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习目的及意义
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学习《普通地质学》之后,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次学习名学生可以野外观察到许多重要的地址现象、作用过程、特征和产物。从而对地质作用过程产生感性认识。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教学中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初步掌握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地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表述记录等工作技能。
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3) 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 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张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国的人生观。
第二节、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调查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14°07’30’’——114°37’30’’,北纬30°30’00’’——30°45’00’’。行政区划分主要为武汉市城区和所属汉阳、武昌、新颇,新洲四郊县部分地区,包括一步五万横店镇南半幅(H-50-37-D)、周山铺西南1/4幅(H-50-38-C)、汉阳县东半幅(H-50-49-A)、武汉市幅(H-50-49-B)、阳逻西半幅(H-50-50-A)共2.75幅,总面积1210平方千米(图一)。
测区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地形。山脉近东西向搌布,与区域地质构造方向一致,海拔高程为20~197.7米。著名山丘有武昌的蛇山、磨山、鼓架山、白浒山、洪山、喻家山,汉阳的龟山、美娘山,汉口的岱家山、吴家山等。市区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河网纵横。湖泊密布,外缘河流有府河、滠水、倒水等,皆属长江水系。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平均降水量为1284.5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391.7毫米。
武汉市城区总面积1557平方千米,人口约330万,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轻工、化工、造船、建材、电子工业具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多功能城市。
第三节、 地质研究简史
武汉地区曾有不少单位开展过地质调查。1948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郭鸿俊等人,在武汉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粗略论述了地层、构造特征,为地质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是,大量地质工作是解放后进行的:1995年,长江大桥对进行了工程钻探和地质调查。六十年代,先后有武汉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建工部给水排水设计研、武汉综合普查勘探大队、湖北省物测队开展过地质调查,测制了1:5万-1:20万地质图,并著有报告,提供了系统的地质、矿产,地貌、第四系及水文工程地质资料。
七十年代湖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湖北省勘察设计院、省水利厅、铁道部第四设计院、长江规划办公室、武汉凿井队、武汉钢铁公司和石油部“五七”油田等单位,从地质、物探、钻探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工作,取得了较丰富的水文工程地质资料。
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四化建设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湖北省区调所,武汉水文队、湖北省物探队、湖北省遥感站、湖北大学,湖北省勘察院等,相继开展了以武汉市为主的城市综合调查和城市地质系列图的编制工作,对武汉市解放后四十年的地质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所有上述工作均为本次调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丰富资料。
第四节、 实习概况
1、 准备工作阶段(2010.10-2010.11)
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借地质实习工具与器材。
2、 野外工作阶段(2010.11.6-2010.12.19))
完成地层剖面的测制,全面展开地质填涂。
3、 最终资料整理阶段(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