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园林工程 » 园林实习报告
园林专业实习报告 6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4-06-15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9 KB
  • 资料分类:园林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园林专业实习报告 6p
杭州建县于2200多年前的秦代,时称“钱唐”,至隋开皇年间改称杭州,其名自此始。到唐代中期,杭州发展成“珍异所聚、商贾并辏”的商业都市。
五代吴越和南宋又两代建都,历时200多年,是杭州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号称“东南第一州”。元时,杭州为东南重镇,经济繁荣,风景优美,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到明清,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处全国前茅。杭州文化璀璨,积淀深厚。从新石器时期后期开始,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杭州文化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为祖国、为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贤明州官和能工巧匠,他们为杭州留下了一篇篇光耀千古的华章,构成了“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景区由一山(孤山),两堤(苏提、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构成。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岸,这里原为南宋御花园“聚景园”。沿湖广植扬柳,每当烟花三月,如烟似雾的柳丝随风摇曳,宛如碧浪翻空,在那望不尽的柳荫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声,清脆悦耳十分动人,“柳浪闻莺”即源于此。
三潭映月又名小瀛洲,是外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小瀛洲湖中有湖,岛中有岛,岛间桥栏相接,亭轩台榭点缀其间,水中金鱼嬉游,岸上金桂婆娑,柳暗花明风景诱人。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原建于宋,重建于明。塔高约2米,塔基为扁原形石座,塔身为球形,中空,四周环有五个小圆孔,塔顶作葫芦形。每至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洞口蒙以薄纸,灯光外透宛如15个月亮,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塔影、月影、云影融成一片,十分迷人。
西泠印社位于孤山西部之巅,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学术团体。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开展篆刻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社址倚山而建,园林布局小巧玲珑,白墙素影,淡雅高洁,步道铺砌块石,廊架缠绕藤萝,花影遍地,环境幽美,为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山间有竹阁,柏亭、四照堂、华严经石塔、汉三老石室等古迹。
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山,一山独峙,山虽不高,但却是总览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化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为纪念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和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
岳王庙在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岳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的场所。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灵隐寺是著名的杭州旅游景点之一,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评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乌镇位于浙江桐乡,虽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保存下来十几万平方米江南典型的水乡民居群及十几座古桥梁,因其小巧以及“乌”与“鸟”字形相近,人们也称乌镇为“鸟镇”。
乌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拥有茅盾故居等多处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历来文人荟萃,人才辈出,如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夏同善,近代文学巨匠茅盾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她在江南古镇中的地位。
民居大都是依水而建,前后通透。一面临水,白墙灰瓦;一面临街,大多是二层建筑,一层是木头门板,二层是造型各异的木雕花窗户。许多人家临街的门敞开着,有的人家屋里很暗,生着煤炉子,地面是坑洼不平的石头地;有的人家房间装修的时尚美观,空调、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不管家中的装修陈设如何,也不管经济状况如何,乌镇人家临街的一面都保留着古老的木门板,也就保留下乌镇的古朴与宁静。
透过雕花镂空的腰门,看到有的人家在准备午饭,有的围在一起打麻将,有的老人安静地看电视,也有的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我们好奇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驻足看看,每当与乌镇人目光相遇的时候,人家都会投来友善的微笑。要不是门板上贴着手写的“福”字、“春”字,我们仿佛忘记了这是大年初一。虽然现代化的生活元素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游人们整日熙熙攘攘地来来往往,但仅一道木门相隔的乌镇人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平静得像房前屋后的流水。
到乌镇的收获之一是看到蓝印花布诞生的全过程。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有三位六七十岁的阿婆不停地忙碌着,一个用原始的工具脱棉籽、一个纺线、一个织布,无论游人对她们那原始的手工操作有多么好奇,也无论游人怎样拍照,她们仍是神情自若地、有条不紊地干着手中的活儿。这些曾经在报刊和影视上见过的传统手工劳动一下子吸引了我,脱棉籽更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出于好奇我看了很久。见我感兴趣,那位阿婆微笑着站起来,让我试试。我喜出望外,高兴地坐在木凳子上,学着阿婆的样子,左脚踩踏板,右手摇木柄,左手把棉花送进两只辊子中间。可那两只辊子却反向转起来,根本压不住棉花,棉籽更不能从辊子中挤出来了。阿婆手把手教我,又试了好多次,在手忙脚乱中我才勉强把棉籽脱出来,这时只感到脚酸臂疼,干什么都不容易呀!又尝试了织布的感觉,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几位勤劳的阿婆。
跨过窄窄的街道,不远处就是染坊,那些织出的白布要在这里染成各种蓝花布。古老的大染缸、传统的手工操作、双手粗糙的老妇人,高高的木架上晾晒一条条蓝花布,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白墙映衬着蓝花布,潮湿的气息拂面,那种安宁而纯净的美撞击着人的心灵。
参观了茅盾故居和民俗风情馆,看过百床展,了解三白酒的制作过程,找到一家紧靠流水的饭店,一只只小船在窗下划过,船嫂悠扬的江南小调飘过耳畔。鲜美的河虾、嫩嫩的春笋、香甜的粽子、醇厚的黄酒,我俩细细品味着水乡的美丽、古镇的宁静。
 乌镇是宁静的,宁静的不仅是那流水小桥、闲逛的小狗,还有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乌镇是朴实的,朴实的不仅是深远的小巷、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还有操着江南侬语倚在门口聊天的老人……
乌镇就像一幅画,浓墨重彩,印在心里;乌镇就像一杯酒,醇厚绵长,让人陶醉。
评论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土木工程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