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规模的煤炭资源的开采,会造成大面积的采煤地面塌陷,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对采煤塌陷地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为矿山企业优化生产布局、避免和减少塌陷灾害的发生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肥城煤田塌陷区是我国四大岩溶型塌陷区之一,其塌陷规模大,塌陷特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在阐述了该地区采煤塌陷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塌陷规律、特征、成因机理、发展趋势,提出了防灾、减灾、治灾措施。
论文在介绍研究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采煤塌陷形态、特征、危害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塌陷地地面塌陷的危害采煤塌陷的治理研究
正文:
引言
研究背景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中国矿山开采量的9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国土的含煤面积很广,约占总面积的5.7%,而且开发矿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农业区,即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区。大规模的煤炭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面积的采煤地面塌陷,破坏了大量耕地,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采煤塌陷造成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
据统计,全国70%的矿区面临着缺水状况,其中40%的矿区严重缺水。同时,矿井排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1989年矿井排水13.1亿m3,平均吨煤排水量3.8m。/t。由于沉陷盆地形成大面积的水淹田和沼泽地成为污垢汇集之地;我国煤田分布区发多为山地、丘陵地区,煤炭生产庞大的地面广场系统,加上山区铁路、公路建设、火电资源开发、煤气输送等工程的增加,人类活动强度加大,山体便坡稳定性将显著减弱,滑坡、泥石流及水土流失作用增加将是必然趋势。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资源缺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0.079公顷,土地的负荷十分重。然而据调查,每年因国营采矿、建材生产等造成的挖损、沉陷、压占破坏的土地,数目极大。涉及300km2,涉及到达十万的人口,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矿区要一般矿井储量的10%一30%都在村庄下面。据统计:全国矿山占用土地面积581万公顷,仅煤炭行业,由于采矿引起的大面积塌陷区180余处,塌陷区破坏土地11.5万公顷。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是采空塌陷的严重发育区。肥城矿区地处康汇平原,压煤面积96平方公里,有13对生产矿井,因采煤造成塌陷土地5000公顷。截止2003年已有27个村3万农民无地可种,19个村人均耕地不足0.02公顷。目前塌陷地正以每年130公顷的速度扩张,预计煤炭全部开采完毕,将形成塌陷地10000公顷。
目前矿区的粗放发展不仅在农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恶化了城市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约了周边城市的发展。
因此,探索地面沉陷发生的机理及其规律、准确地作出预测,有效地采取防灾减灾的综合治理措施,将有助于地方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有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减弱其对于周边辐射区域的负面影响。
1、肥城矿区概况
肥城县煤矿区位于县境内北部 ,东西长22公里 ,南北宽2-7 公里 ,储煤面积 98.58平方公里 ,总储量 11亿吨。煤田含煤地层属石炭二迭系 ,煤层均被第四纪冲积层覆盖 ,厚度 250-450米 ,底盘为奥陶系灰岩 ,共有煤层16 层 ,其中可采煤有10 层和两个分煤层 ,平均可采煤厚度为 11.5米。肥城煤矿区现有地方煤矿4 座 ,省属煤矿8 座 ,年产煤 500万吨 ,到1990 年共产煤9700 万吨 ,产煤研石 1300万吨。矿区跨石横、王瓜店、湖屯、老城四个乡镇的 51个行政村。
2、煤矿区塌陷地现状
肥城煤田采取掏空回采式采煤 ,由于无冲填措施 ,每个采面撤除支撑顶柱后即开始自然沉陷。受煤层构造厚薄不均、煤层埋深的差别和水文地质结构的影响 ,断层带留煤柱隔层较多 ,同时因煤区多层开采由上而下、先后次序、施工进度等的不同 ,造成沉陷时间、速度、深浅、幅度的悬殊 , 使煤矿区形成高低不等的波浪式地形和丘陵状地貌。随着开采量的增加 ,带来的土地塌陷日趋严重 ,塌陷面积逐年增加 ,到1990 年已达 3653公顷,其中长年积水面积 980公顷,季节性积水面积 730公顷,不积水面积 1943公顷。据矿务局资料 ,开采万吨煤地表塌陷0.24公顷 ,开采一米厚煤层地表塌陷 0.7 米左右。照此计算 ,肥城矿区以年130 公顷的塌陷速度发展 ,整个矿区最大塌陷面积达 1万公顷,一般塌陷 3-5米 , 最大塌陷 8-12米。
3、塌陷造成的危害
3.1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由于地面塌陷改变了原来的地面形态,变得凹凸不平,在地下水位浅的地段,形成长年积水洼地,大部分耕地无法很好的耕种,失去了原来的生产水平,有的甚至绝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水土流失 , 破坏生态平衡 。塌陷不仅使地表呈波浪起伏、坡度不等的丘陵地貌 , 而且因地块塌陷产生宽0.3-0.5 米不等的裂缝, 降水产生的外营力携带水、肥、土顺坡而下 , 漏入裂缝中并流向低洼的积水处 ,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据调查 , 年侵蚀模数由塌陷前的不足1000 吨 /平方公里增至5670 吨 /平方公里 , 每年增加流失土壤量达20.7 万吨 每公顷损失径流量1230立方米 , 年损失径流量 220万 立方米 , 致使小气候变劣 , 生态环境朝恶化方向发展 。
3.2破坏地面水利设施
由于采空造成地表岩移和塌陷,使原灌溉水渠和河道标高发生了改变,排水系统失效,难以泄洪,从而使农田受淹。毁坏水利工程 , 打乱水系 , 造成水患 。据调查 , 塌陷共破坏塘坝8 座 、渠道 139.9公里 、大小水井126 眼、大型引黄 电灌干渠10.7 公里 ,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2 万元 , 损失劳动工 日520 万个 。同时 , 塌陷区11 条水系全部被打乱自然流势 , 遇大雨洪水四溢 , 危及矿井和村庄安全 。 1978年7 月 13日降雨190 毫米 , 矿区 7个村、5 个矿井被洪水包 围 , 两条干线公路被冲毁 , 部分矿井停产 ,4700 公顷农 田被淹 , 倒塌房屋 300多间,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3.3毁坏公路交通设施
由于地面不均匀的塌陷,使公路路面坑坑洼洼,由杨庄矿至白庄矿的公路局部地段毁坏严重,严重影响了交通。
3.4破坏农田、建筑,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土地废弃 , 群众生产、生活难以安置 。塌陷地并非一次沉陷, 而是年年塌陷, 形成既不能浇也不能排、肥水大量流失的波浪式丘陵地 。塌陷地中有一半绝产弃耕 , 另一半产量锐减、成本增加 。因塌陷, 减少水浇面积3120 公顷 , 年减产粮食 3500万公斤 , 每公顷耕地的生产成本增加450 元 , 致使塌陷区人均土地不足0.02 公顷 , 部分村庄基本无地可种 , 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矿区农民的生产生活 , 也使肥城县人多地少的矛盾 日益突出。肥城老城村是一个有700 余年历史的老村 , 过去粮食年年有余 , 店铺林立 , 工商业项目众多 , 一片繁荣景象 , 1960年采煤以后 ,243 公顷的土地塌陷了207 公顷 , 绝产20 公顷, 二次复采又塌陷 52公顷, 地面塌陷 2-3米。地 面塌陷造成该村现人均土地不足0.02 公顷 , 且不能旱涝保收 。在塌陷边缘 , 耕地陷机轮、耙地折牛腿 、浇地地漏水 。昔 日繁荣的老城村 , 如今塌陷成孤岛, 街道路面断裂 , 房屋东倒西歪 , 国家 已支付 3900万元的搬迁费 , 至今尚未搬迁完毕。给政府、社会增加了压力,产生了不安定因素。采煤塌陷地破坏了肥城肥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下个世纪中叶采煤塌陷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将迫使肥城市的大量农民离开赖以为生的土地,加剧了本来就十分尖锐的人地矛盾。失去了农业发展的支撑,肥城的经济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激发的当地农民和采矿企业之间的矛盾现在已十分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将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3.5采空塌陷增加了企业、国家的负担
煤层开采塌陷不仅毁坏了农田,村庄建筑也受到破坏,许多农家房屋墙壁开裂。因地面塌陷,迫使创建于1273年具有700多年文明史的肥城老城南迁,为此,国家拨建设费5.9亿元,土地赔偿费3.6亿元,人口安置费0.3亿元。自1957年8月13日,华东局在肥城王庄一带打出了太原组可采煤层发现了肥城煤田,探明储量10.61亿吨。从1961年开始建井投产到如今已有大小13个矿井全面开发,40多年的开采历史。不完全统计已采出煤55820万吨,塌陷面积5000公顷。现煤田年生产原煤600万吨,测算还能服务65年。有新的采空区就会产生新的塌陷区,与其相关的矿井排水量相应增大,煤矸石占地、压地面积也相应扩大,对周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4、治理现状及对策
地表塌陷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 几年来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复垦 , 已复垦塌陷地 1113公顷 , 其中耕地470 公顷、鱼塘 550公顷、园林52 公顷 ,1991 年获总收入1128.5 万元 , 取得显著效益。为了提高治理效益及科学性 , 肥城县政府同山东农业大学联合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 煤矿区塌陷地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项目, 运用生态学原理 , 在127 公顷塌陷地上进行试验 , 探索出五种治理最佳模式 , 并进行大面积推广。这五种模式即对深水区 , 挖鱼塘 , 淤泥造地 , 种养结合对季节性积水区 , 挖沟排水造田 , 发展农业生产对塌陷变形地 , 削高填洼 , 划方整平 , 配建水利设施 , 恢复耕种对浅水区不稳定区 , 顺势发展芦苇、蒲草或穿插耕种对临近石横电厂的塌陷地 , 用煤灰填平 , 覆土后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与此同时 , 在塌陷地上大力推广了选用良种、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八项配套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 , 发挥了互补优势 ,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塌陷地的潜力。
肥城县煤矿区塌陷地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 但目前的治理改造现状还停留在一般性的恢复生产上 ,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塌陷地的治理改造 , 是肥城今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大事 , 影响到十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一是将塌陷地的治理改造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 设置机构 , 配备人员 , 加大投入 , 综合开发强化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的贯彻执行 , 建立配套法规 ,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 , 提高全民的土地、水保意识 , 用经济、法律手段制止人为水土流失的继续扩展。
二是因地制宜 , 科学规划 ,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 , 由点到面 , 因地制宜地筛选优化模式 , 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 农林牧渔合理配置 , 规模治理 , 集约经营 , 发展生态农业。5、塌陷区治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5.1局部治理,将会全面恶化
  目前所治理的塌陷区只是全部塌陷区的很小一部分,还不包括将塌未塌的部分。而且当前的治理速度、治理措施还跟不上塌陷区发展的速度,这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阻碍肥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5.2资金尚无保证,组织有待加强
  资金是采煤塌陷地整治能否得到实施的关键。缺乏治理资金首先是因为从煤矿来的资金源头就小。事实上,采煤塌陷,尤其是深层塌陷对耕地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逆转性。这从源头上决定了治理资金的匮乏。这有限的治理资金进入政府后,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也未必能做到专款专用,一部分治理资金被分流挪作它用。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资金自然得不到保证,治理当然就很困难。另外,政府和企业在塌陷地整治工作上各念各的经,相互之间没有密切配合。到底企业向政府交了多少钱,企业和政府说法口径不一,一时也得不到统一的数据。
 5.3关系纷乱不清,总体治理无序
  第一,大型煤矿企业属国家和山东省所有,其利税大部分由国家和山东省所得,交到肥城本地已所剩无几。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塌陷等恶果却不由本地政府和人民承担解决。
  第二,政府搬迁塌陷区的村庄还处于塌陷一片,迁徙一片的被动局面,不能和肥城的城市化、城市总体开发相结合,缺乏整体综合考虑;治理塌陷区就更是处于塌陷一大片,治理一小片的情况。整个的塌陷治理处于一种无序的状况。
  第三,土地使用产权不清。煤矿企业交纳了土地的征地费,按理土地的使用权有一部分应该属煤矿企业所有,但当地村民依然在上面耕种,企业也无法使用自己的一部分土地权利,土地关系纠缠不清。
6、建立合理机制,保证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开发
6.1设立专门机构,整治塌陷地
  煤炭挖掘业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也就是说它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并不完全是由它自己承担,这是采取市场机制处理煤炭塌陷地的一个障碍。所以,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建立采煤塌陷地治理开发公司,把采煤产生的环境损失和治理开发所带来的利益或者完全内部化,由采矿集团消化、处理掉;或者采取产权交易的思路,协调各方的关系,用证券化方式设立塌陷地整治公司。
  如果完全把采煤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内部化,由煤矿集团负责处理,就有一个逃避不了的现实问题——土地产权问题。由于产权不清,即使煤矿企业有愿望、有能力进行土地整治也无法实现。按照目前的征地规定,煤炭企业对所征用的土地采煤后形成的塌陷地无使用权。现行的管理模式是:煤炭企业征地—采煤—塌陷地—土地主管部门—划拨给地方使用。企业在不进行重新征地的情况下进行整治和使用,则将招致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强烈干预。也就是说,“谁破坏”、“谁整治”与“谁收益”三者互不统一,让企业出资整治,然后交给地方或农民使用,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采煤破坏的土地作为暂时使用土地,而不要强求煤矿企业进行二次征地。如果要求企业全部治理开发,治理资金应该可以纳入成本,计入煤价或由政府财政列支。
当然,地方政府和农民干预煤炭企业整治后使用塌陷地,也有其客观原因。煤炭企业在征用土地时,只按人头数支付一定的安置费,并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面对大量因征地而“农转非”的劳动力,同样难以安排就业,失地农民就业成为煤矿区的一大难题。
  由此可以看出,指望煤矿企业自己单独把采煤塌陷地整治完成是不现实的。在整治塌陷地的过程中,必须有城市管理机构和当地农民的配合。具体的利益牵涉到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所以,最好能设立专门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公司,以证券的思路解决其资金及相关权益问题,并由其具体组织安排资金、劳力进行整治工作。
  6.2完善相关政策,配合土地整治工作
  (1)实行“以地换地”政策,滚动治理。
  塌陷地的治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允许塌陷地整治公司采取“以地换地”的政策,给一部分无业农民解决耕种问题。整治好的土地,要合理进行分配。尽可能使之按照集约化的原则使用,在上面不仅要安排原来的村民劳作,而且安排一部分正在整治的土地之上的村民。解决村民耕种就是解决村民就业,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设立采煤塌陷治理的专项基金。
  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并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操作,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专项基金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塌陷地整治,而且可以对由于采煤塌陷地而受到影响的村民进行赔偿

参考文献:
[1].地面塌陷灾害分布规律.
[2].马恩霖等露天开采复田【M¨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祁兴久译.矿业与环境保护[M川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祝国军.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1988.
[5].周树理.矿山废地复垦与绿化[M训E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6].赵景逵.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与管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7].李树志,胡锦华,张怀新等.矿区生态破坏防治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
[8].卞正富,张国良.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方法[J].地域开发与研究
[9].祝国军.煤矿塌陷区综合开发的一种新模式[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 993(2).
[10].张国良,卞正富.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1992(6).
[11].胡振琪试论开采沉陷土地复垦规划设计fJ].矿山测量,1994(6).
[12].卞正富,林家聪.煤矿区土地复垦的规划问题[J]煤炭学报,1992(1).
[13].李村志.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与发展趋势[J].煤矿环境保护,1993(4).
[14].赵明鹏,张震斌,等.阜新矿区地面塌陷灾害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1):77—80 .
[15].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
[16].方乐金,张运斌.杉木幼林地土壤肥力变化研究【J].土壤学报
[17].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矿业开发地表破坏土地资源利用模式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26—31.
[18].纪万斌等.塌陷与生态.地震出版社,1996.1
[19].张绍良等,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煤矿环境保护
[20].张绍良等,试论我国土地复垦现状与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
[21].杨国治,徐州煤罔塌陷地的复垦与利用[J].土壤,1996(6):319~323
[22].赵公正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汪分析[J】_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3].刘仁芙我国土地复垦形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2002,(3)