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就是依据各种客观条件确定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和位置,组织道路交通,设计景观和绿地。小区在总体规划的构思上,要从“以人为本”出发,体现人性的、生态的设计理念,关注自然环境、城市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重点,然后结合工程实例,对长沙某小区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区;建筑;规划设计 
  引言: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小区建筑规划设计重点 
  1、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 
  (1)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居住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居住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居住和廉租居住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舒适型居住应是面积较大,房室较多,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使居住及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运动、保健)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休闲需求。当然,这一切都应在经济上可负担的条件下取得。 
  (2)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居住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的干扰。 
  (3)居住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居住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有的住区设计了三面连体居住楼,在围合空间的第二层设露天绿化、活动平台(首层架空),也颇受居民欢迎。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居住群落功能,布置好居住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2、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 
  (1)居住功能多元化。当前,居住从过去主要强调生存功能向同时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居住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居住除了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外,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艺术培养、作画写书、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空间以及能使住户得到舒适享受、视觉享受、感觉享受的条件和设施。 
  (2)居住设计要求精品化。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居住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3)居住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普通居住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居住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4)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居住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5)居住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居住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6)居住设计走向信息化。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策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居住。 
  二、小区建筑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 
  长沙某住宅小区,该项目位于长沙市西南侧。用地面积: 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68560m。用地性质:内含二类住宅用地,绿地。用地形状:用地形状不规则,土地有较小高差变化,为熟地。周边道路:地块东面为已通车的市政道路,宽22m;北面为即将建成规划路,宽约22m。周边环境: 地块西面为农田。 
  2、规划设计概念 
  地块近范围内并无特别优势景观,但有一活水泉,流量较大,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地块内的水资源,希望将建筑、水体、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生态的风格的空间环境和生态庭园,营造典雅、休闲、舒适的生活氛围,建造以人为本的现代都市人居建筑环境。我们将努力将此地打造成该区域最迷人的都市景象之一; 成为高尚生活小区的典范。 
  3、规划设计 
  (1)功能布局 
  小区在东侧中断路设置主要入口,同时在用地内南侧和北侧设有车行出入口。主入口两侧,入口建筑围合出了一个大气的景观入口,通过延伸进小区的叠水泳池,中心水景以及景观带,大片的种植绿化,茂密的丛林,渲染了热带生态的森林的气氛,使其成为整个社区的灵魂和重要的节点。小区内包括综合用房、中心岛居多层,东面沿街小高层以及其他周边18 层住宅为主,东侧交叉路口处为酒店式公寓。沿东路布置沿街商铺。   (2)设计特点 
  将大户型和整个小区50% 的户型布置在可望见内庭景观中轴的西侧,同时享受自然的奇观和精致的人工景致。 
  内部形成约1.5万m2 中心生态园林走廊,其它户型分布中心园林周边,取得良好的景观及开阔视野。 
  在局部小区中心布置房型较大的多层户型及底层临水别墅,周边高层皆俯视内景,在提升套型质量的同时又丰富多变了景观空间及建筑造型和户型。 
  沿城市干道住宅高低错落的布置了正对景观中心的版式小高层及高层,通透采光而又具备良好的景观视野。 
  步行系统结合规划有效的将社区内所有住宅高效便捷的联系在一起,小区内各有起伏蜿蜒的小道穿过中心生态的景观轴连接住户。居民可以通过步行系统通往小区各个开放区域。小区内各有起伏蜿蜒的小道穿过中心生态的景观轴连接住户。 
  半地下室车库根据现状地形巧妙设置,除人防外所有车库为生态半地下室车库,功能主要是停车; 结合地形和半地下室形成的空间结构变化,造就了小区内部中心岛居组团地面和中心生态景观长廊约3.5m 的高差,结合园林景观设计,使小区内形成了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多向视觉感受的生态立体景观系统。 
  4、建筑设计 
  小区内建筑特点分为四点,体现了高尚,典雅的后现代建筑风格,颇有人居气氛。 
  (1)岛居住宅以3 栋为一组,共8 组形成4 个饱满的岛居,通过屋顶局部高差的变化及体形变化勾勒出一条优美,舒展的天际线,能从整体上带动内庭愉悦的建筑视觉感受。 
  (2)沿市政道路,通过塔、板结合,形成一条有规律和韵律的组合体形,提供良好的城市建筑景观和具有典范作用的城市形象。 
  (3)沿地块西面为两栋一组的高层建筑,建筑形体丰富多变,组合方式各个不同,为整个小区以及城市提供了一个又优美的天际线。 
  5、小区道路规划设计及消防设计 
  (1)小区道路规划设计 
  小区交通设计总原则为小区东南角至西北角的外围设计居住车流,人流沿着住宅和景观贯穿于小区内部,保证一定的人车分流。 
  采用三级道路系统: 
  第一级为小区外部城市干道,作为城市与小区的联系交通,城市直路的快速予人喧闹和匆忙急切感; 
  第二级小区内部车行主干道和次干道,宁静休闲的社区居住环境给人从容舒展的感觉,脱离城市道路的烦嚣,使住宅过度到宁静的居住空间; 
  第三级小区内部步行道路,住户进入私密的住宅空问,园林掩映,洋溢休闲的生活气息,走进在生态的大森林内,令人忘却城市的焦虑,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通过三层道路系统的层层过滤,有助于人们从喧闹的城市中脱离,回到宁静休闲的家园。 
  小区内规划道路按宽度分三级: 
  第一级内环车行林荫道,总宽5m; 
  第二级为小区次干道,步道3m 宽; 
  第三级为宅前小道,1.5 ~ 2m 铺装路面。 
  在中心园林下设置地下室及半地下室,大多数住宅单元均设有电梯间直落地下室,能保证各住户均能方便与舒适的使用地下停车库。 
  (2)消防设计 
  用地内设环形消防车道,道宽≥4m,路基承载不小于30t 消防车压力。 
  每栋高层建筑均设有大于总周长1 /4 的消防登高面,道宽4m,距建筑间距> 5m,路基承载不小于30t 消防车压力。 
  所有消防停车场直径> 15m。 
  消防车道转变半径≥9m,道路坡度≤7%,登高面道路坡度≤1%。 
  高层、小高层根据层数不同设置相应消防电梯和自然通风的疏散楼梯。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质小区建设,已经不再是纯粹向低密度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是在“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建筑科学》[J].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2009(4). 
  [2]葛岚.《安徽建筑》[J].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2008(4). 
  [3]罗江龙.人性化居住小区的设计探索,山西建筑,2007(8). 
  [4]王明前,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建筑知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