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岩土工程 » 边坡与基坑工程
某滑坡计算及治理方案选择实例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1-09-04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18 MB
  • 资料分类:岩土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某滑坡计算及治理方案选择实例
该滑坡主滑方向20°左右,滑坡体长50m左右,宽83m左右,在平面上呈“似半圆形”。斜坡地形坡度为33°~39°,为一凹形坡,坡高25-30m,该滑坡前缘由于修筑铁路、公路开挖坡脚形成近直立陡壁,高5-12m左右,后缘为机关职工住宅楼2#、5#、6#楼等,坡顶加载,坡脚卸载,破坏了原有斜坡的应力平衡状态,再加上坡面排水不畅,形成了该滑坡的不稳定状态。
4.1.2 滑坡软弱结构面特征
该斜坡为一顺向坡,地层产状35°∠50°,而地形坡度为33°~39°,坡向40°,按地层倾角与坡角的相对关系来说属较稳定斜坡,但上部地层为坡残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层,厚0.3~4.6m),较松散,易渗水,而下部地层为强~中等风化片麻岩,当地表水(生活污水、大气降水)下渗后,在松散的坡残积层与下部强风化片麻岩接触带附近易形成软弱结构面,可使上层土体沿此软弱面而滑动,在强风化片麻岩的节理裂隙密集带处,当遇水后其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构成软弱面。该滑坡滑动面主要为坡残积层与强风化片麻岩接触面(土石分界面),埋深2.30~8.20m,平均5.08m,由于强风化片麻岩中局部软弱结构面向滑坡前缘临空方向缓慢剪切变形,再加上水对软弱结构面的润滑作用,应力释放后形成贯通的滑动面。对Q1浅井施工中,当自粉质粘土进入强风化片麻岩时,可见沿接触带有少量地下水浸出,该地下水主要是2#楼和公共厕所的生活污水自地表下渗而形成。
4.1.3 坡体岩土体结构类型
由坡体前沿陡壁和钻探岩芯揭露,坡体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混碎石,碎石含量35~40%,径一般2~10cm,棱角状,稳定性较差,在干燥状态下力学强度较高,在水的软化作用下,容易崩解和溃散;中部为强风化片麻岩,质软,风化裂隙发育,裂隙被粉质粘土充填,形成小块岩块,中上部岩土体为散体状结构类型,根据坡脚取样试验成果,强风化片麻岩风干容重为2.26g/cm3,单轴抗压强度的风干抗压强度为3.4MPa(垂直),饱和抗压强度为2.1MPa(垂直),软化系数为0.62,C=0.47MPa,相关系数r=0.999,φ=45º24′(风干垂直);下部中等风化片麻岩,节理发育,结构面间距25~30cm,整体强度低,结构体呈层块状,为层状结构类型。中等风化片麻岩风干容重为2.56g/ cm3,单轴抗压强度的风干抗压强度为13.2MPa(轴向),饱和抗压强度为8.9MPa(轴向),软化系数为0.67。整体强度较高,岩体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