化工程种类较多,本文针对园林植物在绿化工程配置中的应用,以某城市道路绿化为例,对不同绿带中植物栽培配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3.1分车绿带的配置
所谓的分车绿带指的是车行道之间所存在的绿化带,通常此种绿化带分为单排、双排2种,其中单排指的是对上下行车道进行分隔的绿带,双排指的是对快慢车道进行分隔的绿带。分车绿带在宽度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最窄、最宽的绿带分别为1m和10m左右。对于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首先要对交通的安全性有所确保,其次应该对交通的效率无妨碍,在保证以上2个前提要求后,才可考虑如何增加街景、降低浮沉或起到遮荫的效果。对于交叉路口或人行横道处,一定要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保证安全视野足够充足。一般情况下分车绿带多使用高度较低的灌木、草坪或具有一定高度的乔木等植物进行配置,比如,使用高低较低的灌木、草坪或花草等与枝下高度相对较高的棕榈科植物联合配置,这样便不会对视野有所阻挡,同时还能起到遮荫的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景色,可谓是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结合。
3.2行道树绿带的配置
在行道绿化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行道树,其不但可以起到遮荫的效果,还能对街景起到美化的效果。一般在城市街道中,行道树多是在人行道或车行道两侧整齐的排列的。在配置时,枝下应具有一定的高度,以保证车辆的通行,同时树冠还应留有足够的孔隙,以保证车行道中空气可顺利向上流通。对于较窄的车行道,则应避免使用小乔木或常绿的灌木,以避免汽车尾气等悬浮物难以及时扩散或稀释。同时应该注意株距,考虑交通与两侧沟通的需要,在两侧有高大建筑物的街道上,要根据道路方向和日照时数选择耐荫性强的树种。
4.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一方面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群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同时还要结合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配合。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应当重视植物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