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园林给排水工程施工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园林给排水施工的若干技术。同时,以减缓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为目的,提出了园林给排水施工策略。
关键词:给排水;园林;施工;径流
从水源取水,并根据园林各个用水环节对水质要求的不同分别进行对应的处理,然后将之送至各个用水点,这是给水系统。而利用管道以及地面沟渠等方式将各个用水点排出的水集中起来,经过处理之后再进入环境水体的过程则是排水系统。园林的给排水系统在园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园林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特点,提高给排水施工的技术水平对于保证园林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 园林给排水系统的施工特点
园林由于建设需要,通常其地面高低起伏较多,因此在给排水系统中需要设置数量较多的循环泵对水体进行加压,以保证整个给排水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同时,由于园林的项目较多,尤其是一些大型园林,其中就包括动物园等,其在早晚打扫以及动物饮水时需要大量的水,因此给排水系统应该能够满足各个时段的用水需求。另外,由于各个区域对水质的要求不同,给排水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水体的种类进行分类施工,这样才能确保园林工程的给排水系统满足其对多种水质的不同要求。
2 园林给水系统施工技术
园林的给水管网施工过程中除了要对园区内用水的特点有一个详细的分析之外,还应该对园林周围给水情况进行了解,因为其直接影响到给水管网的布置方式和布置路径。通常,市区内的园林可以从一个接水点引入给水,这样不但可以达到节省管网目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水头损失,起到节能作用。
针对园区植物灌溉用水,当前主要采用的是喷灌系统。传统的园林喷灌长期采用了拉胶皮管的方式,这不但极大的消耗了劳动力、容易损坏花木,同时还浪费水资源。随着我国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绿地面积得到不断增加,对绿地质量的要求也更高,这种原始的灌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园林的灌溉需求。这时,自动化的喷灌系统开始引入到城市园林灌溉系统当中。系统水源可以使城市河流。护坡,也可以使城市给水系统。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供水网络。
另外,在管网的布置方式方面,可以采用球状管网、树枝式管网等形式,在施工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应用。
3 园林排水施工技术
3.1 地面排水
作为园林排水的主要形式之一,地面排水在园林的给排水中发挥着重要的做唷I能够。另外,沟渠排水、管道排水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其中以地面排水最为经济。
处于经济性、易维修性以及生态环境综合效应等方面的考虑,我国大部分的园林绿地都采用地面排水作为主要排水方式,同时以沟渠排水河管道排水作为辅助排水方式,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排水管网。
在地面排水过程中,相关的施工技术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这样五个字:拦、阻、蓄、分、导。其中,拦,就是将地表水拦截于园林或者是某个局部区域之外;阻,通过在径流线路上设置障碍物的方式达到挡水的目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削减径流的冲刷作用;蓄,一方面可以采用相关的措施使得园林土壤能够更蓄水,另外可以用地表的低洼处、池塘进行蓄水,这在干旱季节尤为重要;分,采用人为建筑或者是其他障碍物将大股的径流分为多股细流,减少其对园林土壤的冲刷危害作用;导,将园林中过剩的地表水利用各种沟渠或者地下管道及时的引入园林的储水或者是其他区域,避免水害。
4 合理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对地面的破坏
导致地表冲蚀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径流速度过大,直接对地表的土层造成冲蚀作用。因此,在园林的给排水过程中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
4.1 竖向设计的方式
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对地面的坡度进行控制,保证其不会因为过陡而使得地表径流对土层造成严重的直接冲刷作用;同一个坡度的坡面长度不能过大,应该通过合理起伏的方式使得地表径流不会由于一冲到底而增加水流的势能,减少对地表土层造成的侵蚀作用;利用谷线、盘山道等方式进行排水。
4.2 合理设置出水口
因为园林中分布着范围广泛的明渠排水系统,为了保护明渠沿岸的景观造型,应该合理设置出水口。例如常见的“水簸箕”,它是一种敞口式的排水槽,通过砂浆砌块、三合土以及混凝土来对槽身进行加固。“水簸箕”在排水过程中发挥着消力、挡污的作用,同时其还在槽底设置了“消力阶”,有效的减缓了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
在雨水排水口设计时,应该结合园林的具体造景、采用山石在峡谷、溪涧以及落差较大地段来形成小瀑布,这样不但有效的解决了排水问题,同时还很好的丰富了园林地貌、景观。
4.3 充分利用植物进行抗冲刷设计
因为裸露的地面容易被雨水冲蚀,而在植被的覆盖之下将不容易被植被所覆盖。这主要是因为植物的根系深入到地层中就爱那个土壤颗粒进行了稳固,使得其不容易被地表径流冲刷走。同时,植被自身也阻挡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因此,提高园林的绿化水平也是给排水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志水,王荣荣. 浅谈园林建设中给排水工程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2):56-59.
[2] 陈幸. 园林中给排水工程的特点及相应措施[J]. 江西建材, 2011(2):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